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周秦演义-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始族时代,婚姻关系不受财产关系的约束,而走婚,等于是母亲的择婚权,标志了从群外婚向对偶婚的转变。一夫一妻制与一夫多妻制同是私有社会的产物,反映了财产社会的传承意识。如果说在母系时代男子将无所作为,在父系时代女子将无所作为,这是对历史的误解。所谓的母系,父系不过是社会传承的方式。社会传承包括人口传承,财产传承,在复杂的关系中例如文化传承,生产传承等等。

  如果,用今天的意识去想像,那么不但大女儿傻得不能再傻,而且树也傻得不能再傻了。树时代不同于今天的时代,树也不是傻人。在树时代,俊美体形只是少数,所以树说,他不愿意跟他不喜欢的女人在一起。大女儿的母亲也是俊美的形体,她有过八个工人。树在社会上走了很多年,他的经历见识自然比大女儿丰富得多。做一个走婚人,首先是一个造屋人,在树时代,没有灌浆砌筑,也没有土筑墙,草苫的屋顶草泥的墙,只能支持几年,因此造屋和修屋是很专业的群体。这个时候的树还很年轻,而走婚人却是一付重担。树有深沉朴实的一面,大女儿更多的是热情豪放。在争争吵吵中二个人度过了蜜月。

  三个月,大女儿发现自己怀孕了。他开始厌恶跟异性接近,失去了对树的激情。细心的大女儿发现没有再来发情期。母亲是女儿的教科书,婚孕是教科书的精华部分。就在大女儿对树失去信心的时候树对大女儿说,

  “我要走了。”

  “去哪里?”

  “到河上去。去造屋,去造很多屋。”

  大女儿从树的眼睛里看到了深沉和力量。她相信树不会妄言。树走了以后,大女儿也离开了他们的屋。

  本文不能肯定大女儿是第一个单人游走的女人。但是,在那个时代像男子一样游走的女人极少见,女人就是做母亲,主持始族,主持村落。

  大女儿走出了屋,在她的心中出现了树挥汗如雨的形象。她的腰间围着树送给她的兽皮,代替了手编的花环,又在颈上挂了一串骨头磨制的颈饰,她走上了游走的路。

  大女儿时代还没有今天意义的家庭,始族群时聚时散,居无定所,不能定居的人群在河谷游来荡去。这些人很像劳务市场的打工人,大女儿去“招工”了。几天过后,她又黑又瘦,但是她成功了。她招到了十几个工人,这十几个工人跟她来到树这里。大女儿没有在树这里停留。雨季来了,在雨季里,原始的屋将被暴雨冲坏一批,很多的屋不能低档暴风雨的袭击。大女儿迎着暴雨走去,这一次暴雨下了三天三夜,大女儿就在暴雨中淋了三天三夜。许多失去居所的人也都这样。暴雨过后,大女儿给树送来第一批女人。这第一批的女人已经经过了大女儿的挑选,这差不多等于是一次原始的选美。

  始族时代的人都是*,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一样。保暖的衣服是兽皮(大人)和干草(孩子)。那些围在腰间,挂在胸前的只是饰物。到了始族的晚期(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可能有了将麻线编成片的尝试。

  树实现了自己的话,他在暴雨到来之前(和工人一道)造出了第一批屋。大女儿选来的女人安排进了穴屋。在这条河谷,出现了一片新生的村落。

  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河谷出生的孩子们跑遍了河边的坡地。大女儿将母亲接到河谷来。十年的时间里,母亲的五个孩子已经出去了四个,只有一个最小的女儿在身边。小女儿也已经长成大人,长得比她的大姐姐还漂亮。母亲看到这里星星点点的小屋,看到屋前屋后修整过的土地,母亲像是来到了一片新天地。她感到满意,就做主将小女儿给了树。

  树经过了十年的劳累,过早的进入了衰老期,如果在今天,正是事业辉煌的年岁,可是,在树时代不同,极粗劣的食物很难支撑树的繁重劳动。他付出了几倍于人的劳动消耗。这个大汉是在拼活力,拼生命力,是活力支持他走完这十多年。现在,他的活力已经耗尽,不能再去走婚。他将最后一棵种子播给了母亲的小女儿。以后他就回到了大女儿那里。

  9

  在这个河谷,女人(母亲)们已经挑选出新的走婚人,造屋和修屋的人也有了一批。从母亲来了以后,松又活了十年。松跟大女儿经常地从河的下游走到河的上游,新造的屋已经排到河的源头,差不多有三天的路程。松跟大女儿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地欢迎。河谷人用树做他们的名字,叫做松氏。树是松人的第一代首领。

  树受到了首领格的待遇,食物日渐地丰富起来,干果和肉干多得吃不完。如果十年前达到这么高的食物质量,树就不会衰老得这么早。不知不觉地大女儿的母亲走失了。母亲遵循习俗,在衰老到来的时候就自己走出去,不再回来,等待自然死亡的时刻。母亲死后不过几年,树也死了。松氏族的创建人死得很平静,死前也没有留下什么话。树死了以后,松首领的称号由大女儿继承下来,氏族人称她松祖奶。松祖奶很长寿,又特别地能讲故事。松祖奶是第一位游走过的女人,经历多,有见识。其实她讲的故事,很多都是树的经历。 。 想看书来

