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战狙击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该归队啦。”——他对自己说。
他把步枪背在肩上。尽管已经打光子弹了,但三尺来长的枪身还是显得那么有生气。
胡桃木的枪体贴着自己的身子,让他觉着非常的亲切。
突然,他记起自己忘了做一件事,于是又把枪放下来,然后从左胯上的刀鞘里拔出刺刀,接着整个人也坐下来了。
他准备在枪托下方补上后来的几条刀痕。
起风了。带着暑气的晚风撩动他身上残存的草叶伪装。
他一下子想起了刚才的战斗情景:
那架负伤的中国飞机从他的头顶掠过,双翼激起的气浪扑打在他的头上、身上。
他慢慢停下了手里的活儿。
萧剑扬重新站起来,收起刺刀。
数目已经不重要了——
打就是了,直到打光子弹,或者打光鬼子。
他背好枪,朝西面偏南的方向走去。
晚风吹过他破碎的军衣。残霞的血色浸透了他满是泥土的面庞,并且渗进他的眼里。
远方,炮火正浓。
51师——抗日战争中有代表性的部队,为当时国民革命军的主力部队。首任师长为王耀武。
该师几乎参加了抗日战争中每一个阶段的每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上高大捷、常德保卫战,以及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湘西雪峰山会战。
中正式步枪——又称二四式步枪,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力部队的制式步枪。该枪仿制自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口径毫米,枪全长1 110毫米,枪全重4千克,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 000米。
该枪性能优良,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其杀伤力超过三八式步枪。
“见红就立正”——当时国民革命军军服的左胸上都有一块胸章,官兵们把它称之为“符号”。
“符号”的内容包括军衔标志、姓名、部队番号、兵种、官衔、职务、佩用年度等等。
“符号”的大小一般是长9厘米、宽7厘米,周围有一圈宽约厘米的边框。边框的颜色:将官红色、校官黄色、尉官蓝色、士兵白色。
当时的官兵经常在隔着很远的地方,就能凭“符号”边框的颜色来大致判断对方的衔级,以决定自己是否要先敬礼。
如果看到红色边框,那么对方肯定是将级军官。赶紧立正吧,伙计!
作为一名神枪手,不但要讲究准头,而且要讲究弹着点的分布。一般而言,弹着点的分布越密集越好。如果能像一朵梅花,那说明该射手的射击技术相当出色。
濛江——今日吉林省靖宇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白山市北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当地群山连绵,林木茂密。 1946年2月, 为纪念在此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濛江县易名为靖宇县。
飞龙——东北的一种珍禽,上国宴的。很好吃,但很不好打,打头就更难了。但打头就可以不伤到它身上的肉,这样猎获的飞龙更美味,价值更高。
“对眼穿”——紫貂毛皮珍贵,好猎手会尽量让子弹从紫貂的一个眼睛射进,从另一个眼睛穿出,这样一来,得到的貂皮上就不会留下枪眼。
绺子、胡子——旧时东北地区对于土匪、绿林好汉的称呼。
响窑——指有钱人家的庄院,一般有武装家丁护院。
灰色的钢盔——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革命军的主力部队比如87师、88师、51师配发的都是德国造的M35头盔。
1935年年内,国民政府从德国进口钢盔95 000顶;1936年5月,国民政府代表团访德期间,订购了钢盔220 000顶,同时订购了用于生产德式钢盔的“花样”241 000顶。
罗店——上海市的一个历史名镇,素有“金罗店”之称。它位于上海宝山区西北部,距市中心28公里。
在“”淞沪会战中,中日两国的精锐部队在罗店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反复冲杀,伤亡惨重。罗店因此得到一个形象的称呼——血肉磨坊。
奋勇队——那个时代所称的“奋勇队”,就是我们常说的“敢死队”。
掷弹筒——当时侵华日军装备的一种轻型支援火器,相当于一种微型迫击炮。口径50毫米,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
它携行方便,操作简单,不占编制。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它曾普遍装备日军一线部队。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初战淞沪(21)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这种掷弹筒,给日军造成杀伤。
捷克造轻机枪——即著名的zb—26轻机枪,原产于捷克,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要装备的轻机枪。
该枪口径毫米,全枪长1165毫米,全枪重9千克,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为550发/分钟。
该枪全枪重量较轻,枪管可快速更换,射击精度也相当好,性能优于日本军队装备的歪把子机枪。
八二迫击炮——当时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普遍装备的是二十年式八二迫击炮。该炮由中国的金陵兵工厂生产,由法国的Brandt八一式迫击炮仿制而来。
该迫击炮为曲射火炮,弹道弯曲。
歪把子机枪——正式名称是“十一年式轻机枪”,由于该枪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故得名“歪把子”。它是当时侵华日军主要装备的轻机枪。该枪口径毫米,全枪长1100毫米,全枪重10千克,初速756米/秒,表尺射程1600米,理论射速为500发/分钟。
该枪结构怪诞,供弹系统设计复杂,人机工程性相当差。
胸墙——修筑工事的时候,用泥土或石头筑成的用以保护士兵的防护墙。一般位于战壕、掩体的上沿。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的炮弹常出现“哑弹”的情况。比如国民革命军第98师294旅旅部附员龚传文、上海保安总队第2团第2大队重机枪中队队长杨俊,都曾亲身经历过类似的情形。
