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魔兽是怎样炼成的:榜样魔兽-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影响的魔兽玩家,“但进入游戏后,我知道那点情欲冲动是错的,我被游戏吸引了,离开了《传奇》,直到今日。”
  当然,其他的玩家没有这样说,或许是因为他们更早接触魔兽,抑或是因为他们在“铜须门”过后很久才和魔兽打交道,但决不排除一部分人确实受到“铜须门”的影响,却碍于面子和自尊,不愿意承认罢了。
  

“铜须门”影响的延伸

  所以如此说,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就是:九城2006年第二季度总净营收为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季度的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1%;第三季度净营收为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季度下滑了9%。尽管九城方面对此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特定服务器整合导致服务器停机时间增加以及新内容升级推迟”,但时间段的重合,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猫扑也在这次事件里确立了其“人肉搜索行业领军者”的地位,通过“铜须门”事件的广泛社会影响力,对社会进行了一次对人肉搜索概念的全民普及“教育”。从此之后,一旦提起人肉搜索,网民们总会津津乐道于猫扑上的“赏金猎人”;一旦某一件公众事件引起了网民的兴趣,他们就会第一时间想到通过猫扑来解决问题。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辽宁女事件等发生的时候,都可以看到猫扑网上“赏金猎人”们活跃的身影。猫扑也通过人肉搜索为自己增加了一大批忠实的论坛用户,并提高了用户的黏合度,从而确立了猫扑和天涯在网络论坛上双雄并立的局面。
  但这些只是经济上的账。在舆论上,这几位都是输家,因为这一事件最大的影响是让全社会第一次见识到了“网络暴民”的威力。
  “对‘网络暴民’而言,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道德意识苍白、文化修养较差、审美趣味病态,本质上就是一群自哀自恋、思想混乱、缺乏道德激情和内在活力的人;他们常常是党同伐异、结伙抱团,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不论是非,只讲义气;他们在网络行为上的突出特点就是任性的颟顸做派和粗俗的市侩习气。从手段上看,他们靠闲言碎语和流言蜚语攻击论敌,试图通过人格羞辱和道德贬损来实现有效的精神杀伤。”百度百科上的一段对“网络暴民”现象的描写颇为形象和客观。
  “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陈凯歌的话用在这里我觉得很恰当。在时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确实揭开了不少鲜为人知的黑幕,让一些过去难以对抗的阴暗被击破,比如周老虎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然而,这也形成了一种“话语暴力”,即极少数在网络上掌握话语权的人,比如一些网站管理员、论坛斑竹、知名博客,可以在某些利益的驱动下,随意地调动网络“话语暴力”,给其他人的生活带来影响,甚至通过捏造事实来改变一些人一生的命运。铜须就是这种“话语暴力”的第一个牺牲品,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而这种在“铜须门”上初次显现的“网络暴民话语暴力”则让整个社会为之震惊,加上事件发生在《魔兽世界》这一游戏的虚拟世界之中,其后的许多连锁反应,如在游戏场景中的铁炉堡*示威等,都让整个社会舆论将“网络暴民”等同于游戏玩家,甚至锁定在《魔兽世界》这一单一游戏的玩家群体中,而最终将500万魔兽玩家都视作“网络暴民”。当然,这只是潜意识上的。
  受到直接影响的首先就是媒体记者。在“铜须门”炒作得最火热的时候,来自国内的10多位传统媒体的记者便和我取得了联系。而特别有趣的是,他们都有一些几乎一致的问题:您认为《魔兽世界》里面最*的内容是什么?《魔兽世界》里面带有*性的内容是否会诱使一部分人走向性犯罪或引发不道德性行为?
  每当听到这些,我都会不禁反问:“你是否接触过《魔兽世界》这个游戏?你为何先入为主地认定《魔兽世界》这个游戏中一定有*和暴力的内容?如果我告诉你,这个游戏其实很卡通,一点也没有*或诱惑性的内容,你的这个报道又该怎么写呢?”
