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女人确实受缚于各式各样关于女性面部和体毛的不成文规则和规定。其中主要的理由就是:男女有别,容不得丝毫混淆。一些附和上述规定的谚语指出,女性在不该长毛的地方稍微长点毛都是不尽人意的。女人嘴上依稀可见的胡子乍一看仿佛一场灭顶之灾。下面是两则来自巴西的葡萄牙语谚语:
  连魔鬼也对付不了长小胡子的女人。
  连魔鬼也不能容忍长鼻毛的女人。
  同样,男人长毛却是另外一码事。在日本即使男性的鼻毛也是件饶有趣味的事:如果某位颇为可心的顾客同意让一位艺伎数他的鼻毛,她一定会受宠若惊,因为这种特权是尊重和信任的标志。特权赋予她权力:“女人可以对让她数鼻毛的男人为所欲为。”
  倘若身上发育雄性特征的女性被斥为“异类”,那么男人身上显露雌性特征(如乳房)也同样被看成坏事。上述的两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体内荷尔蒙发生变化所致,也可能像谚语所说的那样是吃了某些植物或食品的缘故。厄瓜多尔盖丘亚印第安人奉劝男人不要吃一种内含奶状液汁的植物,甚至连碰都不要碰一下:“摸到楚楚苜萸种子,会长大胸脯。”
  尽管在很多男人眼里乳房迷人性感,但他们可不愿自己身上长出乳房来。但另一方面,一些谚语却坚持说,乳房(和胡子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女人不仅仅是乳房,山羊也有两个乳房。(卢旺达语)
  女人的乳房像男人的胡子:连不会生育的女人都有乳房。(干达语)
  一些女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乳房。人们错误地相信,无胸的女人不能生儿育女,男人千万不能娶无胸的女人为妻。某些谚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白头发是女孩子无胸的证据。”(卢旺达语)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没有丰满的乳房,她将孑然一生,没有子嗣,孤独地度过老年。同理,喀麦隆的昆都人这样解释乳房和子宫的关系,“女孩有胸就有那东西”,其中“那东西”指的是子宫和生育能力,尽管乳房或乳房大小并不是生育能力的真正保证。
   。 想看书来

二  性器官特征(3)
  【乳房:哺乳工具兼欲望对象】
  你的乳房总是可以让孩子得到慰藉,但是怎么来对付丈夫呢?(爱沙尼亚语)
  上百万年来母亲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供给者。孩子一出世就离不开母亲的喂养。母亲愿意哺育孩子,可孩子也得提醒母亲来满足己之所需。婴儿嗷嗷待哺的熟悉景象在谚语中俯拾皆是:
  会哭的孩子有奶喝。(斯里兰卡僧加罗语)
  孩子不哭,娘不喂奶。(罗马尼西亚语)
  孩子不哭,娘不知。(俄语)
  娘不等孩子哭不喂奶。(波斯语)
  娘不等孩子哭喊不喂奶。(中国藏族语)
  又哭又叫的孩子有奶吃,嘟嘟囔囔的孩子只会招人嫌。(齐昂塔语)
  哺乳是幼儿赖以生存的关键,它喻示母亲的关爱,而母爱一般来说是今后人生的基础:“每个人都按照喝过的母奶数量行事。”(土耳其库尔德语)大多数关于哺乳的谚语认为,女人的乳房注定是用来哺育孩子的。然而,这方面的谚语不仅关系到母亲乳房的实际生理功能,而且也常常传达出其他信息。奥罗莫人指出,“两个乳房,同样的奶,”这一隐喻的说法提醒听众注意古老的智慧,即不同的方式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或者,如一则范畴截然不同的欧洲谚语所言:“条条大道通罗马。”
  一些谚语将哺乳的问题和宣称女人“自然”应该像个女人样的俗套信息结合起来。哺乳行为为两性角色分配的合理性提供了借口:
  让女人发育好前胸,总有一天她须交给孩子。(伊博语)
