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封的故事-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千手千眼佛是善男信女最尊敬、最喜爱、最信仰的菩萨之一,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希望所在。她老人家无形中也尽到了鼓舞人生、减轻人间痛苦的责任,完成了佛祖赋于她安抚众生、缓解社会矛盾的神圣使命。如果再有更多更高的奢求,别说观世音爱莫能助,就是如来佛也无能为力。如今,个别佛门败类的丑恶行径,连观音菩萨都受到连累,真是人间的悲哀。
连菩萨都失去了信誉,寺院还怎么生存下去?寺内上下无不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惟独新方丈十分振奋,拍案而起:“不相信僧人可以,但不可以不相信菩萨;诬蔑方丈允许,但决不允许攻击佛门!现在是彻底清算这些颠例黑白的反词的时候了,是和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笔杆子算总帐的时候了!”
于是,新方丈找到了潜在对手的突破口,等到了反击的机会,他以卫道士的姿态,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投入战斗,一纸诉状把竹枝词的作者群无名氏送上被告席,势将他们一网打尽,绳之以法。此公深知“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人办”的至理名言,又在状纸中夹了一张银票。
开封道台出身满族勋贵,据说和慈禧太后还有点拐弯抹角的亲戚,非扬跋扈,是个不让蚊子打鼻尖上过的狗官。上次有人用竹枝词《大米饭》揭穿平粜局捣买救灾大米黑幕,害得他差点撤职查办,丢人现眼,对这些无事生非的词作者早就恨之入骨,只因他是此案主谋,不便发作。相国寺的告发正中下怀,有心把事情搞大,借机报一箭之仇,封住治下所有百姓的口。加上银票的作用,不让这头冷血动物热血沸腾都很难。
相国寺的状由未免牵强,罗织的罪名也不像样,很难一举将作者置于死地。好在满清帝国对搞文字狱是有悠久历史和值得骄傲的,当年书生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落得满门抄斩,断子绝孙。至于成千上万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的文网大案更是屡见不鲜。开封道台也继承了祖宗的遗传基因,搞起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他分析竹枝词《千手千眼佛》后,认为作者用心恶毒,反骨毕露。请看:此公攻击菩萨,菩萨就是佛爷。西太后尊称老佛爷,等同老菩萨,若是论资排辈,和观世音也是一个档次,所以非议观世音,也是对老佛爷的不敬。如今太后就等于大清,侮辱太后也等同诽谤朝廷。简而言之,此诗诬蔑千手千眼佛尸位素歺,不问民间疾苦,就是影射老佛爷昏庸无能,置万民于倒悬。其罪恶目的就是煽动百姓不满,进而起来造反,取而代之,篡位夺权。该犯堪称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罪大恶极,必须法办。
开封道台全力以赴,大动干戈,一方面上报朝廷,眩耀政蹟;一方面侦骑四出,缉拿案犯。一时间把全城折腾得鸡飞狗跳,天昏地喑。相国寺也积极配合,提供线索,搜集罪证,推波助澜。新方丈好像注射了一支兴奋剂,上窜下跳,把能查找到的竹枝词,甚至包括老方丈主持编印的诗集,不分青红皂白,一古脑儿堆放在寺内空地上示众,当众焚烧,制造声势。
对于如何具体操作,官场和寺方也有分岐,新方丈根据字迹不同,认为这是一个团伙,除恶务尽,决不能让一个歹徒漏网;开封府则从文风相似,断定作者就是一个人。双方的共识是“宁可错抓一千,不可错过真犯。”
开封道台全面开花,象用梳子把全城粗梳一遍,又象用篾子般细篾一遍,没有达到目的,便把搜捕破案的重点放在相国寺内外。根据寺内暗中提供的名单,将附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怀疑对象统统抓进监牢,严刑逼供,威胁利诱,也没有查出蛛丝马迹来,只得放人了事。直到他离开开封,另有高就,这场闹剧才落下帷幕。
这些竹枝词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民间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开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就是市井之中也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无名氏就是一位怀才不遇、不平则鸣的书生。”
有人说:“不对!他应该是位混迹江湖、游戏人生的怪杰。”
又有人说:“别争了,都有理。依我看此公说出了百姓的心声,可能是你,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他,就在芸芸众生之中。只要有压迫,只要世不平,无名氏世世代代都不会绝种!”
