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玮娓道来-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3楼的她不坐电梯,坚持一步一步爬楼梯;为锻炼不听话的手,坚持练习夹蚕豆,从几颗到几十颗、几百颗。生命之轮终于开始重新转动。
当德德玛老师由儿子搀扶着蹒跚地迈进演播室那一瞬,我突然有想哭的冲动,究竟为什么,我也说不清。她体盘比较大,典型的蒙古式强壮,节目中稳稳地坐着,平和地回答问题,偶尔也有激动之处。我们两个主持人刻意着重当前,不提旧事,但她几次主动提到自己的病,提到生死边沿挣扎的经历。她说一切就像场恶梦,她说感谢所有帮助过她的亲人、朋友、歌迷、好心人,她还说自己太爱唱歌了,根本离不开它。话到此处,两行热泪从眼眶沁出。
是啊,她无法删去历史和自身的坎坷、辛酸。她调动常人难以想象的韧劲、力量拔掉这颗“灾难之钉”,创造出一个奇迹,很让世人震撼。这震撼出现在熙熙攘攘的现代人生活中,单纯地说,仅仅来自一个艺术家对自身“爱好”的悉心守护。
现在的德德玛老师已经摆脱掉了轮椅生活,又能登台唱歌了。她用那只灵活的手握住话筒,另一只手由于后遗症处于半悬空状态,她巧妙地用条彩色纱巾遮在上面,微风吹来,飘逸翩飞,观众看不出任何破绽反觉更美了。就在昨天,央视“青歌赛”评委席显眼的一点,出现了德德玛老师。于是,全国观众都对着这一点投去最尊敬的目光。
每个人成长历程中,麻烦和琐碎或多或少,打击和坎坷或大或小,灾难和痛苦或重或轻。生命的很多东西可能因此衰减、削弱、变质甚至流失。但我相信,天性烙印在骨子里的“爱好”,静悄悄地埋藏于世俗喧嚣扰攘之下,一旦抖落杂质、拂去蒙尘、拭掉污锈,她照样金光闪闪,将我们心灵的每个犄角都照得亮堂堂。
母亲节的不了情(1)
这些天连续看青年歌手大奖赛,欣赏了很多好歌,也从电视里看到许多熟悉的评委身影,我采访过其中一部分艺术家,所以总有股亲切感。但以前每做完一期节目后,都未及时把心情和体悟变成文字,让每位嘉宾都踏上我稚嫩之笔在稿纸上铺设的“星光大道”,于工作是一份记录,于自身则是成长的见证。现在很为当时的懒惰后悔,一位老师就曾告诫过我,行动热闹收场后,平静的沉淀不可或缺。
青歌赛偶然让我产生弥补这一缺憾的念头。既然人物形象昨日重现、动笔意识覆水难收,那干脆让这次重现定格为不再分别的永恒,让这股洪水卷起几个闪亮的浪吧。
今天是母亲节,“青歌赛”现场偶尔飘着一两首与母亲有关的歌,主持人的有意提起更触动了很多观众的神经,大家都在内心默默祝福自己的妈妈,多么温情的场面啊。
李双江评委坐在监审组席位上,肯定对这样的场面心有戚戚,对今天的日子不会陌生……他此刻在想什么呢?
李双江是大家很熟悉的著名歌唱家,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演唱过一系列经典好歌,我们父辈那代人很多都是他的粉丝。我爸爸就喜欢他的歌,称赞他声音响亮、脆亮、有特色、有感染力,我也深受老爸影响记住了这位总是一身军装、经常出现在大型综艺晚会中的双江老师。灵感与冲动同时光临,我决定策划一期双江老师的个人专访。
电话里双江老师对这次邀请答应得很爽快。当我出演播室迎接他时,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那一身的墨绿,虽与电视里并无二异,但确实不在屏幕而在当下,在身边,在眼前。我不禁感叹生命的饱满和丰盈,无论是主观撮和还是客观偶然,自己能在某个日子结识以前曾与身边人共同投入过目光、言语、关注的公众人物,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体验。
节目准备期间,在网上查到他刚随央视赴江西瑞金慰问演出,于是我们有以下这番开场白:
小玮:双江老师,您刚到江西瑞金演出吧?
