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碎之地-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斯莫尔伍德,他的孙子如今在为《还乡人》工作。
报社的其他职员包括一个名叫达根的男子和他的妻子玛克辛。
我始终不知道他们受雇的条件是什么。
新闻采集虽然不多,但大部分都是在编辑室里通过电话完成的。
除了自由摄影师之外,几乎很少有谁敢于出去进行新闻采访。
每月我去一次布鲁克林的绿点码头,去接来自圣约翰斯的红十字会船,与其说是希望采访到什么故事,倒不如说是减轻我的思乡之苦。
在那儿,我遇见纽芬兰人,从他们那儿打听到家乡的最新消息,得到家乡的最新报纸。
可与达根和玛克辛一样,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呆在编辑室里,愁眉苦脸,郁郁不乐地抽着烟。
我们共用一个很大的碗模样的玻璃烟灰缸,一连几天都没倒过,里面堆满了烟头和烟灰,不久,我们没法在里面捻灭烟头了,只好像插针垫一样把烟头插在烟灰堆里。
到下午晚些时候,在小小的编辑室里,头顶上烟雾笼罩。
我们老是思乡,没办法,因为工作时我们写的、读的所有东西都是关于纽芬兰的。
在纽芬兰生活时,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与它难分难离。
我们甚至比自己的读者更加思乡,这一点在他们给编辑的信中可以看出。
我们既思乡,又厌乡,厌恶得不想再听到它,再写到它,再记录它,再采访其他思乡的纽芬兰人。
〃左一个纽芬兰,右一个纽芬兰,早上是纽芬兰,中午是纽芬兰,晚上还是纽芬兰,简直要把人逼疯。
〃达根说,〃我向上帝起誓,要是再听到一次纽芬兰,我绝对把自己的脑袋砸开花。
〃海恩斯用他那根也许是掌握命运的手指点着他说:〃记住,伙计,汝乃纽芬兰人,必为还乡人。
〃等他一转身,达根便对着自己的太阳穴转动食指,暗示海恩斯疯了。
《还乡人》主要报道旅居海外的纽芬兰人,读者是住在岛内和岛外的纽芬兰人。
偶尔,海恩斯要刊出海外订阅者的名单,这样,读者就能发现纽芬兰人是如何分布在全球的,然后在那些遥远的订阅者的名字后面标上星号和感叹号,如:〃米利·迪恩,土耳其安卡拉**!!!!卡尔文·霍德,香港**!!!〃海恩斯在他说教的专栏中,总是把纽芬兰人类比犹太人,指出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海恩斯(5)
他说,纽芬兰人也有〃大流散〃 的说法,像犹太人那样散居在世界各地。
他把自己看成是这些人的牧师,通过他的专栏向他的教徒们传道,大部分的说教都以《圣经·出埃及书》中的格言开头。
因为海恩斯经常把纽芬兰人比作犹太人,于是我们把他比作摩西,每天早晨相互询问摩西下山了没有 ,意思是问他来上班了没有。
我的一项主要任务是编辑《还乡人》中的两个版面,叫〃寻亲专栏〃,即寻找在行动中失踪了的纽芬兰人。
任何纽芬兰人想要寻找长期失踪的亲人,都可写信给《还乡人》,把他们的寻亲信件和〃失踪〃亲人的照片登在该栏目里。
大多数的信件都是这样开头的:〃如有谁知道某某的下落,敬请……。
〃通常,那些所谓最新的照片其实都是50年前用银板照相法拍的照片,上面的男子…通常失踪的都是男子…相貌大多没什么两样。
有个女人寻找她的兄弟,从1898年起她就再没听到他的音讯。
同她女儿写的信件一道登出的还有一张那个名叫乔·马什的照片,他坐在一把高背柳条椅子里,身穿西服,双臂合抱,头微微向后扬起,看上去像是为什么特殊的场合专门打扮了一番,脸上带着那种无意要在希克曼港度过余生的表情。
