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封的故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膑这才把自已的全盘什划交了底,田忌细忖方始领悟其中奥妙,不禁鸡啄米似的频频点头。田忌当即调兵遣将,按照孙膑的意图,派遗一位最无能的常败将军分兵三千攻打平陵,他和军师则率主力直扑魏国的心脏。
常败将军果然不负军师厚望,全军覆没。齐军的无能给平陵的守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齐军主力兵临大梁城下,按营扎寨,准备攻城。魏惠王见敌军来势凶猛,对能否守住大梁心中无数,为了保险起见,急调厐涓回师保卫京城。
平陵捷报和大梁告急同时传到庞涓那里,他心里更笃定了。一方面传信魏惠王坚守不出,钓住齐军,待他腾出手来,回师大梁,里应外合,全歼入侵之敌;一方面组织敢死队,身先士卒,日夜猛攻,不到三天就攻克了邯郸。
再说齐军也组识了几次攻城,少气无力,一无所获,根本没有形成威胁。魏惠王来了劲头,每天都要登上城楼观战。他发现齐军士气不振,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攻势越来越弱,甚至只派些散兵游勇在城下叫骂挑衅,而不敢真刀真枪地血战沙场,便断定齐军己成强弩之未,很快就会撤退。
庞涓刚迫使赵国签定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便接到魏惠王的情报,他生怕齐军逃跑,下令联军放弃辎重,轻装前进,火速赶回大梁,全歼齐军才能震慑列国,方算功德圆满。
此刻庞涓踌躇满志,根本不把田忌放在眼里,一马当先,日夜兼程,只顾赶路。清晨,联军赶到桂陵,离大梁还有一百多里,将士人困马乏,饥渴难忍,怨声载道,强烈要求就地休息。庞涓深知“慈不掌兵”的精髓,拔出长剑,厉声喝道:“继续前进,违令则斩!”
疲惫不堪的联军进入桂陵山区,忽然一声号炮,伏兵四起,杀声震天,满山遍野的齐兵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联军将士筋疲力尽,毫无斗志,一触即溃,不死即伤,连庞涓也当了俘虏。
当庞涓被押到齐军中军大帐时,田忌亲自出迎,笑道:“庞将军,别来无恙乎?”
庞涓自叹晦气:“想不到我中原虎竟栽到你这庸将手里。”
“不敢掠美,擒虎者另有其人。请军师。”
庞涓抬头观看,只见后帐推出一辆轮椅,上面坐着的竟是老友孙膑,不禁大惊失色:“原来你没有死。”
孙膑指着残废的双腿,冷冷地说:“我这残躯正是阁下所赐,尚未报答,怎么就能轻易去死呢。”
庞涓恍然大悟:“原来是你暗中为齐军运筹帷幄,出谋画策,怪不得我会上了大当。”
“难道你还不服气吗?”
“我在明处,你在暗处,这样的较量不公平。”
“好,那就再斗斗,不过下次你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只要有机会,奉陪到底。”
田忌命人将厐涓押走,气愤地说:“那家伙将军师残害成如此模样,千刀万剐也难解心头之恨,你为何还在阵前下令不许伤害厐涓,一定要抓活的?”
孙膑沉吟道:“魏国称霸多年,实力雄厚,此战虽然受挫,综合国力仍然超过齐国。如果杀了魏王爱将厐涓,这个梁子就结大了,必然全力向齐国复仇,岂不是引火烧身。我怎能为泄一己之私愤,为国家带来灾祸。”
田忌口服心服,道:“先生高义,钦佩之至。如何处置厐涓是好呢?”
“赵国邯郸既破,损失惨重,一个弱势的盟国是符合齐国长远利益的;但是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对魏国毫无牵制力,对齐国也没有好处。”
“此事要拿捏到恰到好处还真不容易。我们下一步怎么办?”