  小女孩,你吮吸着你娘的乳房,你的乳房也将被吮吸。(乐加语)
  男人的胸不生奶。(赫赫语)
  乳房痛不是男人的痛。(米尼安卡语)
  这样一来,女性乳房可以将两性文化生活领域截然区分开:男人不能喂养孩子,女人不应表现得过分聪慧,这正是我们在前面关于大脑的讨论中提到的那种机制。
  哺乳的隐喻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婴儿一开始就在向身边的人学习,尤其是母亲:
  不管娘口里吃了什么,孩子都从乳房里吸收得到。(斯拉南语)
  你从奶头上吸取的全将被泼洒在你的坟墓上。(###西班牙语)
  然而,相反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这一点在关于乳房的谚语中也有体现,正如一则塞茨瓦纳语谚语所言,“所有女人的乳房都可以哺养聪明的孩子,”意思是说:愚笨的母亲也能生下并抚养出大不一样的孩子。反过来看,聪明的母亲也不能保证孩子能成为明智的人。“娘把奶放进孩子的小嘴里,却没有把见识装进孩子的大脑里。”一则有多种不同说法的欧洲谚语明确指出。无数关于子宫的谚语同样也显示出子孙后代的不可预测性,如下文所示。
  照料自己的孩子绝非重负。女性乳房是母亲的关爱和悉心照料的绝佳隐喻,同时从更一般的意义上指人在生活中所需承担的责任,正如一则海地克里奥尔谚语所言:“没有重得带不动的乳房。”该谚语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重得让主人跑不动”。
  各地的人们似乎无不赞同吃母乳是一种美好的经历:
  娘最爱没断奶的孩子。(毛利语)
  娘的乳房胜过太阳光。(阿迪盖语)
  娘的乳房是孩子的天堂。(卡拉恰伊-巴尔卡尔语)
  娘的乳房是我的家。(西班牙语)
  乳房和营养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母亲要寻找和找到哺育孩子的办法。一些谚语强调,断奶以后幸好还有人生。母亲继续慷慨大方地给予,但如果情形使然,人们得随机应变,寻找可以替代母亲的生存源泉:
  母亲的乳汁可能干涸,但母亲的双手不会空。(奥罗莫语)
  孩子不会因为娘没奶而饿死。(尼日利亚语)
  乳房作为母子纽带的意象贯穿一个人整个一生。“亲娘总有乳房,医师总有药。”这则雅卡语谚语指的是:男人虽然离开了母亲家,但仍割不断与母亲的联系。一些关于乳房的非洲谚语也提醒人们,应该照顾曾经在童年时期悉心照料和哺育过他们的老母亲:
  

二  性器官特征(4)
娘的乳房不能忘。(汤加语)
  不能因为娘的乳房上有伤就抛弃它。(姆博什语)
  这些谚语教育年轻一代要照顾过去曾经照料过他们的人,首先是母亲,然后推及其他老年亲属。在没有社会福利保障的文化和国家里,人们依靠作为养老保险的孩子,不亚于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哺乳是母亲在孩子身上的早期投资,以期自己年老力衰时孩子能有所回报。
  除表现乳房营养功能的谚语外,其他一些谚语展现出乳房的性感,正如一则阿拉伯语谚语所示:“乳房的芬芳气味一直持续到墓地。”
  尽管人们对天堂怀有不同的梦想,但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乳房作为天堂的隐喻意义一直持续到断奶后很长一段时间。
  妇人的乳房通常比姑娘的乳房发育得更丰满。一些谚语特别关注大乳房那无法抗拒因而惹是生非的吸引力。例如,一则西班牙语谚语说道:“大胸脯的女人,或娶,或埋,或送进修道院。”谚语使用者似乎完全沉迷于那些令人疑惑的东西。该谚语的三种提议旨在解决男人的生理冲动和欲望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解决男人问题的方案却包含着一些对付无辜女性的、影响深远的措施,有乳房是她唯一的过失。