双江:对,我经常去江西,江西可是个好地方啊!
小玮:太巧了,告诉您吧,我可是正宗的江西人哟!
双江:喔!你也是老表嘛!(老表是对江西人的方言称呼)
小玮:我还听说您特别爱吃南昌“炒米粉”?
双江:是啊,南昌米粉太好吃了,我每到江西都会点一大盘,吃完
还不过瘾呢!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玮:那当然了,否则怎么敢请你来呢,呵呵。
双江:那你还知道我多少事情?
气氛非常轻松,我们都很自在,聊天就这样一路敞开着铺展下去。激动起来双江老师饶有兴致地用歌声表达情绪,没有事先准备,完全是即兴式的信口拈来,孩子般的想唱就唱,功夫水准自不消说,单单那份纯真和激情就已经把一位艺术家的气质推广开了,我真的很幸运。
“一生中,对你影响最深的人是谁?”我问他。“是母亲。”我的这个问题,与双江老师的惯性思维非常对路,没想到他完全融入在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有关“妈妈”的语境里。虔诚地投入,深深地沉潜,接下来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他都在谈母亲,回忆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丝丝脉脉,待到不得不收复自己时,我发现他已经支离破碎。小小插曲其实偏离了事先准备的访谈提纲,但我又不忍将他拽回来。我想,这个问题就如同一枚起子,打开了他心灵的小小缺口,情感是满满的,水位是高高的,既然喷涌出来,又何必把它堵住?访谈节目最怕嘉宾闪烁其辞,言之无物,虚晃一招。如今,一种真性情正在天然流露,不正是我与观众求之不得的吗?
他说,没有母亲自己就不会有歌唱爱好。自打记事起,都是在母亲的歌声中入眠,母亲的声音多情、温馨、好听。
他说,没有母亲自己就不会成为歌唱家,母亲最支持自己的事业。考音乐学院,母亲做了一身当时很流行的列宁装;买不起皮鞋,就连夜纳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
母亲节的不了情(2)
他说,每一首新歌,母亲都是第一个听众,第一位创作鉴赏者。记得给她演唱了《再见吧,妈妈》这首歌后,老母亲泪流满面地说:“儿啊,这支歌好听,就是后娘听了也会流泪的。”
他说,1973年自己从新疆调到总政歌舞团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缠磨领导把母亲从哈尔滨随调北京,20多年一直陪伴、守护着她。母亲80多岁以后,患了老年痴呆,只要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跟她说话、拉家常。
他说……
情真意切,老师的眼角上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这就是双江老师,一个永远感激母亲牵挂母亲的人,一个把母亲放在第一位的人,一个提到母亲会不自然落泪的人。
“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阎维文这首声情并茂的《母亲》,不正是双江老师的真情告白吗?