“我国此次出兵的目的是围魏救赵,如果不废除厐涓迫使赵王签订的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就不算功德圆满。”
“魏国此次惨败,那条约便成了一低空文,赵国也决不会执行。”
“那等于赖帐,失信于天下,对齐赵的名声都不好。”
田忌一跃而起:“我明白了,我军乘胜追击,兵临大梁城下,以厐涓为人质,迫使魏惠王废除魏赵条约。”
孙膑轻轻摇头:“那样只能激化矛盾,事与愿违。”
“军师的意思是……”
“请齐王主动议和,给魏国一个台阶下,再以厐涓为筹码换取废除魏赵条约。”
田忌言听计从,立即撤兵。事态发展完全按照孙膑的设计进行,两国达成谅解,齐国释放了厐涓,魏国废除了赵魏和约,赵国得到了喘息,列国又取得了暂时的平衡。十几年后,孙厐再次较量,孙膑设计在马陵道伏击,终于杀死了心术不正的厖涓,还俘虏了魏太子申,这是后话。
孙膑成功实施的“围魏救赵”战术,从此成为经典载入史册,列入兵家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后代名将因地制宜、因势制宜,灵活运用,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战例,为人们津津乐道。
孟 子 游 梁
战国时期; 魏国一度称霸,但由于用人不当,人才外流; 弄得国弱民贫; 常受邻国欺凌。 魏惠王决心改弦易辙; 在大梁城头上悬挂起招贤榜来。不久; 列国一些怀才不遇而又不甘寂寞的能人纷纷投奔魏国; 其中就有孔子嫡孙子思门下高徒; 号称 “亚圣”的孟轲。
魏惠王隆重迎接; 必恭必敬地说: “老夫子不远千里而来; 必定有良策以利于我国吧? ”
孟轲眉头一皱: “大王开口就是名呀利呀的; 太俗气了。”
魏惠王忙陪笑脸: “如今魏国四面受敌; 怎样才能抵御虎狼一般的敌人呢?”
孟轲面色一沉: “领兵布阵不是我的专长; 我平生研究的是儒学。。”他接着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一通以仁义号召天下的学说。。
魏惠王越听心越凉; 心想: 列国国君谁会相信你这一套呢?难道对齐国讲讲道德; 人家就会把俘虏的太子放回来吗? 对秦国说说仁义; 人家就会把侵占的河西之地退还吗? 他把客人安顿好后; 对亲信连声叹气: “孟夫子的学说也太迂腐了; 徒有虚名。招贤馆里来的贤士;挨个扒拉一遍; 也没有一个中意的。 请神容易送神难; 怎么打发他们呢?”
相国王错语重心长地谏道: “大王思贤若渴; 江山之幸。而今四方豪杰云集; 列国群贤毕至; 这可是梦寐以求的好事呀。想想卫鞅、孙膑的教训吧; 千万不可冷落了他们呵!”
一句话触到了魏惠王的隐痛。原来魏惠王志大才疏; 不善用人; 一些有能耐的人得不到重用; 纷纷改换门庭。政治家卫鞅跑到秦国; 执掌相印; 实行变法; 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军事家孙膑在大梁受人诬陷; 被魏惠王剜掉了磕膝盖; 让齐国悄悄弄走; 委以军事; 马陵一战反把魏国打得落花流水。想起这些惨痛的教训; 他总算没下 “逐客令”; 雍容大度地说: “咱们堂堂魏国;哪再乎养活这么一帮闲人呵。” 立即吩咐盛情款待招贤馆里的客人; 还特地腾出一座华丽的住宅 请孟轲居住。
孟轲为了报答魏惠王的知遇之恩; 接连上了很多奏章; 可是竟然没有一条被采纳。 他觉得自己的主张不能推行; 再呆下去还有啥意思; 于是上表辞行。 魏惠王大吃一惊; 忙召集亲信一起来猜孟轲的心事。。
一位大臣摇头晃脑道: “一定是老夫子客中寂寞; 晚上连个暖被窝的也没有……”
王相国冷笑道: “你们没有听说过孟子出妻的事吗?他年青时; 妻子天生丽质; 又温柔又贤惠。 可是; 他觉得有这么一位美人整天在眼前晃来晃去; 弄得他六神不安; 无法定下心来做学问; 一狠心就把妻子给休了。”
“这太叫人不可思议了; 寡人如果少了美人陪伴; 那可是一天也活不下去呵。 不过; 他打了这么多年光棍; 也许早就该后悔了……” 魏惠王将心比心; 在后宫挑选了十位美人; 亲自送到孟府; 道: “寡人深知夫子异乡寂寞; 特地送来美人陪伴。”
“君子好德不好色。” 孟轲又好气又好笑; 索性把话挑明; “我提的那些主张; 大王如果认为好的; 希望马上实行; 如果不中你的意; 我就立即卷铺盖离开大梁。”
“先生讲的仁义道德; 寡人打心眼里赞成; 只是道理太深奥; 大臣们不很理解; 老百姓也不一定拥护。 此事不宜操之过急; 你还是安心研究学问吧。”