  显然,女性乳房对男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谚语警告男性,乳房会引发危险,播种混乱。例如,刚果的雅卡人这样说道:“不要渴望他人妻子的乳房。”年轻姑娘似乎意识不到乳房所蕴藏的力量,但她们仍可能娇媚动人:
  姑娘摆动前胸,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卢旺达语)
  出去跳舞的姑娘不掩胸。(奥罗莫语)
  不少俗语表明,女人身体的魅力能左右男人的理智。女性乳房似乎让人意乱神迷。许多谚语都涉及女人这无法抗拒的魔力:
  没有不是女人乳房的东西。(祖鲁语)
  两个乳头比一百辆马车的拉力大。(巴拿马西班牙语)
  各地谚语众说纷纭。有时出现用“头发”代替“乳头”的现象。据谚语所示,妻女的贞操问题是男人的主要忧患之一。乳房作为诱惑力十足的身体部位似乎与贞操水火不相容:
  虎毛,蛇宝,象牙,勇士之剑,婆罗门的宝藏,纯洁女人的乳房,只有等到它们死去才能据为己有。(印地语)
  然而,另一些谚语说明,女人(尤其是纯洁的女人)拒绝那些想摸其乳房的男人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谚语建议男人向女人献殷勤,同时也强调胆小懦弱的男人无法达成心愿:
  甜嘴吸吮两个乳房。(希腊语)
  怯懦的心看不见雪白的乳房。(库尔德语)
  为了宽慰那些遭女人拒绝的男人,一则非洲谚语建议他们多一点耐心:“拒绝婚姻的女孩子,只有等到她乳房松弛。”(基隆迪语)谚语也提醒那些抱怨自己择偶后果的人,他们咎由自取:“娶了老妻的男人不应该埋怨松弛的乳房。”(德语、罗马尼亚语)乳房的确随人一起衰老,年深日久的吮吸和岁月沧桑使乳房魅力尽失,正如一则传遍整个欧洲的谚语所说:“哺乳生老朽,童床生幼儿。”
  女性乳房的哺乳和审美两方面的特性给人们以启发,创造出各种谚语。谚语或赞美乳房的母性温暖和滋养功能,或赞美乳房可爱甜美、魅力四射。
    【子 宫】
  女人子宫决定家的命运。(德语)
  子宫是区分男女的重要人体器官。“子宫造就女人。”一则拉丁语谚语指出;另一则意大利谚语大放厥词:“女人用子宫思辨。”在此,我们又一次领略到那种老生常谈:在女性身体或者某具体身体部位的基础上,将女性排除在男性理性领域之外,只不过这一次谈的是子宫问题。
  大多数关于子宫的谚语都涉及到子宫原本的真正用途:即繁衍生息——生儿育女的奇妙和忧虑。男男女女似乎都认可生殖的重要性。子宫就是生殖的器官。一些谚语指出:
  

二  性器官特征(5)
对姑娘的爱存在肚脐以下。(卢旺达语)
  肚脐下有仓库的女人不会饿死或冻死。(拉迪诺语、希伯来语)
  老一辈人认为,肚脐下面的库房是一项好投资。姑娘需要生殖能力,而月经就标志着有生殖的能力。不过,笔者只发现为数不多的一些谚语涉及姑娘的月经问题。女孩初潮之际祖鲁人击鼓庆祝,相当于宣布女孩步入待嫁年龄,可是“得不到鼓声的女孩不幸福”,一则阿拉伯语谚语在女孩月经的问题上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绪:“女孩开始来潮,要么把她献给婚姻要么埋葬她。”该谚语与早先讨论过的那则西班牙语谚语一样,都表明需要对女孩进行强有力的控制,而且女孩面临着或嫁人或被埋葬的选择。
  ###教视月经为“秽物”。经期妇女不许参加祷告和斋戒等大众活动。尽管经期妇女不可以祈祷,但她仍可以去清真寺。当然,没人能去检查一个女人是否处于例假期,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完全被忽略了。一则波斯谚语就此事发表了议论:“人们不会为了来潮的女人而关闭清真寺。”'24'
