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魏巍文集:四行日记-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主人很热情,自称是我的学生云云。
饭后不敢耽搁,又自全州向南至鲁班桥,这是一军团一个营警戒全州的阵地,也是最先同湘军打响的。此处有一些小山。再向南七八里,就看见烟雨蒙蒙中一道山岭,名米花山。这里是红一师的前沿阵地了。过了米花山,我们本想找到给红军带路的老人王寅修,遗憾的是老人不在,由他儿子领我们去看。他那三十多岁的儿子,在细雨中指给我们看公路两侧两行山岭。左侧为一师阵地,由北向南依次为米花山、美女梳头岭、冲天凤凰岭、望家山、怀中抱子山,公路右侧依次为尖锋岭、双把牛角抱西瓜、半把牛角抱西瓜、黄帝岭等。这些山都不高,不过因雨天云低,美女梳头岭的山头,还笼在雨云里。王的儿子指给我们说,在双把牛角抱西瓜和尖锋岭的山坳里死了许多人。他们小时在山上见到许多人骨头,甚至拿着人头骨玩。……我一听,心中颇不是个滋味。
我在公路上站了多时,随后又到了脚山铺,这里只有二十多户的一个村,当年只有十几家。农村房舍还很破旧。我们在王家的大房子里坐了一坐,老太太不吭不响,点起火,给我们炒花生了。
我看到这里有许多桂花树苗。请他们挖几棵,准备送给聂总作为纪念,我想这是有意义的。不一时王家的儿子就提来三棵湿漉漉的桂花树苗来。
今天唐同志给王老汉买了两瓶烧酒,一包点心。
在雨中又转到水口、白沙。白沙村有一株颇大的樟树。村东是一带小山,也许这就是当年红二师的阻击阵地。
我们本来要到鹞子江口去看,因道路不好走,行至栗树头,下车到村外从远处望了望那个烟雨朦胧中的山口,随后返回兴安。
晚与那个姓唐的年轻人见面时,我向县里提了个建议,即是将脚山铺山上的烈士遗骨收起埋葬,立个石碑作为纪念。
十月十七日
今天到油榨坪要爬一千公尺的大山,彭源重不放心,又从分区要了一辆北京牌吉普。瑶族的司机李天德一早赶来,这孩子很可爱,性格坦率热情,他看雨不下了,就说:“老天看见我出车就不下了。”
今天陪我们前去的是彭源重和祝遵琪。祝很热情,送了不少材料给我。
从兴安出发,经百里往西,天色阴沉,不久又下起雨来。先过了一条河,就望见西面的一派大山隐在蒙蒙的雨雾里。祝指着这片大山说,这就是三千界,正是中央纵队经过的地方,另外还有两个口子,靠北的是清坪界,靠南的是打鸟界,我们今天过的正是打鸟界。说着我们就进了一个山口,开始爬山。小李颇有勇气,一个劲向上冲。彭不断关照他注意对面车辆,我也告他注意鸣笛。车到山顶时,冷风飕飕,和山下完全不同,这里山顶上插着几根竹竿,据说这就是打鸟的地方。这里自秋季候鸟南飞,当地农民就在这个重要的鸟道上开始了捕杀的活动。他们一般有三个人,一个人烧起大火堆,鸟群夜间经过看见火光即向这里扑来,它们触网落地,其余两人即紧张地捉住飞鸟将其翅膀揪断,装到篓子里。一夜即能捕捉很多,然后在天亮后回家,家里妇女即将鸟煮好腌起,或晒成鸟干,然后炒了吃。据说此味甚美。所以有“鸟不过兴安,狗不过临川”的俗语 临川人喜吃狗肉 。秋华听了介绍说:“这个太残忍了!”
