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战狙击手-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身体两旁的灌木枯枝向中间聚拢过来,遮住了他的视线。
八
灰色的道路无精打采地向前延伸。路两旁的房屋紧闭着门窗。到处留着匆忙逃难的痕迹。
电线杆在冷风中瑟瑟发抖。
萧剑扬离开了那个小土岭,继续朝北偏西的方向撤下去。
路上已经见不到一个老百姓的影子,只零星看到几个灰蓝色的军装在晃动——那是从外围防线撤下来的零散弟兄们。
中午过后,萧剑扬遇到了几个58师的弟兄。他们里面有个上等兵,左小腿让日本人的炮弹片切掉了一半。
萧剑扬帮着另外一名兄弟,架着那个断了腿的伤兵,艰难地往前移动。
终于,快到黄昏的时候,路边的一个小村子里,出现了一个收容点。
萧剑扬他俩把受伤的弟兄交给了两个担架兵。
一屁股坐在路崖子上,萧剑扬顿时觉得又累又饿,上午吃的半个饼子,早就消耗光了。
一记起那半个白面饼子,他很自然地想到了给自己饼子的战车兵弟兄。一股酸涩的味道涌上了他的喉头。
“班长!!”一声惊喜的叫喊,在他身后猛地响起。
好熟悉的嗓子……还没等萧剑扬回过神儿来,一张被激动搅得通红的脸就扑到了他的面前——是小苏北!
五分钟后,萧剑扬跟着小苏北见到了自己连队突围出来的弟兄。
还隔着老远,他就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在狠狠地骂着:“操!……”
没错,是二排长!萧剑扬心里一热。
二排长正冲着几个弟兄讲着什么,抬眼见到萧剑扬,喜得眉毛都散开了。
“操!你小子还没死啊?呵呵……”
萧剑扬激动得没开腔,只是咧了咧嘴。
弟兄们都在这儿了,他在心里粗粗数了一下,一共32人——这是他们1营剩下的所有人马了。
这会儿,除了二排长不时讲点儿什么,其他弟兄都沉默着没吭声。疲劳和饥饿,像看不见的青石板,压得每个人都有气无力的。
昨晚连队分头突围,不少弟兄都倒在了南京郊外的荒野中。活下来的按突围前连长下达的命令,想法子向中华门一带集中。
小苏北是跟着二排长一块儿突出来的。他们撤到这里后,碰到了一些自己连队的弟兄。大伙儿便聚在一起。
后来,笔杆儿连长和其他一些弟兄也到了。
提到笔杆儿连长,萧剑扬赶紧问了句:“连长呢?”
小苏北告诉他,连长带了两名弟兄,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到师里的上级指挥部门。
从东南方向,传来阵阵的枪炮声,而且越来越猛烈。
萧剑扬左右看看,连里的弟兄们个个无精打采的。刚刚从鬼子的包围圈中突出来,大伙儿都很疲劳,对作战本身已经麻木了。
另一方面,从昨天起,弟兄们已经一整天没正经吃过东西了,饿得前心贴后背。
“老七,给咱大伙儿吹一个吧。”二排长朝四班长吴铁七挤了挤眼:“听听曲子能抗饿。”
吴铁七从身上摸出他那把短短的梆笛,放在唇边吹了几下。结果,吹出的音直跑调。
“唉,不成啊。”吴铁七放下笛子,摆了摆手:“饱吹饿唱,肚子里没食,吹不动啊。”
这时,连长他们几个回来了。
萧剑扬费力地站了起来,给连长行了个军礼。
笔杆儿连长看看他,疲倦地点了点头。
萧剑扬发现连长的右耳朵被块布条胡乱地包裹着,布条上都是血。
后来他听说,在突围的时候,连长的右耳朵被颗流弹片削去了一半。
笔杆儿连长原本白白净净的面庞,如今变得焦黄,满是硝烟的黑印。
刚才他带着两个战士想去找找团部,可半天没结果。