  多种文化传统规定,经期女人不可以为他人做饭。笔者只发现一则相关的谚语,这则象牙海岸鲍勒语谚语认为食物会受月经的“污染”:“宁愿饿着肚子睡觉,也不吃经期女人做的饭。”在鲍勒人和其他民族中还有另一项关于月经来潮的规定:经期妇女不可以过性生活,寡妇也一样。“寡妇来不来月经,无关紧要”,意思是说:寡妇无论如何不可以与人发生性关系。最后,月经也意味未孕。一则刚果姆博什语谚语就表现了急于怀孕的已婚女子的焦虑。她每个月都盼望着月经不要来,可每次都感到失望:“好事月月来,做妈妈的机会渐渺茫。”
  女人分娩之前十月怀胎的事实在母子之间建立起牢固的纽带。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没有穷尽,母爱产生在孩子出世之前。对于母亲来说,孩子是“心比眼先看到的人”(黎巴嫩阿拉伯语)。谚语有时也指出,孩子只有待在妈妈的子宫里才能感受到完整的幸福。雅卡人将子宫喻为“大森林”并提出了这样的反问:“孩子,他会在大森林里哭泣吗?”有些谚语从女性或男性的视角出发建议,怀孕之前必须采取行动:
  他爱我爱得好,致使我肚子大起来。(英国英语)
  光靠女人把手放在肚子上不能生出儿子。(叙利亚及黎巴嫩阿拉伯语)
  然而,女人有时爱丈夫胜过爱孩子。 “肚子先于孩子”,隆迪人和其他一些民族对这种倾向持否定态度。所有文化都视孩子为未来的希望,孩子因而成为女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笔者的长子在刚果出世时邻居们连连上门“道谢”,感谢笔者生下孩子。也就是说,产下新生儿,就是为社会贡献新生力量。并非每个地区都如此感人地、如此明确地承认母亲的贡献,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深层事实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用一则吉库尤语谚语来说,就是“子宫里的胚胎携带着未来”。在阿拉伯语中,可爱孩子的母亲受到了这样的赞美,“子宫是一个宝石矿藏。”(黎巴嫩)意思是说:母亲是一个成功的生命缔造者。
  谚语似乎注意到子宫内含的两个不同点。其一,孩子们长得像母亲,而且孩子们各有相似之处。一则准确的英语谚语如是说道:“孩子随子宫。”其二,也是更常见的一点,谁也无法预知子宫将带来什么,因为子宫生产的孩子五花八门:
  女人子宫干着意外的事。(迪戈尔语)
  子宫是个好坏不分的容器,既怀窃贼又怀巫婆。(绍那语)
  子宫就像树薯根——生出美的也生出丑的。(干达语)
  娘肚就像运奴船,装着好的也装着坏的。(斯拉南语)
  容器隐喻大相径庭,有树薯根和运奴船等,全都是不同大陆关于子宫的不同看法。据一则俄语谚语所言,这一切都取决于男人和男人的精子:“女人像布袋,你放进去什么,她就装什么。”
   。。

二  性器官特征(6)
从怀孕的那一刻起孩子永远让人担忧。正如赞比亚汤加人所说,“孩子里里外外让娘痛”,指的是母亲常常因为孩子而受苦。“子宫看见麻烦”,干达人简练地总结道。
   。 想看书来

一  女孩、女儿及新娘(1)
给女儿梳头梳到十二岁,保护她到十六岁,等她过了十六岁,不管谁要娶她,对他道声谢。(捷克语)
  女孩各有各的运气。(乌兹别克语)
  孩子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一则日语谚语如是说。笔者发现每一则谚语都对此深信不疑。各地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孩子是父母的依靠和家宅的装潢。然而,正如西藏人所说:“你说不同就不同,正像儿不同于女。”很多谚语不单强调男女的性别差异,而且还包含了一些令人咋舌的内容。在大部分文化里孩子一出生就被划分为截然对立的两种性别,仿佛除了出生方式相同外他们别无共性。
  人类繁荣发展,需要男女两性,但是多数社会重视一个性别而轻视另一个性别,生男孩和生女孩受欢迎的程度大不一样。社会团体的组织方式和资源占有同样也体现出性别差异:男方也好,女方也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