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瘢拇ζ蚴场K恼庵中形拖耩见m(猫头鹰)一样。所以人们叫他“鸺鹠仙人”。鸺鹠仙人提倡“实我”,认为事物(诸法)是永恒的实体,即认为“诸法体实”,这与佛家的“事物因缘和合而成,故而法空”的道理相反。《华严经随疏演义钞&;#8226;卷十三》:“卫世师……世称鸺鹠仙人,其所执之六句为:(1)实,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
经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应该知道了什么是猫头鹰心。那么我问,你有猫头鹰心吗?如果有,就尽快纠正它吧。
2007年6月2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txt小说上传分享
14、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一)
14、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一)
打开博客,看到了一位朋友很长的评论,我计划分着为这位朋友答复。现一起探讨第一个问题。
“逆反、很自我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一,是娇生惯养成的么?什么是娇生惯养?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一味的宠着孩子?任由孩子的习气发展而不约束?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叫‘溺爱害子’。”
关于娇生惯养的问题,我的电脑里储存有“关于娇惯养成的不良习气”这篇文章。现在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于娇惯养成的不良习气
信息咨询:娇生惯养的孩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气,对他非常有害,请问应该如何避免?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娇生惯养的孩子确实会养成很多不良习气,例如:好逸恶劳,缺乏主动劳动的意识,甚至看不起劳动,不知道劳动的辛苦,更不会心疼别人;心比天高,但是又不立足于实际,不清楚要从一点一滴提高修养和能力,扎实地做起;虚荣心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颠倒的,易与他人进行不良的攀比,面对世界的诱惑,非常容易上钩;生活习气不好,品质差,意志力薄弱;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等;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不能和睦相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做人,不懂礼貌,不懂谦让,等等。如果这些不良习气不改变,成人以后会严重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避免娇生惯养,我们不妨这样做:
1、注意养育孩子还包括教育孩子,而不仅仅疼爱。在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很多优良传统,例如艰苦朴素,增强劳动观念,克服懒惰、依赖、懒散等坏毛病。还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还要注意教会他们懂礼貌,学会谦让别人,理解别人,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事情,而不是为人冷漠,自私自利。
《智度论&;#8226;十五》:“一切诸贼中,无过懈怠贼。”懒惰、懈怠是人的最大敌人之一。优越的物质生活容易使人消极、颓废和贪婪,而培养勤劳朴实的性格正是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关键。
2、避免庸俗教育,提倡必要的“挫折教育”。
网络上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学生在吃饭时故意放下碗筷不吃,家长要他吃饭,他要家长给钱才肯吃饭,无可奈何,家长只得照办。这就是由于平时娇生惯养,家长终于吞下了庸俗教育的苦果。
除了自己不要溺爱孩子外,避免完全或大部分时间让爷爷奶奶等长辈带孩子,孩子要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因为长辈带孩子往往是溺爱。
另外当孩子在为了满足自己的小利益,或发泄对家长的不满,而表现出来任性、耍闹甚至威胁家人要搬出去住、离家出走时,家人要有能力制止他们的这类不良习气,而不能因为溺爱对他们妥协,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挫折中锻炼意志,提高自制能力,克服固执、任性、自负、轻浮和娇气,学会理智地看待客观事物。
家长对于孩子的缺点决不可以姑息,否则将来就是恶果。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意是说,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孔子云说:“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大意是说:孔子说:“见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如同用手试开水一样急忙避开。”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缺点而不能溺爱姑息。
当然了,父母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否则又如何教育孩子呢?