母亲是伟大的,天下儿女永远是妈妈最亲最疼最爱的心肝宝贝,是妈妈提供给了他们最安全的庇护。正如冰心老人的散文诗: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
妈妈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因为她把最伟大的爱给了我。
本身我的出世,就是她馈赠给我的第一件礼物。
我是妈妈一手带大的,不像其他小孩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婶婶一齐呵护,除了爸爸,没有任何人帮她。所以妈妈格外珍惜我。她一直身体不好,都是当初落下的病根。
上幼上园时,我比较娇弱,老生病,一到学校就歇斯底里地哭闹,妈妈陪我进教室,坐在后面织毛衣,这样我才能安心、开心。
她经常牵着我的小手上街散步,到商场买好吃的,到服装店试衣服,到照相馆照相,到学校报名,到亲戚家串门,到她单位探班,到剧院看晚会……
她为了我牺牲了休息时间、娱乐时间、外出应酬时间、甚至工作时间,几乎不出差。她坚决不放心我到外面吃饭,我吃着她做的一日三餐长大,十多年如一日。
由于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初中以前我一直和妈妈睡在一块。
高中是学生最紧张的阶段,无论晚上我看书复习到多晚,妈妈都守候着,我不入睡,她绝不上床休息。高考前一个多月,医生已开好入院通知单强迫妈妈上省城手术治疗病痛。但为了不影响我的情绪和高考成绩,她不顾病情加重的风险与痛苦,硬撑着陪我全部考完才上手术台,是妈妈伟大的力量把我托进了京城的重点大学。
上大学后,儿行千里母担忧,每天晚上我都要准时等待她的电话。
我就是她生命的寄托,母子关系相当好。小时候陪她买菜看到她与商贩讨价还价,但我不懂,以为妈妈受到欺负,就不顾一切冲上前与那人吵架。奇怪的是,现在我变得没有小时候听话乖巧了,常常同妈妈争吵,总是嫌她啰嗦、唠叨、管得太宽,有时还跟她对着干。我很怀疑自己一点都不孝顺,可每每又忍不住,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着……
针对此事,爸爸总告诫我,儿子,你一天天地长大,转眼已经是大学生了,但切不可年龄大,脾气也大。对妈妈的不尊重,是忘根忘本,没有人情味的表现。那些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无一例外都对母亲充满着无限敬意和情谊,为大众作出表率,为世人称道传颂。凡人如此,名人徐志摩、李双江也是如此,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等更是如此。
与双江老师接触,听她聊母亲,捕获爸爸这番话的现实镜像,感悟到了一份赤子之心的真切,我没有理由不惭愧。我这个享受着母亲超级情爱的幸福孩子,还有什么理由将脾气、情绪、脸色抛给母亲?翻开双江老师赠给我的珍藏版DVD专辑,封面就是他与八十岁老母亲的合影。这一瞬,我热泪夺眶。
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地爱着妈妈,虽然经常让她生气,但内心深处永远跳不出母子情深的天伦框框。真的怕她心情不畅,身体不好,怕她慢慢衰老。她在我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更是我的精神寄托。
母亲节的不了情(3)
每个人生命中全部动作发生的能量,均来源于母亲隆起的小腹。当我们呱呱坠地后,不仅携带着这份动能,更被嵌入了一种延绵不绝、无可挑剔的爱。尽管施爱者不求回报,但对妈妈感恩,应该用心深化到骨髓,谁也无法推诿和逃遁。今天是母亲节,我决定给妈妈打个电话,送去最真心的祝福。改变,从沟通的细节开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主持人随想一——油泼面朱军(1)
一度曾创造过辉煌,受到民众喜爱的著名主持人朱军,现在日子似乎并不太平,从观众对其煽情套路的审美疲劳到《艺术人生》收视率直线滑落再到万人签名逼其下课,朱军成了浩荡主持人团队中比较刺眼又并不讨好的一员。奇怪的是,所有瞧其不顺眼的目光,首先投射自网络,这个信息无限繁殖的虚拟空间,竟放出炮轰朱军的第一颗飞弹,但它或多或少表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批判朱军的大旗,已经飘起来了。
