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封的故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把塔踩到土里,是要给世人某些启示。

  这时,人们才发现白胡子老汉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只听空中隐约传来爽朗的笑声。

  工匠头说:“一定是鲁班爷下凡来点化咱们的。”说着,便带头向空中遥拜。

  工地上立即热火朝天地造起塔来。工匠们先在海眼上盖了第一层,然后用土把它埋起来,修成坡道运料,接着盖第二层,和在平地上施工一样。依次类推,一直盖了十三层,最后把封的土一层层剥开运走,一座巨塔就矗立在夷山上了。据说人类的第一座塔就是用这种笨办法,花了几十年的工夫盖起来的。后来,人间的塔越造越多,匠人们越干越聪明,才创造出了搭脚手架的施工方法。

  自从夷山造塔镇住海妖以后,开封再也不冒海水了。这座塔便是闻名中外的铁塔,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仓 颉 造 字
开封古城东北约二十里地有座刘庄村,村头有座大土冢,传说它就是创造中国文字的始祖仓颉的墓地。附近还有座高大的台基;上面有宫殿的遗墟,据称这里便是仓颉当年创造中华文字的造字台。 

  古时候,有一支华夏族的原始部落轩辕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过着刀耕火种、兽皮遮体的生活,仓颉便是这个部落的成员。 听说他生下来的时候就不同凡响, 脑袋特别大,手指特别巧,目中有团火,脸上放灵光。婴孩时期,就很好奇,喜欢东涂西抹。长大以后,对啥都感兴趣,见谁都提问题。他常常一个人仰望天空,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遥望山川,思索一年四季的不同。他会对鸟身上华丽的羽毛出神,又会对龟背上奇特的花纹入迷,甚至对动物的足迹也跟踪观察,反复琢磨。兴致来了,便用树枝在地上勾勾画画,居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部落首领轩辕黄帝看仓颉是个肯动脑筋的有心人,便任命他当了史官。那时候世上没有文字,人们世传用草搓绳、用绳打结的办法来记载部落中的大事。随着部落的扩大,时间的延长,事情越来越多,绳结也越打越多,往往连史官自己也搞糊涂了。仓颉一上任,就想出在绳结上涂抹不同颜色的办法,象征着春夏秋冬,但这仍不解决根本问题。为此,他经常烦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一天,仓颉奉命观察水情,带着爱犬黑黑来到黄河边,一边目测洪水的涨落,一边用绳打结记录在案。

  忽然,从芦苇丛中窜出几个手持木棒的大汉来捕捉他。他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搏斗,多处受伤,但寡不敌众,终于被擒,黑狗也被赶跑了。

  仓颉手脚都被紧紧捆住,扔在河滩上。他双眉紧锁,不是忧虑自己任人宰割的处境,而是担心整个部落的安危。人们都在忙于收割庄稼,储备过冬,却疏忽了对附近敌对部落的防范。眼下十万火急的事是向轩辕黄帝报警。直到入夜,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办法来。

  看守仓颉的几个大汉砍来树木,燃起篝火驱寒,疲劳使他们很快酣然入梦了。他们是蚩尤部落的前哨,只因今年遭了水淹,颗粒无收,便策划倾巢出动来抢劫轩辕氏。留下仓颉,不过是为了逼迫他当响导,单等大队人马到来,黎明前趁对方人困马乏的时候发动进攻。

  不知什么时候,那只黑狗悄悄溜到了仓颉身边。仓颉又惊又喜;悄声道:“黑黑,快去给首领报信呵。”

  黑狗极有灵性,摇头摆尾表示明白了,等着他把打结的草绳拴在脖子上。

  这下仓颉犯愁了,过去打几个结表示什么意思都是事先约好的, 现在用绳结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敌人隐藏在黄河边,请黄帝带人深夜来袭的情报传递出去的。可惜狗不通人语,更不能把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眼看时间飞快过去,又怕看守醒过来, 他不禁心急如焚, 汗如雨下。凉风吹来,他打了个寒战,身体不由自主地靠近火堆,看看身旁白花花的树皮,又看看烧成黑炭的树枝, 突然灵机一动,有了好主意。