这些纪风土,讽时尚,嘻笑怒骂,令人解颐的竹枝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改朝换代,流传至今。
(本文所使用的竹枝词及相关资料均选自无名氏作、陈雨门先生整理诠释的《大相国寺竹枝词》,个别字句有改动,无损原意。该文发表在《开封方志》和开封市政协编印的文史资料上。)
系 马 槐
距开封四十五里的黄河北岸,有一座名曰陈桥的小镇,镇中有座东岳庙,庙中有棵盘根错节、树身倾斜的千年古槐。槐下矗立着两通石碑,一通碑面上镌刻着“系马槐”,一通碑面上镌刻着“宋太祖黄袍加身处”。据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后,年方七岁的太子柴宗训登基;刚刚十八岁的小符太后垂帘听政。这娘俩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全靠一帮文武大臣辅佐朝政。
周恭帝即位不久,适逢元旦,宫中正举行盛宴,忽然接到边关紧急报警,声称北汉与契丹联合兴兵入侵,来势凶猛。小皇帝和小符太后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宰相范质决定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御敌。
赵匡胤是后周的开国元勋。此人方面大耳,浓眉虎眼,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当年追随周太祖、周世宗父子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知人善任,恩威并济,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如今,他刚步入中年,就担任了护卫京师的禁军统帅,这次接到圣旨,不敢怠慢,大年初三就率领大军出发。
当晚,大军来到陈桥镇。这个小镇是个驿站,是过往官员歇脚、传递公文换马的地方。赵匡胤忽然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
他把帅帐安置在东岳庙大殿内,便骑上那匹随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枣红马,到营盘巡视,十万大军秩序井然,军容雄壮。将士披坚执锐,枕戈待旦。
赵匡胤回到东岳庙,天色已亮,一轮红日冉冉从东方升起,朝霞似火,万物生辉。他触景生情,蓦地想起当年落魄时,憧憬未来,吟了一首《咏初日》的诗:
欲出未出光辣挞,
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
赶却残星和残月。
诗言志,歌咏怀。今天,黑夜再也挡不住“太阳”的光辉,赶走“残星和残月”的时机到了。他稳了稳神,把战马系在殿前的大槐树上,吩咐侍卫在大殿摆宴饮酒。
赵匡胤自斟自饮,摆出一副闲云野鹤的姿态。什么强敌压境、军情危急,什么三军统帅、肩负重任,全抛到九霄云外。从清晨喝到深夜,直喝得醺醺大醉,酣然入梦。
主帅悠哉游哉,他的几个贴身谋士、心腹大将却忙得不可开交。赵普是赵匡胤的心腹; 羽扇纶巾,是个摇鹅毛扇的角色。一大早就挨营串,向将士煽风点火,说他夜观天象,帝星昏暗无光,忽然东岳庙大槐树下金光四射,一条赤龙腾空而起,尾巴一甩就把帝星扫出苍穹。看来赵点检是真龙天子下凡,上应天命,下顺民心。这番话一传十,十传百,军心浮动,人人思变; 都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又要改朝换代了!”