在半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个团部文书,听他说:昨天团长负了重伤,给担架抬到后方去了。而接替团长指挥的团附,在后撤的时候阵亡了。眼下团部也不知道撤到哪里去了。
笔杆儿连长看了看又累又饿的弟兄们,挥了挥手:
“大伙儿去老百姓家里看看,能不能找点吃的。今晚就在这个村子宿营。”
天快亮的时候,一支部队开进了小村子。负责夜里最后一班哨的萧剑扬和小苏北惊喜地发现,这是自己51师的队伍。
一打听,原来是碰到了兄弟团的人。这是306团的人马,刚刚从光华门那边撤下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烈骨情怀(15)
笔杆儿连长睁着惺忪的睡眼从屋里跑了出来,迎面碰上了几名军官。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名军容齐整的上校。
来人是306团的团长邱维达。大致了解了一下情况之后,邱团长干脆利索下了令:
305团的部分残余人马,编成一个独立排,暂归306团的辖制,赶赴中华门,参加防御。
笔杆儿连长传达了新的命令,大伙儿东摇西晃地爬起来,整队出发。
看护兵——即卫生兵。
裹伤所——当时国民革命军的部队,在营一级设有裹伤所,相当于战地救护队。
当时国民革命军部队中的军事主官,包括师长这一级,在作训、演习、作战的时候,经常穿着普通士兵的服装,甚至也穿草鞋。
这样的装扮,可以避免敌方辨认出己方的战地指挥人员。
87师,为当时国民革命军的主力精锐部队,下辖二个旅四个团,装备精良,曾在“”、“”两次淞沪抗战中浴血奋战。
南京保卫战期间,该部负责防守城南的制高点——雨花台。师长为孙元良。
该师于雨花台浴血苦战,重创进攻的日军,自身也伤亡惨重。262旅旅长朱赤、264旅旅长高致嵩、团长韩宪元、华品章等,先后壮烈殉国。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陆军第51师卫戍南京战斗之经过》记载:“我第305团于(12月)7日晚将原阵地交由87师接替。当以该团位置于管头左翼构筑阵地,掩护淳化部队之战斗。”
管头,南京郊区的地名,位于南京城外东南郊。
南京保卫战期间,日军在夜间比较注意灯火管制,一般不在野外点篝火。而中国军队却为了取暖和照明,经常在阵地附近点起篝火。
由此可看出当时中、日两军在军事素养、军队纪律方面还是有差距的。
冬青——一种常绿的乔木,树皮灰色或淡灰色,树枝淡绿色,叶子呈皮革质。此树种在南京一带分布很广。
宋墅、下王墅——地名,位于南京郊外东南方向。当时是日军进攻南京的重点进攻方向之一。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陆军第五十一师卫戍南京战斗之经过》记载:
“八日,我淳化守军虽在硝烟弹雨中,仍拼死撑持,与敌肉搏……是日,我301团代团长纪鸿儒负重伤,连长伤亡九员,排长以下伤亡1400余名。敌亦伤亡极重,尸横遍野。”
参加过当年南京保卫战的国民革命军第51师师长王耀武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空军及苏联空军志愿大队的轰炸机及战斗机,奋勇向来犯的敌机反击,空战甚烈。敌机被我机击落两架,我机也被敌击落一架。”
不大离——东北方言,差不多,差距不大。
咋赶趟哩——东北方言,怎么来得及呢?
