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扎根-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裱糊打扫工作进行了整整一天,用掉了将近两担稻草,还有老陶家从南京带下来的订阅了一年的《新华日报》。《解放军画报》则动用了两年的。接着,天又黑了。吃过晚饭,洗了脚,老陶一家又上床睡觉了。他们紧贴着糊了画报的冰冷而潮湿的墙壁,感到踏实了许多。屋外,北风呼啸,起伏不平的墙壁上画报一鼓一吸的,发出沙啦啦的声音,犹如催眠曲一般。
  9
  至此,老陶一家在三余一队安顿下来。接下来要做的事就不急不缓了。
  他们从小墩口的代销店里买来几张芦席,把牛屋隔为三间。又在门框下方的泥墙上开了个小洞,从村上的农民家抱来一条小狗。小狗毛色黑白,白多黑少,取名叫小花。墙洞是供小花出入用的。园子东边的小河边架起了一块木板,按三余人的说法就是“码头”。老陶家人站在自家的码头上淘米洗菜、刷马桶。吃水则用一只塑料桶从河边拎取,倒入堂屋里的一只大水缸里。大水缸需要五六桶水才能装满。老陶家人在水缸里加入明矾,然后用一根专用的树棍搅拌,河水中的杂质于是随明矾沉淀到了缸底。大水缸每过一周清理一次。这是用水。烧饭,则仍然用从南京带来的煤炉(老陶家带下来的煤球还有两筐)。牛屋进门处的土灶被清除掉了。按老陶的计划,他们家将于明年动工盖新房子,届时将包括一间专门的锅屋,到时候再砌灶台不迟。
  上厕所是一个问题。三余人一般是在园子里埋一口粪缸,三面用芦席或玉米秸扎一道半人高的篱笆,上厕所的时候便蹲在里面。粪缸前没有篱笆,无遮无拦,一面出恭一面可以向外面张望。男女老少都如此,寒暑或者半夜只要便急就来到此地。老陶家人去农民家串门的时候,常常会看见篱笆里面蹲着一个人,探出头来和自己打招呼。“吃过啦?”他们说。
  小孩子不懂事,有时候会把屎拉在园子外面,因此而招致大人的责骂。老陶家人虽然渐渐地明白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对三余人这一习惯也有了充分的认识,但还是无法效仿。
  老陶家的园子里也埋了一口粪缸,扎了一圈篱笆,但那是倒马桶用的,他们从不亲自来粪缸边大小便。晚上,每张床前的地上都放着一只痰盂,供起夜小解之用。早晨起来,或把痰盂里的小便直接倒入粪缸,或就近倒进马桶。大便则通通在马桶里。但提着马桶或端着痰盂走到外面,若是被村上的人看见的确是一件很尴尬的事。老陶家人的秘密最终还是被村上的人发现了。“他们家在屋里屙屎!”三余人说,觉得这样的行为很不卫生。
  因此,老陶家的马桶放置得很隐蔽,在陶文江、陶冯氏房间的一角,前面还拉了一道布帘子。虽然,上马桶的人不易被前来串门的村民发现,但气味告之了一切。老陶家人在家里上马桶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的,就像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马桶也三日一倒,直到囤积了满满一桶。
  借着这一话题,我想再罗嗦一下老陶家人的擦屁股纸。他们用染成粉红色或漂成白色的卫生纸擦屁股,在三余人看来,这是难以理解的。三余人擦屁股用的是随手可取之物,比如一片树叶、一把稻草。严冬时节,没有树叶,他们就用土疙瘩擦屁股。孩子们更是百无禁忌,拉完了,把屁股一撅,啧啧啧唤来一条狗,肛门立刻被舔得干干净净。更小的小孩无法自己料理擦屁股的事,大人就用条把或鞋底在他们的胯下一抹,便算了事了。
  一次小陶也撅起屁股,呼唤小花,被陶冯氏瞅见,不免怒斥一通。在老陶家人看来,这是极其不卫生的。可见,仅仅是在如何上厕所才是卫生的这样的事情上,老陶家人和三余人的分歧就很明显,甚至是无法调和的。
  

园子(1)
1
  老陶一家在牛屋里住了不到一年,第二年秋天他们开始盖新屋。这件事已经筹划了很久,按老陶的话说,他们这是要打万年桩,因此马虎不得。但老陶家到底要盖一栋什么样的房子呢?