我想象着46岁的他如今看到自己这张21岁的照片时会是什么情形。
我从他姐姐的信中挑选了一句话作为照片的插图说明:〃乔,你在哪儿?最后一面是在25年之前。
1898年随埃德船长驾船离开希克曼港,驶往圣约翰斯。
从那儿又去了蒙特利尔。
10年后失踪,从此杳无音信。
他的遭遇如何,至今令我辗转反侧。
〃〃乔,你在哪儿?〃先是销声匿迹,30年之后再从像《还乡人》这样的报纸上偶然看到一张自己24岁时的照片,配上一封菲尔丁或我母亲乞求知道我行踪的人与她们联系的信,我觉得这想法虽然很病态,但令人着迷。
要想彻底地消失,我只需再把自己的名字改掉。
11 奥斯本和博克拉克
菲尔丁的《纽芬兰简史》
1729年,英国西南部的商人让国王乔治二世相信,鉴于纽芬兰常住居民当中无法无序的现状,那里需要派遣一位总督。
他们建议指派目前掌管纽芬兰渔场的海军准将、船队队长维尔·博克拉克勋爵。
常住纽芬兰的居民要求委派一位文职的总督,国王响应这一要求,做出妥协,挑选了维尔·博克拉克勋爵,承认说尽管他不是文职官员,但任何纽芬兰人都可以自由地把他视作文职官员。
(于是,一个即将历时近百年的传统形成了,即以非文职官员担任文职的总督。)后来发现,假如博克拉克同意接受此职,他得按照立宪制度请辞在英国国会的席位…出于对国王的忠诚,他是极不情愿这样做的…于是,博克拉克拒绝了这一任命。
为扭转局面,国王再次插手,宣布海军指挥官亨利·奥斯本担任总督,不过,博克拉克将陪同他去纽芬兰,教他如何行事。
奥斯本和博克拉克都没在纽芬兰过冬。
奥斯本最先考虑的是建一座法院,但法院没建,倒是建了两座监狱,圣约翰斯城里关人犯的地方从此与日俱增。
奥斯本从纽芬兰的常住居民中选派了治安官员。
这些人与船队队长发生了冲突,队长们认为他们无知无识,不承认他们的权威。
幸运的是,不久,在纽芬兰居住的英国西南部商人的人数有所增加,达到了可以从中选拔其文化水平令队长们满意的治安官员的人数。
尽管有这一点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进步,但纽芬兰的司法制度仍然问题多多。
不过,这个制度在缓慢改进。
把嫌疑犯运去英格兰审判这一费钱费时的过场终于停止了。
秋天,驶往英格兰的船只再没有挤满嫌疑犯和证人的情形了。
春天,驶离英格兰的船只也再没有挤满证人的情形了。
还乡人(1)
海恩斯总是一字不漏地把他礼拜天的布道和在〃布鲁克林纽芬兰人俱乐部〃这样的团体###上的主要发言刊登在《还乡人》上。
每月,纽芬兰人都要在这个俱乐部联谊一次。
起草布道讲稿时,他在编辑室里来回踱步,大声朗读。
〃达根太太,这个礼拜的布道文是'我寄居在异国他乡',你熟不熟悉?〃海恩斯问玛克辛。
〃你进来时我正谈起这篇文章。〃玛克辛说。
〃嗳呀,嗳呀,嗳呀!〃海恩斯一边说,一边摇头,脸上带着讽刺的微笑。
他邀请达根太太和她丈夫出席他礼拜天的布道,告诉他们值得花时间去听听,比其他任何聚会都更有意思,事后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也不会花他们什么费用。
但他好像只是发出邀请,并没真正期待别人接受。
当达根夫妇回绝时,他带着一种同情和自嘲的神情笑笑,好像他预料到他们会拒绝,好像他正站在天堂俯视他们,像一个得到拯救的人在俯视两个下地狱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他们曾与他同路,要是听从了他,也许现在他们也在他的身旁。