依洛伏羲  考古伏羲
伊洛伏羲

  伊是伊水。洛是洛水。伊水从豫西山地发源,向西流入渭河大湖。随着大湖淤塞,随着渭河和黄河贯通,伊水消失。古书说,伊洛竭,夏亡。夏亡的时间能够知道,不晚于公元前2500年。洛水就是今天的洛河。洛河和黄河的汇合处就是著名的洛阳平原。古书的伊洛就是指西从豫西山地东到洛阳平原的这一片土地。这一片土地差不多占了河南境的西部和中部。伊洛在历史上很著名。

  从大洪水说起:大洪水以后,芮城人后代走向水边的平地和缓坡,采集天然的食物。读者可能想到,天然的食物是有限的,芮城人受到食物的限制,维持在一个有限的数量,人口不是很多。

  距今8千年以后,山西境的芮城人后代南下河南,这就是著名的伏羲人。伏羲人走上了广阔的土地,得到了大发展的机会。南渡黄河的芮城人后代进入洛阳平原的部分叫作伏羲人。有几支始族从豫西山地到达了洛河水域,这1部分是夏人的祖先,夏人祖先与稷泽的始族(华人)互相沟通,已经没有地理的障碍,女娲与伏羲结成神话夫妻,源于此。请读者注意:在历史上知道夏,记载了1个夏王朝,但是,不知道夏祖先,猜测夏祖先是尧舜禹。其实,从南下河南的芮城人后代已经分支出来伏羲人和夏祖先两个部分。

  不过一,二千年,伏羲人和夏人祖先人口数增长了十几倍,以致几十倍,成为了古中华重要的人口成分。他们组成村落,从单纯的采集,进入到渔猎时代。在渔猎时代,虽然还没有人工生产,但是采集的范围扩大了。从出土的遗物看,有了渔猎的工具,能够网鱼,钓鱼,能够扑捉小动物。

  在伊洛形成了三个中心地区:一个中心在洛阳平原。洛阳平原的伏羲人自称“萯”。一个中心在豫西山地,这里汇合起来的一支氏族就是夏人。豫中和豫南的伏羲人向东迁徙集中在淮阳一带。对淮阳地区的伏羲人东方的古汉语称作“太昊”。 经过5,6千年的消耗,河南平原的食物开始枯竭。始族人面临着饥饿的考验。因为食物不足,许多村落离散,消失,人口减少。伏羲时代结束。  

  公元前4千年,始族时代结束开始了夏时代。夏时代开始于公元前4千年,结束于公元前2500年。本演义讲述周秦。夏的领地都在周领地内,只是时间比周早。

  公元前2500年以后,东方的大商氏族进入夏人领地。在伊洛的平地部分大商人建立起来唐氏族国。夏人1部分向西迁徙,1部分退向山西,留下来的部分作了唐氏族国的依附氏族。在河南东部,太昊人向东汇合进了黄淮土著,以后大约作了大商的方国。从夏时代以后,华人和稷人汇合起来1支氏族,就是周氏族。周氏族向东迁徙,正在洛河和豫西山地。

  公元前1500年,唐氏族国衰落,周氏族兴起。在以后的几百年里,周氏族和山西的夏后代,沁水地区的豳氏族汇合起来反商联盟。大商衰落,以姬姓氏族为中心的周氏族国建立起来。

  考古伏羲 

  距今8千年到距今6千年的2千年间是伏羲时代。对于伏羲时代,古书资料很少,不足以成章,但是,考古的资料却很丰富。本文使用考古资料,请读者细心体会。

  伏羲人的考古名字是“裴李岗文化”。裴李岗人分散在豫西山地东部边缘的浅山丘陵地带,豫中,豫南,直至黄淮平原,以嵩山周围为密集。年代距今8000~7000年。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似有一定布局,居住建筑集中在遗址中部。窑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房基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墓穴排列有序,多单人葬。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最有代表性的器型是带足磨盘、带齿石镰和双弧刃石铲。

  裴李岗文化首先在河南新郑市裴李岗村发现,分布于河南的这种使用红陶、以壶盛水盛粮、用三足钵烧饭的裴李岗人使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水平作出重新的评估。

  唐户遗址位于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西南部,面积为140万平方米,是一处多时代村落群址。在一处朝阳的山坡上,有规律地分布着三排大大小小的半地穴式房屋基址,在房基之间,还依地势修建了一条排水沟。这些房屋最小的不足5平方米,最大的一间则超过20平方米,房子虽然以单间为主,但也有少部分为双间,这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具备了家庭形态。在房址里,还发现了大量的石磨盘、石铲、石凿、石镰等石质生产工具和大量的生活陶器。其中石凿、石镰等制作精细,刃部锋利,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过去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迹都以墓葬为主,极少发现有房址。而唐户遗址一次就发现大面积的居住基址,这在全国是首次。这些房址布局合理,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且房址面积差异明显。