我们下了车,在山顶上往西望了一会儿,那里山峦重叠,云雾迷蒙,简直是一片山海。这里就是越城岭,红军最难走的老山界就在那里。聂总多年后还感叹说,山真多啊,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山也许指的就是在此经过时感到的。
下了山是一块平坝子,走了不远到了枫木。据祝介绍说,红军到了油榨坪,本来要到大埠头 资源 ,因为该地已为广西夏威部占领,不得不折回枫木,向老山界前进。
十时许,赶到油榨坪。这个不断为老红军提到的村庄,现在约一二百户,当时恐不上百户。村庄边有一条不宽的小河,原来就是资江的发源之地。据说,发源处只不过是一口井中流出的小溪。我们下车时,牛毛细雨又绵密起来。我们和祝、彭二人走到江边,过了一条很窄的小桥,又望了望这个当年红军云集的村庄。
祝、彭二人介绍说,红军一个排长和四个红军战士负伤后到了这里,睡在一个盛粪的木框框里,为一个铁匠所发现,铁匠觉得他们很可怜,就煮了一锅粥给他们吃了。其中两个轻伤的有了力气就走了。又养了一些天,另两个好了,也赶队伍去了。最后剩下这个排长,这时风声紧了,为了躲开敌分队的搜捕,铁匠就把他背到山里藏起,然后每天将饭打成饼子捆在胸前,给这个排长送去。这个排长就是现在总后的副部长,为了想念这位铁匠,曾将他接到北京,以后每年都给他寄钱去。这真是一则动人的故事。
我们本想访问这位铁匠,一打听铁匠已在不久前去世了,实在令人感到遗憾。只好在街上找到两位老人,在一个老人的家里进行了座谈。在谈话中,知道红军掉队者的遭遇很悲惨,有些坏人,为了抢红军的枪支,甚至将红军害死。一个地主婆为了夺一个红军的轻机枪,就将一个负伤的红军打死了。 解放时没有被枪毙。 ,还有将红军衣服剥去者。红军过老山界,为了减轻负担,成捆的票子、药品都丢掉了。
此处距资源县城仅十八里,我们赶到县武装部吃了午饭。饭后即返回。
归途中,雨又大起来。三时许回到兴安。
下午为兴安之灵渠写诗一首,并为他们的“万里桥”写了一尺五见方的三个大字。给祝遵琪同志也写了一张。给灵渠的诗是:
三匠垂千古,
桂香飘岭南,
再创新功业,
万世说兴安。
饭后,晚十时赶回桂林。
十月十八日
上午游芦笛岩。此处我一九六一年虽参观过,不过那时刚发现,是由一位同志手拿长电棒领我去看。今日本想好好看一看,不想里面灯光时明时灭,看也没看清,听也没听清,真糟糕。
随后,去看了李宗仁的公馆。院甚大,有孤峰一座,周围尽是桂花树,有金桂、玉桂和丹桂,花香四溢。一座漂亮的楼房依山而建,楼内通一大洞,洞分两层,为李氏打牌玩乐之地。两洞之上,还有一能容两三人的小洞,是防止意外的逃藏之所。院后有一清澈的江水,名桃花江。李氏就在此游泳垂钓。
白崇禧的公馆就是现在的榕湖饭店,有一两层楼房,比李氏逊色。然后院紧靠榕湖,风景甚佳。据说白的女儿曾来看过,竟提出要索回这座楼房。说给她建一座同样的房子她也不要。
晚应宋贤邦同志的邀请,到他家里吃饭。还有广西师范大学的黄给清、周作秋作陪。宋贤邦是我的研究专集的编辑者,为编此专集是费了很大力气的。这次是第一次看到他,一望而知,他是一个老实诚恳的人。我向他表示感谢。他的妻子名陈美玉,是个小学教师。
十月十九日
今晨彭、韦二同志陪同游阳朔。因十几年来漓江水位下降,船已不能直接由桂林起航,改由羊蹄 他们嫌不好听,改为杨堤了 上船。据说水位下降的原因是农民乱砍伐树木造成的,彭说,政府干预亦无效。这个说法不知准确否总之,是一个颇严重的问题,如进一步恶化,桂林也就不会再甲天下了。现在从羊蹄起不过一半路程。
我们今天乘船,是每人四十元,算是免费了。但伙食每人五元五毛。