  他艰难地用捆在一起的双手,捡起木炭棒在树皮上画了起来。他将画好的树皮塞在狗嘴里,悄声道:“快、快,快去报信。”  

  黑狗衔着树皮,趁着夜色绕过敌人的哨兵,风驰电掣般窜回了部落的驻地,拱醒了黄帝。

  黄帝见黑狗摇头摆尾“汪汪”大叫,就知仓颉发生了意外。拿起树皮仔细观看,上面画着一幅画:几道水纹旁有一根木棒。木棒是邻近蚩尤部落常用的武器; 他弄懂了这是敌人聚集在黄河边, 随时都会来进犯的情报。下边又画了个月牙儿和石刀。石刀是轩辕氏的武器和象征,他明白了仓颉要他带领部族今夜去偷袭敌人的意思。

  黄帝略一思忖,立即集合全部落的青壮汉子,挥动石刀,去偷袭敌人。经过一番激烈厮杀,终于活捉了敌人的前哨,救出了仓颉。蚩尤的大队人马见对手早有防备,便乖乖地撤退了。  

  人们围着篝火欢庆胜利,黄帝高举着树皮朗声道:“今天的胜利归功于仓颉!归功于他送来的情报!”

  树皮在人们手中传递着,大家都看懂了是啥意思,围着仓颉七嘴八舌道:“这图画比绳结强多了。”

  “好是好,就是太难画了。”

  “仓颉,你能不能想出更好的符号来?”

  仓颉思索有顷,说:“好,我已经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一定要创造出比画更简单的字来,让父老兄弟姐妹都会写,都会用,都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来。”

  黄帝兴奋地说:“太好了!往后你啥也不用干,专门给部落造字吧。”

  人们在篝火旁堆起了一座大台基;让仓颉居住在上面一心一意造字。据说他的壮举感动了天地,也惊动了鬼神。当他第一天开始造字时,天上就像落雨般降下粮食,可能是对他的奖励;一到夜晚就听到鬼哭神泣,也许是有了文字人类就会变得更聪明,他们可能为自已前途未卜的命运而伤感。

  仓颉肩负伟大使命,嫌两只眼睛不够用,额头上又长出两只眼睛,日夜不歇,呕心沥血,为人类创造出原始的象形文字。最后,他活活累死在造字台上。部落的人隆重地把他埋葬在附近,就是今日刘庄村的仓颉墓,四千多年来当地百姓精心呵护,完好如初。。

  仓颉造字,结束了人类“小国寡民,结绳而治”的蒙昧时期,进入了原始文明时代。后人为了纪念仓颉,尊称他为仓皇,又在造字台上立庙祭祀,供人凭吊。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专程来开封刘庄访古寻迹,面对造字台和仓颉墓吟道: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

  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兴 国 之 都
西周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入侵,救兵不至。敌人攻破镐京,杀幽王,掳褒姒,饱掠而去。诸侯拥立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从此王室衰微,各路诸侯拥兵自雄,割据一方,互相吞并,争战不休,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各自独立称国。魏文侯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以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治邺,实行改革,奖励农耕,使魏国很快强盛起来。

  魏文侯的孙子魏莹世袭侯爵后,雄心勃勃,很想干一番超过前人的大事业。他见京城安邑(今山西夏县)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又临近强大的秦国,经常受到威胁,很不利于发展,便有意迁都,只是一时还没有选好理想之地。

  这年魏楚争战,楚国大败,魏国占领了中原地区。魏莹亲临视察,看到大梁一带一马平川,四通八达,北接幽燕,南连江淮,人烟稠密,物产丰富,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流传说,大梁乃天下腹心,中原锁钥,得大梁者则得中原,得中原者则得华夏。他权衡利弊后,决心迁都大梁。