  先说三余人的房子,一概是泥墙草顶的。砖头房子村上根本没有,只是去一里地外的小墩口才能看见几栋(代销店)。三余人的房子是土坯砌成的,制作土坯的方法又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挖松一块地面,灌上水,撒上麦眼稻壳、剪短的稻草,然后牵来一头牛,或者人脱了鞋赤脚下去踩踏。一面踩一面灌水。踩踏的时间越长越好,泥就越熟。这样的熟泥制作出的土坯不易开裂。
  泥踩熟后用铁锨铲入一个木制的模具中,上面抹平,就是一块半成品的土坯了。在太阳下面晒干后,这些土坯就可以用作砌墙或者灶台了。农闲时节,三余人经常在家门前的空地上脱土坯。脱好后的土坯像砖头一样地码成一堆,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稻草以防雨雪。
  还有一种省事的办法,在一块收割后的稻田里,让牛拖着石磙在上面反复碾轧,直到轧实轧平。稻茬的下面是稻根,稻根抓握着泥土,也能起到麦眼稻壳的作用。然后,将一把刀子插入稻田,用牛或者几个男劳力拉着,在稻田里划出一道道的直线,纵横交错,犹如棋盘一般。把方格里的土块取出来,就是可以用来盖房子的土坯了。
  这样的方法虽然省事,但费力,而且将田地挖去一层不免会破坏土壤的养分,下一茬长出的庄稼必然歉收。因此最常采用的还是第一种制作土坯的方法。
  房屋的结构自然是用木料。三余虽地处平原,荒地很多,但树木却比较稀少,能做房梁的大树则是少之又少。因此村上人盖房的时候还得去供销社买木头。老陶家暂住的牛屋就是用本村的树木做房梁的,因此屋脊不平,看上去很丑陋。
  屋顶则一概是稻草的,因此新建的房子金黄耀眼,煞是好看。但几场风雨一过就开始发灰,并且越来越灰,直到变成了焦黑色。
  盖房在三余人是一件大事,其它的材料倒可以就地解决,惟独制作房梁的木头得去供销社里买,得花钱。村上人难得有现钱,加上请工吃饭的开销难以承受,因此一生中能盖一次房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土坯、木头、稻草三样备齐,实际盖房也就一二十天的事。大模样完工后开始内外装修,用的仍然是拌了麦眼稻壳经反复踩踏的熟泥。熟泥这时当石灰用,在房子内外反复涂抹,抹的遍数越多自然越好。三余人相互比较的是抹墙的次数(其它各项指标则差不多,没有可比性)。抹的次数越多墙上的裂缝就越小。如果你能不厌其烦地抹上四五遍,那墙上的裂缝就会像老太婆脸上的皱纹一样,细密而丰富。越抹,墙上的裂缝就越细小,也就越密。
  如此细致的工作也只有在室内才能感觉到。房子的外墙,抹上几遍熟泥后就披上了防雨的草帘子。草帘子也是用泥巴糊上去的,一层压着一层,自下而上直到屋檐,一般有四五层之多。它的作用就像蓑衣,下雨时雨水会顺着草秆滴落下来,而伤不到里面的泥墙。草帘子一般是用麦秆编扎成的,颜色更是金黄,其色泽变化一如稻草屋顶。不说房子颓败以后的情形,新盖起来的时候当真是金光闪耀,不仅屋顶,整个房子都是一样的。

园子(2)
这是三余人建房的一般情形。当然也有贫穷的人家省略了一些程序,比如屋外的墙上没有草帘子。
  关于三余建房,我大致先说这么多。
  2
  老陶家建房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安家费。这是按政策规定,由有关部门专门发放给下放干部家庭的。按每人八十元计,老陶家有五口人,也就是说有四百元的经费可供建房。二,建房所需的劳力是无偿的,由当地生产队按工分计酬,也就是说由生产队集体负担。这也是政策规定了的。
  老陶家人要考虑的仅仅是:是建一栋三余人那样的泥墙草顶的房子,还是建一栋小墩口代销店那样的青砖瓦房?如果建三余人那样的房子,肯定会是全村最好的。如果建瓦房,那就更不用说了。