江水碧清得很。山也自然很美,随便切下一段都是美丽的画幅。所经各景,老人看苹果、老人坐鸡、八仙过江、九马画山、美女照镜、螺蛳山、乌龟爬山,都惟妙惟肖,颇有情趣。
至阳朔看了古城遗址、阳朔街道、月亮山、大榕树始返回。那棵大榕树过去我记不清了,今天一看这株千年古榕,横出的一枝长有数丈,十分挺拔有力。这株古榕,据说前些年已显衰老,近年又生新叶,一片嫩绿,似又焕发青春,使我非常喜欢。
在归途中,我仍毫无倦意。我一生爱美,爱风景,好风景会使我感动得流泪,今日仍如是。在归途上,他人已倦,我们下车仔细看了骆驼过江。桂林山的好处就在于不一般,不平板,千姿百态,颇有情趣。但回来之后,总觉不如一九六一年初游时那种梦幻般的美。那次,我与秋华、小惠同乘一只木船,在江上还住了一夜,江上渔火仍然长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一种不可企及不可再来的美了。这种美只能保存在我的灵魂里。
晚,广西军区李森副司来看,分区全体参谋携子女来。
十月二十日
早饭后与韦明波同登叠彩山。虽然费了些力气,得以观桂林全貌,颇觉欢快。记得一九六一年游桂林时,虽登此山,当时是从一旧石路上来,今天新建了园门、望江亭、 云亭,看去焕然一新。登上 云亭下望,楼房比二十年前多多了,但桂林山水是那样突出了,这是一个建筑风格如何与风景特征协调的问题。 云亭上是朱总司令与徐特立老人的两首诗,朱总的诗说:“徐老是英雄,登上明月峰,上山不用杖,脱帽喜东风。”时徐老八十三岁尚不扶杖,真使人羡慕之至。
下午为韦明波、彭源重、文权等同志写文字,给他们题了一首诗:
生活是源泉,
人民是母亲,
艺途无止境,
但盼后来人。
晚赵清学同志邀请我们至他家赴宴。赵原是晋察冀的,给肖克等领导当过警卫员,当过游击队政委,不久前是分区副司令,现在是作家了。他写了郭亮传以及其他作品。同参加宴会的还有退休干部,一个柳州军分区的顾问。顾问是襄阳人,现在是副师职。而那个退休干部是他的上级,也是他的解放者,却是正团级。真是没法讲道理了。
饭后,与赵清学同志坐了一会儿。
今天彭源重同志去给我们买桂花时,桂林园林局黑山苗圃工人钟树仁表现十分热情,他说:“国家领导人来了,我不给他,他也没办法,魏要我得给。”给了几株四季桂,几株八月桂,还穿着皮鞋爬到树上折了些丹桂。为了敬重这位没见过面的年轻工人,给他写了八个字:“为民造福,香飘四野”。
想起一九六一年送我们去阳朔的石开连,也给他写了一张:
漓江送行舟,
屈指二十年,
今日赴阳朔,
又忆石开连。
给宋贤邦写了一首李白赠汪伦的诗。赵清学、司机小李、小蓝也各送了一张。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月二十一日
昨晚给苗圃工人钟树仁本已题了字,秋华忽然说出两句:“闻见桂花香,想起种花人。”我觉得这两句甚好,忙续上去两句:“十月金秋晨,见桂未见君。”今又觉得“闻见”不如改“风吹”,遂成:
十月金秋晨,
见桂未见君,
风吹桂花香,
想起种花人。
即写在宣纸上。
上午彭源重偕夫人及两个孩子来稍坐。宋贤邦来送行,又送了几个罗汉果及两筒辣酱,并书写了“良师益友”相赠。
我们上街买了桂花茶,准备回去送人。
中午,由分区政治部主任设宴送行。这是代表广西军区的一番盛意。这次广西军区的接待是十分认真的。
下午三时,分区董副司令,全副参谋长及主任,还有彭、韦、文权等同志都来送行。后三个同志直送到飞机场,办理好手续方才离开。我们直等到六时二十分方才起飞。这次因带了二十个大柚子,二十斤橘子,弄得狼狈不堪。
抵京时,已九点多了。猛子及小黄来接,这次,差四天不足三个月的长征之行,已经告一段落。去年走了三千公里,今年又走了六七千公里,也差不多两万多里了。