  其实我也理解记者的这种提问。做过记者的我,在过去也是一样。因为记者不是专家,只是杂家,不可能什么都懂,那么就会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而现有材料是什么?是铺天盖地关于魔兽玩家发生婚外情的报道,还是被舆论夸大了的玩家的过激反应?这些都让记者在了解魔兽之前,就已经给魔兽下了“很黄很暴力”的定义。而当我向记者介绍魔兽的实际情况并表示:“假设偷情的事实真的存在,那也不能说是魔兽惹的祸。大家都看电视,都会看言情片和枪战片,难道能够武断地认为是言情片导致了婚外情、枪战片导致了街头暴力吗?这样的说法太片面。”然而,因为我的言辞不符合记者报道的需要,在报道中,这样的辩解内容被弱化或忽略了。
  不真正去了解而武断地下定义,其实恰恰是大众舆论在对魔兽乃至游戏进行批判的时候所犯的最大错误。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惯性思维成“魔兽毒品论”奠基石
看到“网络暴民”的口诛笔伐、声嘶力竭和无所不用其极的骚扰、攻击,社会舆论由最初的猎奇逐步转变成了对“网络暴民”现象的恐惧和深切忧虑。
  一个“发生”在游戏中的偷情事件竟然掀起如此之大的风浪,游戏玩家面对这样一个在现实世界中似乎有点司空见惯的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暴力倾向如此强烈,这样的游戏必然“很黄很暴力”。因为“黄”,所以才会引发偷情;因为“暴力”,所以才会让在其中游戏的玩家被游戏熏陶,成为暴力倾向极其严重的群体——这一思维模式在大众舆论中极有市场。
  “一款游戏使人脱离现实、作出种种非理性的举动,让玩家变成‘网络暴民’,不是网瘾作怪是什么?”一些专家给媒体传递了这样一个观点。然而,这恰恰说明惯性思维的影响力量深远,也同样成为了社会舆论的思维,却不去管《魔兽世界》这个游戏到底真相如何、是否真的“很黄很暴力”。
  面对社会舆论的这种在惯性思维体系下形成的结论,《魔兽世界》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毒品”。在潜意识里相信所有的“网络暴民”最初并非如此暴戾的前提下,依据“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则,最终都将“罪恶”归结为游戏;在没有对游戏进行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就认定正是《魔兽世界》这样一个充满了“黄色”和“暴力”的游戏导致了他们“性恶”。因为一个又一个的误会,《魔兽世界》成为了牺牲品。
  这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且根深蒂固的思维惰性,宏观体现为不追求细节、不考虑推演、不重视过程,而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抗拒心理——不仅仅是对《魔兽世界》。20年前,当面对《变形金刚》的进袭时,甚至出现过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辅之以全国媒体的“人人喊打”,而下海、倒爷等也都经历过类似被否定、再否定之否定、不断地被否定、最后习以为常的过程。网络游戏乃至被树立为第一标靶的《魔兽世界》此刻正处于这种被侮辱和被否定的阶段,含冤莫白,又无法发声。当然,玩家们不要着急,等到我们头发白了,大家都是孩子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时,游戏就不会再被否定了,因为那时我们已经掌握了否定权。
  网络游戏厂商在整个辩论赛中都一直保持着“沉默是金”的传统美德,而一部分“网络暴民”则成为了辩论的另一方,这无疑加重了社会舆论对于网游和魔兽“很黄很暴力”说法的惯性思维。特别是一些“权威”人士不断发声,以“网络暴民”为例,以一些发生在网络上的特殊事件为依据,在对《魔兽世界》乃至网络游戏进行口诛笔伐之时,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迷信权威的特征立刻在社会舆论中凸显出来。立刻,《魔兽世界》是“毒品”,是社会安定团结的极大威胁,就这样被办成了铁案,翻不了身。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众所周知的“贾君鹏回家吃饭事件”(以下简称“贾君鹏事件”)。2009年7月16日,某网友在百度贴吧的魔兽世界吧发表了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随后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超过39万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万条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
  由于这个事件的出现表现出了玩家在失去魔兽之后的极大寂寞,从而被正反双方所广泛引用,甚至成了“权威人士”口中用以证明玩家对魔兽精神依赖的关键性证据,一个和“中毒”有相同症状的证据。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网络暴民≠魔兽玩家(1)
(人肉搜索)其实跟游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因为不是游戏玩家这样,是很多网民都这样,不是说游戏的这个事情。比如说谁撞车了,撞车的肇事司机被人肉搜索,网上某个贪污*的官员也被人肉搜索,什么都人肉搜索。
  ——178游戏副总裁苗新宇
  最让社会舆论感到震惊的就是“网络暴民”在“铜须门”事件上极其强硬且猛烈的冲动,并在潜意识中将“网络暴民”和魔兽玩家画上了等号,将《魔兽世界》与“很黄很暴力”画上了等号,将网瘾沉迷和未成年人画上了等号。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些简单的分析就可以很轻易地为《魔兽世界》揭除这个黑锅。
  分析一:示威发生在《魔兽世界》中,所以“暴民”都是玩家?
  让舆论最容易将“网络暴民”和魔兽玩家联系在一起并画上等号的,就是“铜须门”中发生在游戏里的一个轰动性群体事件,即事发后在《魔兽世界》中出现了大批1级的小号联盟,他们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组建了几百人的公会“守望慰问团”,在虚拟世界中以静坐、*、谩骂、自杀等形式集体声讨守望者公会会长铜须。可问题是,如果这群人全部是由魔兽玩家组成的,他们何必临时申请一大堆1级的账号呢?直接用自己原本的账号就可以*和抗议了。原因很简单,大多数1级账号都并非真正的魔兽玩家,而是网络上游浮的好事者临时杀入游戏世界之中而已。他们只是为了来发泄不满,而不是来游戏,所以也就只有1级。
  因为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出现了示威,所以当现实世界中出现了“网络暴民”的恐吓与骚扰时,很多人就很自然地将“网络暴民”和游戏玩家联系在了一起。可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在游戏中出现的示威者大多数并不是魔兽玩家——网络暴民≠魔兽玩家。
  分析二:偷情发生在《魔兽世界》中,所以它很“黄”?