  贾湖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它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离遗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遗址仅1公里。泥河源于叶县,在遗址西8公里处流入舞阳县,贯穿全境,在出境处注入澧河。

  在灰河和泥河之间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贾湖,贾湖村坐落在贾湖北岸。   

  遗址位于贾湖村东,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万平方米。发现房基45座,陶窑近10座,灰坑370多个,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类遗物数千件。从文化层丰富的堆积物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和植物标本。当年在附近的岗丘和山坡上,有着稀疏的栗、栎、胡桃、榛等植物组成的落叶、阔叶林,林中常有野猪、麋鹿出没其间。沟坎和断崖边上生长着矮矮的灌木丛,其中酸枣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在聚落以外有广阔的大草原,貉、梅花鹿、野兔等动物自由自在地追逐奔跑,构成天然的狩猎场。聚落附近的湖沼旁边,獐、麋鹿自由徜徉,时有丹顶鹤、野天鹅婆娑起舞,不时传来声声啼鸣。聚落周围是先民种植的稻田,间或可以听到阵阵悠扬的笛声。

  从40多座房基来看,贾湖先民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房屋面积一般都很小,多在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房屋的平面以椭圆为主,兼有圆形、不规则形和方形等。建筑形式基本上为半地穴式或浅地穴式,另有少数为平地起建的。门道多为台阶式,也有少数为斜坡式。半地穴式房屋是贾湖聚落的主体建筑,建筑一座这样的房子,首先要从外面运来足够的黏土、沙、干草和木材等。第二步是在选定的位置,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坑,其大小深浅根据需要而定。然后在平整过的地面挖柱洞,柱洞的位置和数量根据房屋的大小而定。第三步筑墙体,这是房屋的主体建筑。一般用木柱围成墙体,用藤条和竹篾捆扎,再用草拌泥进行里外填充。用这种方法建造的墙壁,考古学上叫做木骨泥墙。第四步是搭盖房顶。圆锥形顶的窝棚式房子,草类纤维是覆盖房顶的主要材料。房屋建好后,最后是铺垫地面和修筑室内设施。地面一般都是选择纯净的黄土铺垫而成,而且经过夯打,通常厚度达十几厘米或二十多厘米。

  在这些房屋内,一般都有灶塘,它们大都砌在房屋中央,也有的砌在门道一侧。清理完屋子坍塌后的堆积物,考古工作者发现在灶塘的周围摆放着不同数量的陶器,有盛水的罐、壶和烧饭用的陶鼎……这些陶器被倒塌的墙壁砸成碎片,然后埋在废墟中。考古工作者把这些残碎的陶片,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然后经过拼对,恢复起原来的面貌。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变化,因此被誉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里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烧制火候较低,容易破碎。从陶质看,主要有泥质陶和加砂陶等。因为贾湖遗址发现了很多陶窑,说明这些陶器都是当地制造的。

  这些房屋一般可供四五个人睡卧,可能是由父母和他们的子女组成的一个个小家庭。在严寒的冬天,外出劳作一天的人们回到虽然简陋,但很温暖的家中,围坐在灶火旁,吃着热腾腾的食物,想必是令人满足和惬意的。

  但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史,毁灭性的灾难时常发生,并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掘证明,这些房子很多都经过多次扩建和重建,可能是由于长年使用,随着家庭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增盖的结果。而最大的可能是破旧的房屋被肆虐的狂风暴雨所摧垮,或者是被突如其来的大火所吞噬,再就是被泛滥的洪水所冲毁。不过人类是坚强的,是大自然所无法毁灭的,风雨过后,人们会擦干眼泪,毫不犹豫地在废墟之上重建起自己的家园。考古队在发掘这些房基时,经过局部解剖,才弄清了它们之间层层的叠压关系,使我们对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屋布局、建筑结构、建造方法和居住环境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

  经过全面的钻探,考古队在遗址西部和西北部找到了氏族墓地。它们排列有序,墓向一致,显然是经过统一规划的。然而这些墓葬清理起来却不容易,就连发现它们也十分困难。这些墓葬多数位于遗址的最底部,而且是在生土中营造墓穴。放进遗体后,又将挖出的土回填进去,夯筑结实,与正常的地面几乎没有两样,

古书讲述伏羲人  第1篇  第2篇  第3篇
古书讲述伏羲人

  中国的考古学开始于1921年,50多年以后,裴李岗遗址发现出来,对于遗址人的深入认识却是在本世纪,本书的作者猜测(就是还没有被学者认同)遗址的主人是伏羲。如果说,裴李岗文化的发现“足以使学者对古中华历史重新评估”,那么,确定裴李岗人是伏羲历史人,就足以使学者瞠目结舌了。

  裴李岗人是距今8千年的古人,地址在伊洛。问题就这么简单:中华人的祖先中,谁生存在伊洛谁就是遗址的主人。谁呢?伏羲。

  我们已经知道了,祖先女娲,华人,后稷,黄帝在渭河。祖先炎帝,神农,蚩尤,颛顼,喾在东方古河道。治水祖先鲧在渭河,禹在黄淮。祖先尧呢?与伊洛贴边,但是时间太晚。那么,遗址的主人是谁呢?唯有伏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