  最后他们决定,二者结合,墙仍用土坯砌,顶上则盖瓦。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脱离群众,又能起到打万年桩的效果。如果完全用当地的材料建房,就有了明显的可比性,那样反倒不好。
  经仔细观察,老陶发现泥墙自有它的好处。冬暖夏凉,外面披挂着草帘子,可遮挡雨水,也还算结实。草顶就不行了,颜色逐年灰暗不说,每过几年还得翻新一次。
  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老陶家准备采用的支架桁条,不是木头的,而是钢筋水泥浇注成的。这一点上,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老陶打万年桩的思想。即使多年以后土墙倒塌、瓦顶离析,那水泥桁条也将永远存在。水泥桁条隐藏在泥墙瓦顶之间,不易被人察觉,也像老陶打万年桩的想法一样,不为人知。
  采用水泥桁条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屋脊看上去非常的平直。这对于住了一年屋脊弯曲的牛屋的老陶家人而言,不无重要。老陶为此兴奋不已,他想:即使是小墩口代销店的那几栋青砖瓦房的桁条也不过是木头的!
  其他的下放干部建房,并没有准备采用水泥桁条的。因为这种由夹板螺钉固定的水泥桁条,虽经有关部门反复推荐,但毕竟超出常规,让人心里不踏实。知道这些以后,老陶就更加得意了,甚至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进而想到:即使在南京,他们家原先住的那栋三层居民楼,其支架结构也还是木头的。
  水泥桁条绝对是新生事物,在这穷乡僻壤、落后的农村老陶一家不禁赶了一回时髦。有了这样的认识,再让老陶在建房时放弃使用水泥桁就绝无可能了。
  新屋的宅基选在牛屋旁边,和牛屋在同一个园子里。
  上文说到,三余人的房子都建在小河环绕的园子里,因此无须北方农村那样的院墙。小河便是院墙、界沟,将家家户户隔开,又将家家户户连接在一起。三余人的园子彼此相邻,南面有一个桥口,通向村道。老陶家牛屋所在的园子则在村东,村道的南面,因此桥口在北面,也就是屋后。
  说到园子,不仅三余人的房子建在园子里,园子也是一个基本而普遍的地理概念,所有有河道四面环绕的田块都称为园子,无论那里有没有房子或是住家。生产队的晒场在一个园子里,大队部和三余小学也分别在一个园子里。更多的园子里没有房子,只是田地。园子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有一亩左右的适合于住家的园子,也有一二十亩,甚至二三十亩的大园子。
  老陶家牛屋所在的园子有七八亩大小,牛屋建在北面靠东的地方,仅占了园子的一个很小的角落。刨去牛屋和以前作为晒场的空地,园子的绝大部分是种着庄稼的农田。从中辟出一块地方盖房子,当然是不成问题的。

园子(3)
牛屋位于桥口以东,老陶家选择盖新屋的宅基则在桥口西面。将建的房子和牛屋一样,是朝南的,但与牛屋不在一排,而是向前(或向南)挪了二三十米。建成后的房子,屋后到桥口和北面的河沟之间将有一大块空地。而牛屋则几乎是盖在河边上的。
  老陶计划中的园子西北两面是小河,东面,将挖一条干沟,沟边种上刺槐。刺槐生长迅速,满身是刺,可作为天然的篱笆,用以和东边的牛屋隔开。南面,扣除划分给他们家的自留地,就是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农田了。整个园子约有八分多地(刨去盖房的宅基地)。
  老陶计划中的园子不能算是真正的园子。它是园子中的园子,只不过是生产队为老陶家划定的私人区域。进出园子仍得走原先住牛屋时所走的桥口。这的确是一件无奈的事。
  3
  秋收以后,老陶家的房子开始动工了。