〃嗳呀,嗳呀,嗳呀!〃他愉快地叫道,似乎有罪的人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是必要的,因为从他们身上,被拯救的人可以比较出自己的好运。
相反,他把我看成是〃可以皈依〃的一类。
〃斯莫尔伍德先生,你的皈依是必然的。〃他站在我的书桌前说道,眼睛像预言家一样凝视天空。
〃这一点我清晰地看到了,好像已经发生了一样。
从今天算起7个月之后,你将在哈得逊的河水中接受浸礼,你不朽的灵魂将因此而得到拯救。
我将写信给你母亲……〃…他从加里格丝小姐那儿得知我母亲是〃方舟〃教堂的教徒…〃告诉她她的大儿子不久将获得拯救。感谢上帝!〃我请他不要写信给我母亲,既然我无意皈依,那么就不要毫无理由地唤起她的希望,但他还是写了。
我不得不给母亲写了一封否认书,然而她更关注海恩斯的信,给我回信说当她听说我在为谁工作时,她就知道我会在哈得逊河接受洗礼的,我临走前她曾经给我讲起过一座教堂,加里格丝小姐就是在那儿接受的洗礼,她预言我也会在那儿接受洗礼。
为海恩斯干了快一年时间,他无数次地邀请我参加他的周日礼拜,于是我决定去一趟,但没有告诉他。
玛克辛告诉我说只需去一次。
出于好奇,她去过,目睹过值得一看的场面。
夏季的一个周日的清晨,我早早起床,从公寓出发,步行十几条街走到海恩斯的教堂,那建筑看上去像是幢房子,顶上额外附了一个尖塔。
外面,人们围着教堂走来走去,站得远远地以便能看到它的全貌,好像他们以前也没见过它似的,这使我感到并不孤单。
仪式即将开始的时候,我走进教堂。
在门厅里,我吃惊地发现这儿也有一幅加里格丝小姐的相片,与挂在我们家客厅里的那一幅一模一样。
教堂里有五六十个座位,还可以站20个人。
虽然还有几个座位没人坐,但多数都在前面,于是我决定还是站着。
其实,我找到一个个头儿最高的人,站在他身后,不让海恩斯看见我。
除了圣坛中央的墙上挂的那个简单的大十字架和讲坛前面的那个很大的木刻的纽芬兰盾徽外,这座教堂没什么装饰,窗户一律是琥珀色。
海恩斯从一扇侧门走上圣坛,胳膊肘夹了一本《圣经》。
他的穿着与上班时没什么两样,只是脖子上挂了一个木制的十字架,差不多垂到肚子的地方。
他登上讲坛,开始用他那深沉颤抖的声音讲话:〃我的一只眼睛始终充血,〃他说,〃那是中风留下的后遗症,那次中风曾使我失明,也促使我转意归主。
上帝给我留下这印记,让我终生不忘。
〃〃许多年前,这件事发生在纽芬兰。
我突然两眼漆黑,瞎了,你们能想象瞎了是什么滋味吗?当时我还不到29岁,比你们许多人都年轻,是个嗜酒如命、奸淫成性的赌徒。
一天晚上,我淫荡之后手脚并用爬着回家,这时,眼前突然一片漆黑,我听见上帝的声音在对我说:'海恩斯,如你意欲再见光明,如你意欲逃避地狱永恒的煎熬,你必须悔改。
'我大声问道:'主呀,我该怎么做?'〃〃他告诉我,我得去一个无人认识我的地方,离开与我淫荡的伙伴,离开诱惑之地,我知道自己会受它们的吸引,知道自己会常去光顾,因为我的恶习根深蒂固,我的决心软弱无力,我的意志完全依附了魔鬼撒旦。
我得离开那座海岛,那曾经是我的天堂,而唯有我又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地狱。
〃〃上帝告诉我:'海恩斯,你必须走,你必须跨过海湾,在一个无人知晓你的陌生城市里去改邪赎罪,以善行和对主不倦的崇拜来重塑你的灵魂。
'于是,我就这样做了。
我做了你们以及你们的灵魂已经做了的事。
我来到这座所多玛 ,因为上帝告诉我,在纽约,在这座岛上,在这儿,我应当建立自己的教堂。
〃〃你们当中,有些人因为高傲和野心离开纽芬兰那块新发现地来到这儿,而有些人则像我一样,因为耻辱被赶到了这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还乡人(2)