昭和十二年,即公元1937年。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自来得手枪”,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德国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该枪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
当时日军有规定,前沿各部队在夜间不许点篝火,以免暴露自己的方位。因此日本兵在晚上尽量找民舍,关起门来烧火做饭。
萧剑扬他爹的“夜视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人的视网膜中有两种感光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刺激,但在暗光下不起作用;杆体细胞是暗视细胞,对弱光很敏感。
锥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分,而杆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分。
“山里经”——指好猎手多年积累的在山林里打猎的经验。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由日本人南部在东京炮兵工厂设计出。到了1925年,日本陆军为了要大量配发手枪到部队,将简化设计后的南部式手枪定型为大正十四年式。
本枪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装备的主要手枪。它使用的是日本独有8毫米子弹。南部手枪不但样子怪,威力也小,与中国军队广泛使用的自来得手枪(即驳壳枪)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东西。总的来说,南部式手枪不是很成功的手枪。由于这枪的皮套有个圆形的盖子,所以中国民间俗称其为“王八盒子”。
当时国民革命军士兵的手榴弹袋是挂在前胸的。一般一左一右,每边各一颗。
“花机关”——德国的柏克门冲锋枪。淞沪会战期间,中日两军都装备了这种枪。
早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期间,日军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中就有它的身影。
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在上海市区的巷战中也曾使用过它。
那酸酸的东西是日本人的“梅干”(日语读作umeboshi)。
梅子于公元八世纪日本的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日语中梅子写成“梅”,读作“ume”,这个发音就是从汉语“乌梅”的发音变化而来的。
日本人喜欢把梅果腌制成梅干,酿制成梅酒。尤以大阪以南纪州一带的梅子最出名。
利用植物的茎叶做伪装,把植物的汁液涂在身上,这是中国民间猎手的传统做法。
猎手伪装讲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没有一定之规。
内爆效应——当高速飞行的弹头射入人体时,体内气体在超压——负压作用下产生内爆效应,使含气组织(如肺泡)发生损伤。肺是冲击波作用的“靶器官”,较之其他脏器损伤机会多,程度重。
这种含有甜汁水的茎秆,叫做“芦粟”,又称作“糖高粱”,为粒用高粱的一个变种。其茎秆含有丰富的糖分,含糖量可与甘蔗相媲美。
这种植物在上海郊区比较常见。
日本军队装备的三八式步枪,使用的是毫米有坂步枪弹。由于弹头形状、膛线缠度等原因,使得其飞行状态非常稳定,弹道平直,射入人体之后,不容易发生翻转、滚动,子弹射入口和射出口的大小基本一致,都比较小。
第一章 初战淞沪(22)
熊在冬天要冬眠,会找一个山洞或树洞躲起来,一觉睡到来年开春。这时候是猎熊取熊胆的好机会。
中正式步枪所使用的,是×57毫米毛瑟步枪弹。该弹尖头、平底、铅心、黄铜或者覆铜钢被甲,弹头质量10克,初速870米/秒,膛压304MPa。
该弹的特点是:威力大,杀伤效果好,精度高,弹种齐全,用途广泛。
狮子林、川沙口,位于上海市北部。 “”淞沪会战中,作为日军增援部队的第11师团,于8月23日拂晓,由上述地点登陆,向宝山、月浦、罗店一带的中国守军发动攻击。
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使用了美国寇蒂斯公司所生产的霍克—3型战机。该飞机为双翼飞机。
著名的空军烈士阎海文,所驾驶的就是这个型号的战机。
“”淞沪会战期间,年轻的中国空军奋勇迎击日本侵略者,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重创日军。
在战斗中,中国空军勇士在战机负伤的情况下,不惜舍身撞击日本军事目标,比如1937年8月19日,沈崇诲烈士驾机撞击日本军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南京外围(1)
写在南京大屠杀65周年祭日的一些话——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 1937年12月17日 第4版
“……对我来说,南京城陷之际,未被颂扬的英雄是位无名的中国二等兵。他的行为也许救了我和来自得克萨斯州的《纽约时报》记者提尔曼·杜丁的命。
当时我们在中央饭店附近的中山路上行走,这位二等兵示意我们到路边去,他正和一群士兵进行最后的抵抗战斗。
我们弯腰钻进安全地带后,日军的坦克在街上隆隆驶来,机枪喷着火舌。
坦克走后,我们发现二等兵和他的战友们都倒在街头牺牲了。”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Arthur
提起65年前的今天,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座尸山血海的石头城,想到的是那数十万惨遭屠戮的中国生灵。
其实,在当年的南京,无论是在城外的淳化镇、雨花台,还是在城头的中华门、水西门,甚至在城内的中山大道,中国的战士们都曾进行了坚决而惨烈的抵抗,并给入侵者以沉重的杀伤。
时间流逝了65年,人们记住的往往是被屠杀者们如山的白骨和凄楚的悲鸣。
但战士们抵抗的鲜血和不屈的呐喊,我觉得更不应忘怀。
一个只知道舔拭伤口、对影垂泪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民族。
尊严,并不能靠哭诉与哀怜而得到。
面对不义和残暴,选择只应有一种——战斗!