小咬——东北密林里的一种蠓科飞虫,叮人非常厉害。
南京保卫战期间,中国当时仅有的一支装甲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装甲兵团)派出战车参加了战斗。
萧剑扬所见到的那辆战车,是国民政府从德国进口的1号A型战车。
该型战车重吨,高米,长米,宽米。
当时国民革命军装甲兵的领章,其底色为金属铬的银亮色。
撸子——当时中国民间对自动手枪(弹匣在握把内)的俗称。
飞子——东北绿林的黑话,指子弹。
飞子上线——东北绿林的黑话,指让子弹击中目标。
对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德式战车而言,只有钢芯重机枪子弹,才能穿透它的装甲。日本军队一般的歪把子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的子弹,并不能射穿它的外壳。
九二式重机枪——为侵华日军主要装备的重机枪。它是日本神武纪元2592年(1932年)定型出品的,因而被定名为“九二式”。它是日本三年式重机枪的改进型,自动方式仍然为导气式原理,冷却方式为气冷式。发射毫米九二式半突缘尖弹,弹头初速为732米/秒,表尺射程为2700米,由30发供弹板供弹,理论射速为450发/分钟,枪身长为1225毫米,枪全重为公斤。
照门 ——枪械瞄准具的一部分,靠近射手一端的装置,可分为觇孔照门和开放式照门。
中正式步枪的设计,源自德国1924式毛瑟步枪。它的缺口照门,是典型的V字型缺口照门。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陆军第五十一师卫戍南京战斗之经过》记载:“八日晚,我军奉命放弃淳化,该团(305团)即负责掩护我第一线部队之转移,在管头、上方镇附近与敌激战甚烈,该团团长张灵甫负伤,连长伤亡五员,排长以下伤亡600余名。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中华门(1)
一
就在这个早晨,萧剑扬第一次看见了南京的城墙。
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哪里是城墙啊?简直就是一道山岭。
在清晨的阳光里,南京的城墙就像是一条青灰色的龙脊,沉默地躺卧在刺骨的晨风中。它似乎还没有从昨夜的酣睡中苏醒过来。四野里不时响起的枪炮声,没有给它造成丝毫的打扰。
望着这道整齐的山岭,萧剑扬的心底升起了几分信心:就凭这么高这么厚的城墙,总能把日本人挡在南京城外吧?
队伍朝着城墙越走越近。萧剑扬渐渐看清楚了,城墙由巨大的青砖和条石砌成,有的部分还比较完好,而有的部分却显得残破。
城墙上长出不少野草,枯黄的草茎在寒风中瑟瑟抖动。城墙上不少地方裂开了口子,有的裂口处竟然长出了小树。
萧剑扬刚刚生长出的几分信心受到了一些打击,他吃不准这么古老的城墙,能经受得起多少发日本人的炮弹。
一条护城河出现在面前。河很宽,起码不下一百米。河面上架着一座桥。
队伍走上桥面。萧剑扬发觉这座桥是用木头架起来的。桥面宽,桥身挺结实。
他探出脑袋往桥下瞅了一眼,桥身下的护城河水呈现出一种深绿的颜色,有的地方结了一些冰凌子,散发着一股逼人的寒气。
走过这架木桥,迎面是一座巨大的城堡。在萧剑扬眼里,这城堡就好像一个巨人的头颅,正一言不发地朝南面凝视着。
城堡正面的城墙相当高,估摸着要在20米以上。萧剑扬扬着脑袋,费了好大劲儿才能看清城堡的顶部。
在城堡的顶部,立着一幢三层高的城楼。城楼的高低、大小,跟整座城堡的体量不成比例,给人的感觉是在大脑袋上扣了个小帽子。
城堡的下部,开了一个圆拱形的城门。城门的上面,刻着三个大字——
中华门。
萧剑扬一下子记起了笔杆儿连长曾经跟他们讲过的话——这就是金陵城的南大门啊。
走在前面的四班长吴铁七,捅捅身边的二排长,挤了挤眼:
“排长,这回才算是真正到南京城了吧?”
二排长何进财一手扶着当拐杖的步枪,一手兴奋地抹了把鼻子:
“操!老子这下要开荤了……”
部队正要开进城门,突然从前面传下了命令:停止前进,就地待命。
弟兄们蹲在城门边,都有点不开心。
小苏北嘴里嘟嘟囔囔地:“都到南京大门口了,反倒不让人进了……”
他以前告诉过萧班长,自己长这么大,连老家的涟水县城都没去过。
二排长何进财跟四班长吴铁七对了个火,低低地骂了一声:
“操!当兵的就这个命,让进茅坑不敢进饭堂……”
笔杆儿连长走过来了:
“别吵吵!让咱们到南京是来守城的,又不是来耍的。”
他在萧剑扬的身边找了个地方,也蹲了下来,指了指面前的护城河说:“这就是书上常说的秦淮河。”
提到秦淮河,二排长来了精神:
“这就是秦淮河啊?”