但大多数人之所以来到这儿,是因为你们没办法,是因为你们相信自己不该这样背井离乡,就像约拿 不该被鲸鱼吞掉一样。
不过,你们错了,因为你们有罪,本应遭受比这更悲惨的厄运。
〃〃思乡?与地狱之火和诅咒相比,这算得了什么?离家之前你们就已经思乡了。
身在纽芬兰你们就已经流放了。
思乡其实就是对得救的向往。
纽芬兰只是你们的肉身之乡,而你们真正的家乡是灵魂的诞生地,灵魂在那儿诞生,然后等你们断气之后,又回到原地。
大家记住,汝乃纽芬兰人,必为还乡人。
〃〃阿门。
〃众人立刻迎合道。
布道结束了,这里没有通常的那种咳嗽声和人们扭动身子的场面,海恩斯也没有走下讲坛。
听众好像比布道开始前更加专注,有的人甚至坐在位子上,身体前倾,其他人也紧紧攥住自己的祈祷书,低着头,好像羞愧难当。
他环顾了一下小小的教堂,似乎是在数他的听众,留意谁到了,谁没到。
〃先生们,〃海恩斯喊道,〃请把门关上,闩好。
〃我扭头朝身后望去,看见两个佩戴蓝色臂章的男人举起一根巨大的木头门闩横插在门上,然后一人站在一扇门跟前,双手握在前面。
〃我要对今天上午第一次来这儿的人说句话。
〃海恩斯说道。
人们的肩膀松垂了下去,大家集体发出了一声松了口气的叹息。
大多数人如释重负。
我对自己说,人群中不会没有新人,一定还有其他的初来乍到者。
虽然大多数人肯定知道我是新来的,但我发现没人在看我,这让我觉得有些放心。
我站在那个大个子的背后,低下头,把自己挡得更加严实。
我干吗来这儿?既然过去的几周海恩斯那样地预言我,我干吗还要来这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置于被他言中的危险之下?我咒骂玛克辛把这地方推荐给我。
〃我提到的那个人的名字,不便在这座教堂里说,因为他尚未按五旬节派教会的规矩接受洗礼。
〃〃啊,主啊,为他祈祷吧!〃众人喊道。
我觉得一阵昏厥,但依旧希望海恩斯的对象不是我,而是其他人。
〃你的罪孽是高傲。
〃海恩斯说,〃高傲,因为这罪孽,曾经是上帝选民的撒旦被一头扔出天堂,而且至今仍躺在火海中与遭到诅咒的同类一道挣扎,魔鬼不会放过你,除非你请求主将他击倒。
只有当你承认与上帝相比自己确实毫无价值时,你才会摆脱高傲这罪孽。
你必须知道自己高傲的罪孽,承认它,鄙视自己,否则你将永遭天谴。
父亲的罪孽降临到儿子的身上,虽然父亲的罪孽不少,但一切肯定都来源于高傲,就如同你肯定是来源于你父亲的精液和你母亲的子宫一样。
你母亲夜不能寐,痛苦万分,因为在她所有的子女中,唯有你将遭到天谴。
〃我感到血液冲上头颅。
我的前额撞上了前面那人的后背,但他没有转过身来。
〃看看你自己。
衣服破烂、肮脏。
你的身上几乎没有容纳灵魂的地方,你瘦弱、可怜。
只要有人稍微用力拍拍你的后背,生命的气息就会离你而去,你就会倒地身亡。
想想看要是上帝让你倒毙将会是多么的轻而易举呀!他不久必将来临。
你不知道那日子,那时辰。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曾把自己的名字列在那串你认为是伟人的名单之下,比如纽芬兰总理的名单,纽芬兰历史学家的名单,作家的名单,你以为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就能弥补你遭受的贫穷,弥补读书时老师对你的不公以及对你雄心的嘲笑。
你永远忘不了他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