飞机起飞后,我想了想工作计划,准备今冬应构思出一个结果来。一边看材料,一边构思,不足的材料,应有针对性地去搜集访问。争取明年二三月后能够动笔。但现在还一点把握也没有。小丁丁也到机场接我们了,这孩子跟他姥姥特别亲。秋华也显得愉快。到家时,小平、欣欣都在,姥姥说,她曾有几夜睡不着觉,全家都担心我们的安全,确实走这么远的路没出问题也是不容易的。
十月二十二日
给周秘书和张主任等都打了电话,报告已回来。
吃了午饭至解放饭店洗了澡,随后至聂办,听周秘书说了回忆录出版情况。现三卷均已出齐。
四时许,去见聂总,聂总很高兴,他一开始就担心我的安全,中间还让秘书打电话询问,我是很感谢他的。我送他脚山战场桂花两株,会理石榴一个,通道侗族竹篮一个,织锦一块。我遗憾地声言,会理石榴本来六个,路上都已碰坏,只剩下这一个了。
向老总汇报了沿途情况。老总问到藏族对我们怎么样,张瑞华还问到群众生活的情况。我怕耽误时间过久,老总说,你不用慌。直到五点半始离去。
晚如约到张主任家。听他说了最近的情况,有些情况令人忧虑。
这次回京,劈头就是不好的消息,一个是街上已起抢购风潮,从高级衣料、地毯,直到手纸,都在抢购范围之内。鸡蛋原来一元二三,现在一元八了。人民的思想在动荡,对人民币似乎信不过了。这势头恐很快就要席卷全国,这不是好兆头,人事方面也不知会怎样变动。
十月二十三日
离家三月,桌案上已被书籍、杂志、报纸堆满,只得慢慢清理。
今年十月二十五日,朝鲜将志愿军纪念碑重新立了一块大的,并举行落成典礼。朝鲜邀请我代表团访问,已定我为副团长。因我在长征途中联系不上,又改了别人。有同志为我惋惜,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可惋惜的。因为将长征之行告一段落是重要的。
十月二十四日
继续翻阅报纸。
晚去看袁政委和李涛。袁参加顾问委员会回来,但未多谈会上情况,似乎决定的通过很顺利。
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
赵志珍打电话说有时间,我们去时杨不在,仅送去脚山铺挖来的桂花一株。此次战斗他负重伤,桂花是送给他作纪念的。
接着去了丁玲处,十一时半才回来。她谈到预定出的《中国文学》,颇费周折,作家协会把他们准备出的一报一刊同时报出版局,未获批准。她不得已给胡耀邦写了一封信,但也没有批复。冯牧要出的《中国作家》已在出版局登记,而同样的另一个刊物却无法出版。现在因为已经宣传出去了,只好改为丛刊出版。因丛刊可以不经出版局登记,陈明说,现在是骑虎难下,只好不下。
但是据丁玲说,已有读者寄来八十元钱表示支持,也有人寄稿件来,声明不要稿费。这些消息都是暖人心的。
十月二十六日
晨八时,即参加大百科军事卷讨论会,讨论我与刘绳起草的《聂荣臻》条目。参加的人都是研究党史的,是军科、军博、政治学院等单位的。大家很认真,提出了许多问题,甚至提出南昌起义时聂是否是前敌军委书记等。也有人公然说解放战争时期打得不好等。会议直开了一天。
今天《人民文学》为庆祝出刊三十五周年举行的历次编委的宴会,我要参加,打电话问小张,请柬尚未来,就回西山了。此事恐怕还要去解释一下,因周明曾打来过一个电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月二十七日
今天开始看积压信件,整整看了一天。哈尔滨有几个原志愿军的人,集体写来一封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