然而,与其说这是广大网民对他个人的话语围剿,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理念对峙。它包含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权威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理念和文化先锋,官方姿态与民间立场,精英架式与世俗生态,即成体制与革新诉求的激烈矛盾。这些密密麻麻的冲突引爆点,正悄悄潜伏在表面繁荣的文化市场之下,碰巧在朱军身上,来了个试探性验证。
网友指责朱军很烂的原因,无非来自四个方面:一,没有水准和力度的苍白提问。二,不失时机地自我炫耀。三,形式老套的煽情模式。四,无法同港台艺人沟通。
朱军事件,已经不单纯是个案了,它为某种综合阐释贡献了范本,即: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文化格局的微妙变化。
当初,央视作为最高媒体,处处体现泱泱国台风范,对主持人的取舍也有苛刻标准,赵忠祥就是模板:沉稳、大气、庄重。后来朱军以五官端正、身材挺拔、肤色黝黑、底气十足的传统男子汉形象加上多年的艰辛打拼,成了央视新宠。又经过深层修炼和包装,主持过无数大型晚会,获得丰富的实战经验,奠定了央视综艺晚会王牌主持的地位。
单单主持晚会对朱军来说已经远远不够了,就好比游击队员,没有归属感,他急需固定栏目稳住阵脚。《艺术人生》在同类谈话节目还很少的情势下应运而生,艺术家们伴随《今夜无人入眠》的音乐,踏着红地毯步入演播室,静静地坐着,同观众一道,分享自己的独特经历和艺术人生,形成了大气、典雅、温馨的格局。关键时刻朱军恰到好处地运用与嘉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语言或道具,善意地撩拨他们的深层记忆,嘉宾动了真性情,于是眼泪流了,收视率涨了,朱军人气也高了。
煽情的感染功效不言而喻,它是心理技巧,也是沟通美学。这并非朱军独门秘技,早在90年代初,倪萍就将煽情玩得溜转,但它过去一直被组合在优雅的做派和声情并茂的谈吐里,成为传统倪式风格的细小点缀,让她的亲和力无限增值。此资源被朱军大力开采,他加强道具的频繁性和语言的直白度,叫嘉宾在催泪弹里先哭再说。当然,这种用力过猛可能并未被他觉察,朱军仅仅依照惯常逻辑和策划会流程,努力达到节目组对效果的期望而已。可观众不满意了,已然厌倦了朱式特色的老三件:忆童年,看旧物,响钢琴。然后,全国人民都指着电视屏幕,嘴里愤愤地蹦出两个字:煽情。这个中性词一夜间变成了贬义词。
笔到此处,插个小花絮。随着电视节目的普及,我们能从某些国际频道偶尔欣赏外国综艺节目。西方的晚会往往只有一个司仪,他(她)在舞台站立的方位不固定,四处走动,语流疾速,情绪高涨,经常对一件事的口头叙述很难过瘾,还要添点夸张怪诞的表情刺激一下,甚至不避讳哈欠、喷嚏、咳嗽。肢体语言也异常丰富,对着镜头挤挤眉毛弄弄眼,对台下观众频频飞吻,对登台嘉宾先拥抱再开涮。现场笑声、掌声洪水般不间断,更强化了主持人的表演欲望,嘻笑怒骂,插科打诨,人的总体状态有一种“脱口秀”式的随意。这些晚会往往又是大型、高规格的开闭幕式、颁奖典礼、节日庆典等等。外国晚会从电视里传来的声浪是微弱的,可奇怪的是,它在掠过城市人的眼球时,同样在大家内心留下了鲜明印迹。
国人开始自然不自然地用此来比对中国的综艺晚会,中国的主持人。朱军当然是晚会司仪的楷模,长期耳濡目染身体力行,身上结晶了独特的“晚会气质”,当他进驻《艺术人生》时,引进了诸多有形无形的附产品:西服、衬衫、领带是身份标识;身体板正、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是风格标识。这些元素铺陈开来,又重新还原了人们对传统晚会的记忆。中国式综艺晚会本来就因政治需求、教育功能、宣传特征、官方属性而突出严肃、正统、规范。尤其在细节上更尺度分明,它要求司仪以一种“红色”面孔出现,作为主旋律的扬声筒。主持人的动作姿势经过排练,舞台位置固定不变,台词脚本事先拟定,一台气势恢宏的大型晚会就这样新鲜出炉!
主持人随想一——油泼面朱军(2)
由于各种外来观念的影响,部分自由主义者们受不了了,他们放言这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