孟轲一听就明白这是托词; 转而一想; 这话也有一定道理。 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 专走上层路线; 结果被老百姓当成坏人; 困于陈蔡; ;差一点饿死。 看来儒家的学说宣传得很不够; 所以实行起来也真有困难。 于是;他决定继续留在大梁;一方面密切注视各国形势的变化; 研究治国平天下的策略; 一方面在孟府开馆讲学; 大力宣传儒家思想。魏惠王见他不再提走的事; 也很高兴。
开始来听孟子讲学的大都是年轻书生、官宦子弟; 后来一些中小官吏、各界名流也被他吸引了来。孟轲从中挑选了十个栋梁之材做为弟子; 又把魏惠王赠送的十个美人分配给他们做妻子。他成人之美的佳话传扬开去; 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头赞扬。每天来听他讲道德、说仁义的人越来越多; 大梁城内百姓素质日益提高,争说仁义; 礼让成风; 社会秩序安定; 俨然成了礼义之邦。
魏惠王对此也很高兴,这天又来登门请教:“孟夫子,你也亲眼看到了,孤为治理国家费尽了心血,邻国的国君没有一个像我这样体恤百姓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因此而逃离,我国的百姓也没有因此而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轲笑道:“原因很简单。主公热衷战争,我就以打仗来做个比方。战鼓擂响之后,就有两个士兵丢盔卸甲争着逃跑。那个跑了五十步的士兵于是就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士兵胆小如鼠,临阵脱逃,这样说得通吗?”
“这两个士兵都是一路货色,不过是一个逃得快些,一个逃得慢些罢了。”
“主公能明白这个道理,问题的答案便有了。您和邻国国君奉行的国策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是轻重的差别而已,所以就不要指望本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增多了。”
孟轲直言不讳当面批评魏惠王,为后世创造了“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精辟成语。他接着又口若悬河,阐述了一套推行王道,奉行仁义,爱护百姓,收买人心的道理,把魏惠王说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再说招贤馆里那帮人; 平日吃饱喝足; 高谈阔论; 免不了有讽刺挖苦朝廷的话; 魏惠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双方倒也相安无事。周围邻国看到魏国的新气象; 也不敢轻易欺负魏国了; 齐国还主动讲和;,把俘虏的太子申放回来了。
这年春天魏惠王得了重病; 拉着太子的手;一再叮咛: “要想保住魏国; 千万别让那些贤士离开大梁呵。” 说罢就咽气了。
太子即位后;称做魏襄王; 这小子只知享乐; 不图进取; 大权在握; 便胡作非为起来。招贤馆里不乏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 纷纷上表劝谏。魏襄王一看; 恼羞成怒; 对群臣喝道; “这帮说客唯恐天下不乱; 经常在背后说寡人的坏话; 你们说应该如何处置? ”
老相国王错慌忙出班跪奏: “这班贤士受先王知遇之恩; 对魏国忠心耿耿; 请大王从谏如流; 对他们大加赏赐; 怨愤自然平息。”
魏襄王虎着脸说: “你是老糊涂了吧? 从明天起; 你就在家抱孙子吧。”
一句话就把相国给撸了; 谁还敢再说话。
魏襄王道: “他们这是吃饱了撑的。 都是先王把他们给惯坏了。看寡人略施小计; 管叫他们服服帖帖。 ”
这一天; 招贤馆里的贤士们吃罢晚饭正要安歇; 一个个肚子喊痛; 抢着往茅坑跑。 折腾了一夜; 谁也没合眼。大家肚子痛好了; 有了精神; 又断不了七嘴八舌抨击时政。。第二天夜里又旧病复发。 这一次更厉害; 人人上吐下泻; 跑肚窜稀;个个拉得面黄肌瘦; 混身无力。人们这才明白; 烦恼皆因强出头; 是非只为多开口。不少人吓得脚底抹油;溜之乎也; 这件事传到孟轲耳朵里; 心里那股别扭劲就别提了; 便向朝廷提出要离开魏国。
魏襄王用二斤巴豆就让那些耍嘴皮子的贤士变成了哑巴; 乐得小眼成了一条缝。 现在看到孟夫子也要走; 特别是听说几个国家的使者都在边境上等着迎接他; 心中未免着慌; 便亲自登门挽留他。孟轲见魏襄王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 还真受了感动; 心想他也许不像传说的那样坏吧?