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也把诸将召集到自己军帐中,说:“现在朝中皇帝年幼无知,宰相懦弱无能,外有强敌压境,内部危机四伏,我看后周的气数不长了。”
诸将都是一帮不甘寂寞的风云人物,他们早已看出政局不稳,只是憋在心里不敢说罢了。既然赵匡义捅破了这层纸,便肆无忌惮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我们驰骋疆场,马革裹尸,可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现在又让去拼死拼活打仗,还有啥意思呢?”有的说:“中原鹿正肥,我们如果不动手,别人也会动手!”还有的说:“我们占天时、地利、人和,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赵匡义见火候已到,便揭了盖,说:“方今天下未定,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我哥哥素有救世济民之志,安邦定国之才,登高一呼,应者云集。要是我们能拥戴他称孤道寡,诸位便都是开国元勋,可永享富贵。”
诸将都是赵氏兄弟的铁哥们,哪有不乐意的?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齐声道:“我们忠心拥戴赵点检做天子。”
赵匡义一跃而起,拔出宝剑劈掉案角,厉声说:“兵贵神速,说干就干。如有二心者,当如此案!”
“干!”大家齐声响应,歃血为盟、对天起誓后,便分头布置去了。
外面闹得天翻地覆,庙内却像世外桃源。大殿内灯火通明,如同白昼。赵匡胤和衣而卧,鼾声如雷。殿外,侍卫林立,戒备森严。
黎明时分,赵匡义、赵普带领一群将士剑拔弩张,杀气腾腾闯进山门,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侍卫上前阻拦。
赵普率众来到院中,指着殿前的大槐树说:“这就是金龙飞天之处。”
众人抬头观看,大树枝干挺拔,直插天际,好像一根擎天大柱。树下的枣红战马被拴了一天一夜,见一群将士蜂拥到跟前,兴奋得四蹄刨地,扬起一片烟尘。
几个将士挥锨在地上挖了起来,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挖出一只楠木箱。
打开箱子,人们眼前一亮,顿时一片欢腾,原来是一件绣着金龙,耀眼生辉的黄袍。
赵匡义迫不及待地捧起龙袍,带头冲进大殿。
赵匡胤似乎还在梦中,众将不由分说,就把黄袍披到他的身上,然后把他抬到大殿正中座椅上。他这才被惊醒过来,打着哈欠,揉着睡眼,问道:“何事喧哗?”
众将士环跪在地,俯首齐呼:“吾皇万岁; 万岁; 万万岁!”
赵匡胤满脸惊愕地问:“你们这是干啥?”
众将士齐道:“全军上下忠心拥戴赵点检当皇上!”
赵匡胤摸摸身上的黄袍,害怕得双手乱摇:“使不得; 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众将士腾地站起来,横眉立目,仗剑近身。赵匡义把寒光闪闪的利剑架到哥哥的脖颈上,喝道:“如果你不答应,我们就成了叛逆,只好跟你拼个你死我活了!”
赵匡胤万般无奈,流下几滴眼泪:“你们这不是硬逼着我做不忠不义的事吗?”
赵普上前分开众将,恳切地劝道:“当年周太祖郭威顺应天意,裂旗加身,澶州兵变,才建立了后周,谁也没有责怪他不忠不义。而今天下无主,江山风雨飘摇,只有赵点检做了天子,才能重整山河,安享太平,这也是百姓的福气呵。”
赵匡胤忧形于色,说:“只怕世人不知道我的苦心,骂我背叛先帝,欺负孤儿寡母。”
赵普道:“只要把她娘俩安置妥当,不操心不伤神,谁还会说三道四呢?”
赵匡胤听罢一言不发,众将士见他默认了,前呼后拥把他抬到殿前槐树下。枣红马一见主人,兴奋得直撒欢,赵光义立即上前牵马坠蹬。
赵匡胤此刻已没有了丝毫的睡意,坚持不肯上马,神情威严地说:“我现在被你们逼得骑虎难下,只得勉为其难。但是,要我登基当皇帝,必须依我三件事。”
赵普扫视众人一眼,表态说:“别说三件,就是三百件我们也答应。”
赵匡胤斩钉截铁地说:“第一,不准伤害柴氏宗室;第二,不准杀害文武官员;第三,不准骚扰百姓。你们能办到吗?”
众人神情肃然,拱手道:“军令如山,违令者斩!”