  迁都是件大事情,没有气魄是很难实现的。魏莹回到安邑,想试探一下各方面的态度,便让亲信太监放出迁都的空气来。朝野登时炸了窝,反对的声浪出乎他的预料。

  安邑经过魏文候、魏武侯两代苦心经营,早已初具规模,相当繁华。很多大臣和宗室都是土生土长的,故土难离,所以强烈反对迁都。国丈更是倚老卖老,唐突进宫,要求魏莹将妖言惑众的内侍处决,悬首宫门,澄清谣言,安定人心。魏莹脸色一扳:“这要是孤的主意呢?你难道还要杀孤不成?”

  “这……老朽不敢。只是大王为何要抛弃祖宗基业,去另起炉灶呢?” 

  “坐享其成,闭关自守,保住先人留下的这个摊子并不难。可是当今天下弱肉强食,互相兼并,不进则退,落后挨打,却是不争的现实。魏国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发奋图强,除旧布新。”

  老国丈搭蒙着眼,慢腾腾地说:“别着急,慢慢来。嗯,这和迁都有什么关系?” 

  魏莹好气又好笑,不愿再和这种老糊涂多费口舌,毫不客气地说:“兼并诸侯,一统华夏,才称得起王者的雄才大略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老人家最好免开尊口,少给孤添乱。” 

  老国丈吃了个没趣,讪讪地走了。

  第二天,魏莹索性在朝堂上公开提议迁都,让群臣各抒己见。

  众武将异口同声率先反对,理由是安邑群山环抱,固若金汤,而大梁地处中原,无险可守,相比之下不迁为好。魏莹驳斥道:“凡事有利必有弊,利弊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大梁虽无山川之固,却有四通八达之利。如果高筑城墙,深挖壕沟,加强防务就可以化弊为利。”

  众文臣争先恐后继而发难,意思是说安邑已历三世,根深蒂固,而大梁刚属魏侯,民心未附,新巢不如旧窝,迁都前景未必乐观。相国公叔痤是唯一支持魏莹迁都的,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事在人为,只要实行德政,大梁百姓会拥戴大王的。”

  文臣武将把公叔痤围在中间辩论,双方相持不下,很难争出个子丑寅卯来。魏莹见众人目光如此短浅,态度如此顽固,心中恼火,拂袖而去。

  他回到后宫,这里也像开了锅。上至夫人侍妾,下至宫女太监,都在议论迁都的事,赞成的极少,反对者众多。一群美人围着他撒娇,这个说:“听说大梁地势低洼,气候闷热,简直不是人呆地的地方,臣妾怎么能受得了哇?。”那个道:“据传大梁蚊蝇滋生,个头都像蜻蜓蚂蚱,臣妾这身细皮嫩肉最怕叮咬呀。”就连夫人夜里也给他吹枕头风,劝他别没事找事,自寻烦恼,把他搞得哭笑不得。

  夜半更深,亲信太监突然把他从被窝里叫起来,说公叔痤密报,宗室正在串连文武大臣,图谋不轨,如果他执意迁都就要把他赶下台。相国正在淮备力量反击,。请大王速做决策。他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迁都竟然会酿成一场政变。

  他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意识到迁都必然引起人事大变动,权力再分配,和每个权臣都利害悠关。如果处置不当,操之过急,引起内乱,就得不偿失了。他再三斟琢,决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方面通知公叔痤千万不要轻举妄动,激化矛盾;一方面安抚后宫,放心睡觉,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翌日早朝,魏莹亲自宣布取消迁都之议,文武大臣都松了口气,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一变,朝堂上又响起欢声笑语。公叔痤以为魏莹犹豫退缩了,孤掌难鸣,也不好再说什么。