  可事实证明,这件事并没有真正发生过。铜须很无辜,受此牵连的人一样无辜。而且,一件莫须有的事情是无法证明《魔兽世界》是诞生偷情事件的温床的。退一万步说,就算真的有偷情事件,也是在现实世界里算不上新闻的故事。翻开在凤姐口中知名的社科类刊物《知音》、《家庭》,里面更加耸人听闻的故事比比皆是,KTV、歌厅、舞厅乃至网上聊天中更甚。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一把双刃剑,一味地用一两个典型特例去否定一切,未免以偏概全了。照这样分析,最好也别改革开放了,因为改革开放之前的某些事,比现在纯洁得多。
  再说,《魔兽世界》中的人物造型都很卡通,谈不上性感,更谈不上黄色,实在无法和黄色、暴力联系在一起。就算真有偷情,或是用*换装备这类的事情,也不是游戏内容本身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国内一些网络游戏厂商在推广其游戏的时候,使用了一些“很黄很暴力”的宣传手法。比如,一些网游总是明里暗里宣传自己是“*的温床”;一些网页游戏用所谓“108后妃等你来上”之类的话语*玩家;一些游戏每隔几天就爆出一些所谓的“美女玩家”,以基本上只遮住关键部位的类似《花花公子》、《太阳报》三版女郎的方式来宣传游戏,以求提高知名度。结果这一切都让世人误以为网络游戏是一个黄色、下流的虚拟世界。不用调查研究,不用深入游戏,就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主观判断,而这种顺延的思维也灌输到了他们对《魔兽世界》的认识中。

网络暴民≠魔兽玩家(2)
还是毛主席那句老话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先去调查一下吧!不过小心,别自己也“沉迷”进去“吸”了“毒”啊!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很多批评者一边批评,一边盯着别人家的“菜地”,准备去“偷菜”。
  分析三:《魔兽世界》宣扬暴力和杀戮?
  然而,一些掌握了话语权的“社会贤达”却一再对媒体表示,以《魔兽世界》为代表的网络游戏都是暴力的杀戮场。我不否认在游戏中存在暴力的一面,但凡是MMORPG,都会有战斗元素存在其中,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也同样会出现在虚拟世界之中。
  这些“社会贤达”们自己没有玩过《魔兽世界》,因此他们没看见魔兽中的人物造型其实并不那么可怕,甚至还有点可爱,也不知道魔兽并不强调个人的横冲直闯,而是希望玩家协同作战,共同克服强敌。比如,面目狰狞的副本Boss对团队协作的过分苛求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其实这完全可以视作是一种拓展训练。
  有媒体曾经报道过美军利用《魔兽世界》的副本战来培训团队精神、一些西方国家的中小学也通过《魔兽世界》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情的新闻。当然,一些“权威人士”也承认游戏增进了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不过他们用了另外一个词汇——团伙。“团伙性,比如打怪,一个人是打不赢的,一定要达到相当的人数一起打才行”。“团队精神”和“团结”的概念被换成“团伙性”,立刻从褒义词或中性词变身成了贬义词,直接让人通过惯性思维认识到团伙性必将导致犯罪—— 一般提到有组织的犯罪才叫“团伙”。中国的文字如此巧妙,就如同“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这两个词,换个“马甲”,立刻意义两样。
  换言之,人们是否真见不得游戏虚拟世界里面有厮杀呢?如果按照一些“社会贤达”的惯性思维,没有妖魔鬼怪才是好的网络游戏,那就真的天下大乱了。《蓝猫虹兔七侠镇》应该被视作是“毒品”,《黑猫警长》、《葫芦兄弟》也该归属此列。《地道战》、《地雷战》最好别让小孩子看,那多暴力啊!再说,四大名著里面,《三国演义》、《水浒传》说的都是打仗,那暴力场面的渲染,就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红的白的都出来了,还不暴力吗?当然是“少儿不宜”。此外还有关于潘金莲、潘巧云等人偷情的描写,还不*吗?自然也是“少儿不宜”。《红楼梦》讲的是爱情,还是十几岁的未成年人谈恋爱,这不是提倡早恋吗?《西游记》一直被视为少儿读物,但里面也有妖魔鬼怪、打打杀杀,所以未成年人最好也别看。结果呢?按这种极端的思维,我们的未成年人最好什么都别接触才好。至于国家评选出来的那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国产原创网络游戏,自然都该被查禁了。
  当然笔者也不否认游戏存在负面影响。毕竟长时间游戏,对于一个人,无论是成年人或是未成年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游戏虚拟世界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现实社会中一些负面问题的投射,尽管游戏虚拟世界也不可避免地会和现实社会接轨,难免造成诸如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