他四下张望了一下,很困惑地摇了摇头:
“不对吧?不是说河边到处是窑子吗?还听说那帮娘们儿日日在河边上打扮,脸上的粉把河水都染腻了。”
笔杆儿连长笑了:
“这是外秦淮。你说的那是内秦淮,在城里,离这儿还远着呢。”
二排长撇撇嘴,把脸扭过去了。
自从几天前的那次重机枪事件后,他跟连长就一直不对付。
萧剑扬没有参与大伙儿的唠闲嗑。他想起昨晚又忘了记日子,便赶紧从挎包里掏出皮绳,在上面系了第四个疙瘩。
办完这事,他蹲在地上,身子靠着城墙,手拢在袖口里,中正式步枪搂在怀里,眯缝着眼睛,打量着四周的景物。
在护城河的对面,也就是正对着城墙的地方,是一排一排的民房。房子大多是青瓦灰墙,一间一间排列得很紧密。看样子在没打仗的时候,这城墙外也是个人烟稠密的地界。
眼下,不少民房被炸得东倒西歪,有的地方还冒着烟。显然不久前日机轰炸过这一带。
抬眼朝更远的地方望去,在离中华门大约两三里路的地方,伫立着一座山冈。这山冈不大。由于距离的关系,给人的感觉,它比中华门城楼也高不了多少。
从那个方向,传来阵阵的炮声。山冈上不时升起一股股硝烟。似乎能听到隐约的喊杀声。
萧剑扬倾了倾身子,朝身旁的笔杆儿连长问了一声:
“连长,那座小山包叫啥名字啊?”
连长毕铭成也正望着那座山冈出神。萧剑扬连着问了两遍,他才回过神来:
。。
第四章 中华门(2)
“哦,那叫雨花台。别看它不高,可却是中华门外最要紧的制高点。”
他眉头紧了紧:
“以前南京有句老话:‘守门必守台’……”
旁边的几个弟兄这会儿也慢慢凑过来了。四班长吴铁七插了一句:
“连长,这‘守门必守台’是啥意思呢?”
“就是说,要想守住中华门,就一定要守住雨花台。”
说着说着,笔杆儿连长忍不住站起来了。他朝着雨花台的方向踱了两步,嘴里的声调放低了,既像是冲着大伙儿说,更像是在喃喃自语:
“不知道守雨花台的是哪个部分的弟兄。他们的担子可不轻啊……”
从中华门的门洞里伸出来一条大路,穿过护城河上的木桥,一直向南边的雨花台延伸。此刻,从雨花台那个方向,不断地有灰蓝色的身影沿着这条大路撤下来。
他们大多是伤兵,有的躺在担架上,有的被自己部队的弟兄搀扶着,艰难地朝中华门移动。
萧剑扬眼尖,等离得近了,他最先看清楚了这些弟兄左胳膊上的臂章——长方形的臂章蓝边灰底,中间印着“88D”。
看样子,守在雨花台上的,是88师的弟兄。
大伙儿正瞧着,从中华门门洞里跑出来一名矮个子传令兵。他传达了306团团长邱维达的命令——
51师305团独立排,加上306团的一个排,两个排在中华门门外的西侧构筑工事。中华门的东侧,由88师的两个排负责防守。
大伙儿站起来,开始忙活。笔杆儿连长派了几个弟兄进城门,去领弹药来补充。
中华门外原本有一些用沙袋垒起来的掩体。萧剑扬他们独立排到来之后,又去领了一批麻袋。弟兄们分了分工,有的挖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