  由余队长率领,队上来了十几个精壮劳力。老陶家新屋的地基垒得尤其高,夯得尤其结实,完全符合老陶打万年桩的要求。沉重的水泥桁条和青色的大瓦片也从县城里运到了,卸在牛屋门前的空地上,显得十分的扎眼。由于这不是一般的房子,三余的工匠无法胜任有关的工艺,老陶特地请来了十三队的小董。此人也是从南京下放来三余的,下放前是南京一家建筑单位的二级瓦工。小董是工人,而非干部,这类下放人员被称作下放户。有关下放户的情况我下面再说。
  随水泥桁条和瓦片运来的还有两百块青砖,老陶计划在大门两侧砌两个砖头“门楼”。这样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不过是标榜而已,标榜他们家的房子明显的与众不同。老陶认为,光是屋顶上的瓦片和水泥桁条的构架还远远不够,得有一个明确的标志,说明他的审美以及打万年桩的信心。
  小董负责砌两个青砖门楼。他将门楼砌得歪歪倒倒、摇摇欲坠,返工多次后还是不能把门楼砌得很直,最后还是三余砌土坯的高手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老陶心中不悦,向家里人抱怨小董太无能了,也不知道他的二级瓦工是怎么混到手的。一面又感叹三余人聪明,到底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小董本人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在南京时砌几块砖头自然是不在话下。他一会儿说没有合适称手的工具,一会儿又说一年多不干瓦工,手生了。在老陶明显的不满和三余人的嘲笑声中,小董不禁面红耳赤,越发地笨手笨脚起来。直到给水泥桁条上夹板时才显出了小董的作用。
  那水泥桁条的一端预留了四个圆孔,与之配套的夹板上也有四个圆孔。上梁时须将桁条上的圆孔对齐,一面放一块夹板,然后插入一根粗大的螺钉,再用螺帽旋紧。三余人从未见过螺钉之类的东西,自然不知道怎么对付。这不比砖头和土坯,品质不同,但砌法是一样的。小董自然见识过螺钉,年轻力壮,手劲又大,三下五下就将螺帽旋紧了,直到紧得不能再紧,想卸下来都不可能。老陶终于欣慰地笑了。
  上瓦的活也只有小董能干。他蹲在房顶上,用锤子钉着绊住瓦片的小钉子,动作虽不免笨拙,但却是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天气晴朗,没有丝毫落雨的迹象,盖好后的房顶会不会漏雨暂时还不得而知。
  剩下的工艺和材料则基本上是三余特色了。他们在土坯墙外糊了三层稀泥,然后围上草帘子。室内,则糊了四层稀泥,最后一遍是石灰。关于石灰还有一个笑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园子(4)
苏群去小墩口的代销店里买石灰,对方说没有。她指着院子里堆得像座小山似的“石灰”说:“明明有石灰,为什么你不肯卖给我?”会计(三余人对售货员的尊称)闻言大笑。原来那根本不是什么石灰,而是磷肥。老陶家抹墙的石灰最后还是从县城里买回来的。
  三余人虽然从未使用过石灰,但明白工艺和抹泥巴是一样的。村上的抹泥高手把石灰当成稀泥将老陶家的新屋抹了个通体透亮。
  新屋被隔成四间。房间之间的隔墙是用向日葵的秆子做的,外面糊上泥巴,泥巴外抹了一层石灰。这样做成的墙既薄又平。房子的顶棚上则铺了淡黄色的望席,吊吊灰的祸患被从此杜绝。
  正屋的西边另盖了一间专门的锅屋,门向东而开,其工艺材料与三余的房子完全相同。锅屋泥墙草顶,房顶上竖起了一截两尺来高的烟囱。锅屋里砌了灶台,分别支了三掌、六掌两口大铁锅。两口铁锅之间有一个圆洞,放入一个做得十分粗糙的瓦罐,三余人称为汤罐。汤罐用以盛水,利用烧锅时的余热加温。当然,在灶台的外侧紧靠着灶台,少不了一只木头做的风箱。在锅屋与正屋之间有一条密封的走道,有一米多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