枣红马早已按捺不住性子,鬃毛倒竖,扬起前蹄,“咴咴”长鸣。赵匡胤这才跨上战马,在众将簇拥下出了东岳庙。
山门前,刀枪林立,金鼓齐鸣,旌旗招展,万众欢腾。就这样,赵匡胤被“胁迫”当了皇帝。其实,这出戏完全是他一手导演的。他为了掩人耳目,又怕万一不成没有退路;才把这一出戏从东京搬到陈桥驿来演。边关报警是假的,所有这一切全是他精心策划好的。他见事情进展如此顺利,嘴巴都要笑歪了,立即下令回师东京。
卫戌京师的将士早和赵匡胤串通好了,大开城门,以迎王师。双方里应外合,迅速占领战略要地,牢牢控制了全城。就这样,赵匡胤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政权。
陈桥驿成了大宋王朝的发祥地,东岳庙老槐树便是这场兵变的铁见证。因为宋太祖曾在树上系过马,当地百姓便叫它“系马槐”,成为历代文人骚客凭吊怀古的对象。有一首“题系马槐”的诗,至今脍炙人口:
黄袍初进御,系马跃军威。
翠盖开皇极,清荫护紫薇。
风声惊虎啸,日影动龙飞。
千古兴亡地,擎天一柱巍。
元代黄河改道,始从陈桥镇南边流过,这里便成了一座渡口,与开封隔河相望。如今黄河大桥紧靠该镇,交通就更方便了,游客当天就可往返,不可不游。
点 将 槐
黄河下游南岸有个村庄叫招讨营,距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地,曾是北宋杨家将练兵的地方。村头有座土坛,坛旁有棵千年古槐,群众叫它“点将槐”。据说,当年穆桂英挂帅,任命烧火丫头杨排风为正印先锋,就是在这棵槐树前进行的。
宋真宗咸平年间,辽兵大举进犯,杨延昭、杨宗保父子困守边关,派孟良、焦赞回东京搬救兵。
宋天子闻报,慌忙召集大臣商议派兵解围,问到谁愿领兵挂帅,抵抗强敌时,满朝文武是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没人敢吱声。
寇准眼看万岁爷要大动肝火,才慢条斯理地说:“我看帅印还是给老杨家送去吧。”
宋真宗明明知道天波杨府只剩下孤儿寡母,穆桂英又身怀六甲,真是刮大风吃炒面——张不开口,可是事出无奈,也只好如此了。
且不说朝廷议事,杨府内众女将也在议论边关被围的事:有的说:“文武大臣们平时享尽荣华富贵,现在国家有事,轮也轮到他们出把力了。”有的说:“这些人奴才多,人才少,他们不去解围还好,一去连自己也得搭进去。”
佘太君见穆桂英坐在下首,默不做声,便问道:“桂英,你说呢?”
穆桂英见问,忙站起施了一礼:“老太君,我看朝中诸将无一能当此重任; 孙媳我愿请缨挂帅,解救边关。”
众女将“忽啦”围了上来,纷纷劝说:“桂英,你身子不便,不比破天门阵时了,此事还要斟酌。”
穆桂英慨然说:“国家有难;我不领兵谁领兵,我不挂帅谁挂帅。”
语音未落,寇准哈哈大笑,捧着帅印进了大厅:“我就知道帅印非交给杨门女将不可。”
佘太君让穆桂英按照礼仪接过帅印,对众人说:“桂英毕竟不同往常,此次领兵挂帅要选一个得力的先锋,助她一臂之力。”
众位女将纷纷离座争着要当先锋。佘太君乐了:“桂英,你说谁打头阵合适呢?”
穆桂英胸有成竹地说:“不敢劳累众家婶婶,您们还要在帐中帮我出谋划策,我看让烧火丫头杨排风冲锋陷阵挺合适。”
佘太君连连点头,众人也都说好。寇大人知道杨府的“筐里没有烂杏”,放心地回宫复旨去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