2002年12月13日夜
一
日本人的飞机消失在灰色的云层中,弟兄们从路边的田里爬起来,继续向西走。
萧剑扬一面在队列中赶路,一面拧着军装的下摆。
刚才忙着躲敌机,脚下没留神,半个身子滑进了一个小水坑。结果,蓝灰色的棉军衣上,整得又是水又是泥。十一月的冷风贼溜溜地吹过来,他不禁打了个冷战。
队伍沉闷地行进着。离开上海已经十来天了,大伙儿基本就沿着这条叫做“京沪路”的灰带子向西撤。
据说这条路走到底,就是那座用石头砌起来的首都———南京。
此时萧剑扬脖子上的无边领章,已经是一条蓝杠加一颗三角星。话说起来,他的这个下士军衔,也是师长王耀武亲自提的。
那一晚他从鬼子战线的后方摸回来,天亮之后在罗店的西面找到了自己的队伍。当时51师奉命后撤到施相公庙一带,构筑工事,坚守不退。
回到部队后,萧剑扬把从鬼子军官身上搜来的那张军用地图和几份文件,交给了担任代理连长的一排长。
当天下午,来了个传令兵,叫他到营部去一趟。
他钻进营部的掩蔽所,发现师长、团长竟然都在,赶紧立正敬礼。
这天,正好51师师长王耀武在305团团长张灵甫陪同下,来1营的前沿阵地查看布防情况。
此刻,他走到年轻的上等兵面前,手里抓着一张地图和几份文件,眼里满是笑意:
“好小子!你弄到的这些东西,顶得上两个团的人马!”
萧剑扬轻轻地咧了下嘴。不知怎的,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王耀武当即下令,将上等兵萧剑扬提升为下士,另外发奖金一百元国币。
接着,他又问了问得到这幅地图前后的经过。萧剑扬大概地讲了讲自己在敌后的遭遇。
王耀武听得很仔细,还不时点一下头。这名普通士兵的经历,似乎给了他什么启发。
一旁的张灵甫倒是不作声色。
送走了师长之后,他又返了回来,上下打量了萧剑扬几眼,然后从自己的警卫班里喊出了一名中士:
“你,在战壕里跟他两天,除了拉屎之外不许离开半步!”
一边说着,他一边从衣兜里掏出个土黄皮子的小本本,递给这名中士:
“你给他记着,他每打倒一个鬼子,就记一笔。我倒不信,这个新兵蛋子的枪法有那么好!”
那个弟兄接过本子,塞进衣兜里,敬完礼,正准备跟着萧剑扬出去,张灵甫却又把他叫住:
“记着!他每打倒一个鬼子,你要仔细瞅着,要等半根香的工夫那家伙还没动静,才算打死。如果……”
他略微寻思了一下,接着叮嘱:
“如果那家伙是被拖走的,也算打死;可如果是给架着走的,就只能算是打伤。打死的,你在本子上画个叉;打伤的,你就画个斜杠杠。明白了吗?”
此后的两天中,无论萧剑扬在战壕的什么地方,屁股后面总跟着那个团长派来的中士。这位弟兄时不时地掏出团长给的小本本,嘴里还叼着个铅笔头。
两天过后,那名下士把小本本交还给了团座。本子里歪歪斜斜地画着12个“×”、7个“”。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南京外围(2)
他还向团座报告了一句——
由于很多时候仗打得实在太凶了,下士萧剑扬还有不少的射击战果没法子得到确认。
二
第三天晌午,一批增援的后续官兵补充进了51师的战斗序列。同时,上面传来了师长的命令:
一线的各部队,抽调精悍的弟兄组成“袭扰队”——每队12人左右,配备一挺捷克造轻机枪,两支“花机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