  一切又恢复到以前的老样子,按步就班,因循守旧,死气沉沉,魏莹心里十分苦闷。

  这天黄昏,他百无聊赖地望着夫人喂养笼中的金丝雀逗乐; 当他把目光转向窗外,只见一支大鹏冲出山谷,在兰天展翅翱翔,好不逍遥自在。他深受触动,心想当个守成之君,就像笼中的金丝鸟没有大出息;只有化做雄鹰,击风摶雨,才能成就霸业。迁都的决心再也不能动摇,迁都的行动再也不能拖延。

  魏莹这次吸取了教训,再也不会贸然行事。他和公叔痤多次密议,先瓦解反对派,拿最顽固的老国丈说事。

  一天早朝,公叔痤出班奏道:“大梁令陈杭贪赃枉法,纵子行凶,已被革职查办,请大王速派能臣继任。”

  魏莹沉吟道:“大梁地处交道要冲,乃军事重地,如今又成了国家的粮仓,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你看谁可赋此重任呢?”

  公叔痤装模作样地环视一遍,郑重地说:“国丈德高望重,如日中天,大梁令非他莫属。”

  魏莹击掌道:“好呀,每有国难,国丈总是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功勋卓著。看来这一次也要他老人家亲自出马了。”

  老国丈吓得双手乱摇:“大王,臣己经老迈昏庸,自身难保,不堪大任,请另选贤明。”

  公叔痤真诚地道:“姜是老的辣,囯丈就别谦虚了。”

  魏莹恳切地道:“能者多劳嘛,你老人家就不要推辞了。”

  二人一唱一和,几顶高帽子,一通迷魂汤,老国丈不得不乖乖就范,灰溜溜地带领全家到大梁上任去了。魏莹又给国丈配备了十名得力的助手,全是亲信,面授机宜,同赴大梁,依计行事。

  三年后,魏莹突然提出要所有的宗室和文武大臣陪王伴驾,出京巡游。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由西向东,打猎游玩。从山地进入平原,最后来到大梁。

  老国丈出城迎接。他的态度大变,不住口地赞美大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唾沫星子飞溅到大臣们的脸上。魏莹不由暗中发笑,心说好戏还在后头哩。

  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各自来到分配给他们落脚的府第安歇,没有想到全家人都出来迎接。原来他们刚离开京城,所有家属都被魏莹派人直接护送到大梁妥善安置。听说他们在安邑的宅院,也借口国家急需资金全部给拍卖光,即使回去也无处栖身。谁都明白,生米做成了熟饭,就是反对也无济于事了。好在不长时间大家都亲身体验到这里的好处,鱼米之乡,生活安逸,水陆交通发达,有拓展的空间,公私两利,何乐不为。于是他们纷份上表魏莹,请求尽快迁都大梁,好像他们从来就没有反对过似的。

  魏莹见水到渠成,皆大欢喜,便命公叔痤通告周王室和各国诸侯,正式宣告魏国迁都大梁。他集中全国的人力和财力,大兴土木,扩建城郭,迁入人口,安抚百姓,几年功夫便把大梁从一个边埠小邑建设成为中原重镇,城高濠深,气势磅礴,百业兴旺,欣欣向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梁本来就是富庶之地,加上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政通人和,民心归附,魏国兵精粮足,国势逐渐强盛起来。各国的能人听说魏莹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纷纷投奔大梁。一时间,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兼并邻国,扩张土地,成了大气候。周王室对魏莹青眼相加,各国诸候也不敢得罪魏国。这时,文武大臣都钦佩魏莹有远见、有胆略、有气魄,迁都这步棋一走,全盘棋就活了。 

  这年,魏莹在大梁附近的逢泽(今开封东南) 召集秦、韩、宋、卫、鲁等国会盟,率十二诸侯以朝周天子。他在这次聚会中最先称王,史称魏惠王,又叫梁惠王。一时间,俨然成了中原地区的覇主。会后,秦、楚、齐、燕、韩、赵等国才纷纷仿效称王,拉开了纵横捭阖,七雄争霸的战争序幕。

  开封从魏国建都开始,经过世代百姓心血和汗水的浇灌,逐渐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名城。

围 魏 救 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