魏襄王拱手道: “先生; ;当前各国为了争夺地盘; 杀人成山; 血流成河; 怎么才能使天下安定下来呢? ”
孟轲不由对他刮目相视; 这个问题真提到了点子上; 也是自己三年来潜心研究的课题; 便朗声答道: “定于一!天下归于一统就会安定。” 意思是只有结束这四分五裂的局面; 神州大统一; 天下才能安享太平。
“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
“奉行王道,不嗜杀人的国君就能一统华夏。”
“那么谁会追随他呢?”
“天下的百姓都会拥戴他。”
魏襄王频频摇头: “这可不好; 最好是各国国君都在自己的地盘里寻欢作乐; 互不侵犯。”
一个要统一 ;一个要割据; 猴子吃麻花一一满拧。 孟子不愿再对牛弹琴; 坚决要离开魏国。
魏襄王走后; 命人送来一壶御酒饯行。 孟轲刚端起酒要喝; 被大弟子上前拦住; 道: “老师; 万一昏王暗中做了手脚; 你这把年纪可搁不住三泡屎啊。”
孟轲笑道: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我以仁义对待他们父子两代; 他为啥要和我过不去呢? ”
大弟子把酒往地上一泼; 马上腾起一股蓝色火焰; 酒中无疑掺了毒药。众人脸色大变; 孟子也气得浑身哆嗦。
这时; 一个弟子惊慌地跑进大厅报警: “御林军把附近街道包围住了。”
众人面面相觑; 正不知如何是好; 又一个弟子进来禀报: “大梁百姓冲到府前要听老师最后一次讲学。”
孟轲激动得热泪盈眶: “大梁百姓一向待我不薄,无以为报,只有把呕心沥血研究出来的 ‘定于一’的学说留给他们; 才能略表寸心。”
他整了整衣冠; 坦然地率领众弟子出府。府前人山人海,群情激愤,御林军见众怒难犯; 也不敢轻举妄动。。
孟子大义凛然, 朗声道: “周王伐纣,华夏一统,国泰民安。 后来,各路诸候强大, 自立为王,天下从此多事。列国之间你争我夺, 万民受难。要结束这混乱不堪, 民不聊生的局面,唯有 ‘定于 一’。天下一统, 重享太平! ”
大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他的话说到人们心窝里了,全场吼声震天:“定于一! 定于一! 定于一!”
孟子的这一伟大思想, 成了中华民族奋斗的目标。 在百姓的掩护下,孟轲和弟子们终于平安地离开了大梁。后世为了纪念他,就在他讲学的遗址上, 修建了一座孟子游梁祠,供人瞻仰。现今祠己不存;所在街道仍叫游梁祠街。
侠 客 行
从前,开封有座三义庙,里面供奉着举世闻名的三位侠士:信陵君、侯赢、朱亥。信陵君的塑像端坐正中,手捧兵书,儒雅*;一边是侯赢的站像,皓首长髯,仙风道骨;另一边是朱亥的站像,虬须怒张,威风凛凛。祠堂两旁镌刻一副名联:“名冠诸侯,自古贤未及公子者;仁而下士,乃闲步从此两人游。”
战国时,大梁是魏国的京城。公子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