要重视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而不要认为学习技能文化胜过学习做人的道理。要清楚,做学问要先学做人,因为文化是为做人服务的。
3、鼓励孩子多与外界交往,多提供孩子与外界接触和参与集体活动与生活的机会。在与人交往中学习团结、宽容和忍让。教授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狭隘、自私的思想。
总之,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单纯地育身,还要有育心,即学做人的内容在其中,不可偏废育心的方面。
2007年6月6日于北京
2007年6月2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
15、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二)
15、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二)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
问:二,逆反的、很自我的孩子,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他们不是娇生惯养的,恰恰相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精神上倍受家长、老师的摧残,导致善良的童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他们的“自我”“逆反”恰恰是对这种折磨的本能的应激反应,习惯了就形成了恶习,而这种状况,可能表现上是父母非常“爱”孩子,可这种爱是强迫的,忽略孩子独立意识的,让孩子学到不是爱,而是强迫别人,霸道。这种状况是中国人的通病,占绝大多数。
问:三,只有让孩子懂得独立、自立,才能知道怎么去尊重别人,而父母只有作出尊重孩子的表率,才能让孩子学会关爱别人,而这在封建家长习惯、专制社会的制度,很难做到,那么,中国人的这种“狭隘胸襟”恐怕就很难得到彻底改变。
以上两个问题,涉及一个“养育知见”的问题。什么是养育知见呢?我的电脑存有一篇我即将发表的文章,是帮助解决孩子们离家出走的“叛逆和自我”心理与行为的。里面提到了“养育知见”的问题。下面我把这篇文章贡献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
信息咨询:有的青少年稍微听不惯父母的话就拿离家出走相威胁,导致父母都不敢轻易和他说话了;而有的青少年则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责骂而真的离家出走了,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解决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问题?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对症治疗。首先我们不能溺爱孩子。
网络上有一位署名“丹尼哥哥”的美国人,他提到了父母是如何对待他离家出走的,很值得我们参考。“丹尼哥哥”7岁时,有一天,在学校和人打了一架,因为有个同学取笑他的裤子。回家后父亲狠狠地训了他一顿,不许他吃晚饭,要他好好反省。他觉得这太不公平了,便宣布要离家出走。结果出乎意料的是,父母都同意了。父亲拿来一个手提箱,说得让他带上足够的衣服。又拿着一个纸袋,说“妈妈给你装了些快餐在这个袋子里。”他决定不让步,提上快餐袋和箱子,径自朝门走去。当他离开的时候,妈妈喊道:“要记得写信回来啊,如果下次经过这里的话就进来坐坐哦。”他走了三四个街区,感到孤独无助,心里断定“家人现在肯定意识到他们做错了,正在内疚不已”,便偷偷跑回家去查看。但是家里没人谈论他,甚至还有阵阵笑声。父亲要带他的弟弟妹妹去外面吃冰激凌,便去开车。父亲发现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带着他一起向车子走去。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家出走过。而且更加爱自己的家人。在父亲老年得了偏瘫的时候,也没有嫌弃父亲,而是更加孝敬他。
其次要教育他们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苦衷,不要任性、耍闹和逆反。父母是孩子的福田。《优婆塞戒经》中提到“报恩福田”,就是指“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要有礼貌,符合人世间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即尊敬长辈、家长而不要顶撞他们,如果觉得自己一时想不通,先在注意礼貌的前提下,慢慢解决。
再有,一定要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能溺爱。有的青少年离家出走就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的。
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面对外面世界越来越多的诱惑,也要注意,不能总想摆脱父母与老师的管教,幻想到外面去闯荡世界。要叫他们意识到严格要求是为他们着想的。另外世界很大,他们遇到的不一定都是好心人,而且他们也没有什么能力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另外,一定要注意健全自己的心理,比如平时过分内向、孤僻、不合群性格的人,很容易发生离家出走等反常的举动,所以要及时发现这些不良性格、习气并帮助他们努力改正。
最后,父母也要注意尊重孩子,不要单纯认为孩子就是自己养育的,就垄断了孩子的一切。要知道这种想法和做法也是不正确的,是一种执着,或者叫做一种“知见”。《大智度论》中有一种“养育知见”:“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他人,及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养育。”就是说,在养育人的过程中,或者父母执着于认为孩子是自己养育的,而垄断了孩子的一切行为;或者孩子执着于认为自己是父母所养,所以自己的一切父母都应该负责。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父母的“养育知见”容易导致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管教,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酿成“爱”的悲剧。而孩子的“养育知见”则容易导致孩子的自私自利,一旦孩子的私利父母没有满足,就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痛恨。例如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就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怨恨,而不是对父母的理解。
所以设法使父母与孩子避免“养育知见”,使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真正关爱孩子,使孩子懂事,提高修养,完善人格,理解父母的处境,学会帮助家庭分担忧愁,这才是解决孩子离家出走问题的关键所在。
2007年6月4日于北京
2007年6月2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6、白天不觉,晚上忏悔
16、白天不觉,晚上忏悔
一位朋友问:我常有的经历是有时白天做的事情,并没有发现有不对的地方,等晚上睡醒一觉后,突然脑海里清晰地想起白天的事情做的不好,可能伤害了别人,从而再在内心忏悔,请问老师,这算不算是猫头鹰心呢?是不是白天的习气、无明太多,使自己的内心不清醒、灵明造成的呢?谢谢老师的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
这应该不算作猫头鹰心吧。晚上因为休息了一下,特别是使名利的执著也休息了一下,大脑比白天清醒了,所以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吧。
当然了如果我们平时多注意一下修养,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也许更好些,不至于一定要在睡醒一觉后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印度佛教史》上第四章:“使盖障生起和产生更多盖障的‘资粮’情况如下:美丽光彩相是爱欲的资粮;厌拒相是嗔恚的资粮;心无恹足,懒散倦怠,贪食昏沉,意志薄弱是愚痴的资粮;缺乏清醒头脑是骄慢的资粮;对一切法无决定智是疑虑的资粮。对这些资粮,若不如实思维,即会生起、增长相应的盖障。”盖障就是贪、嗔、痴、慢(傲慢)、疑等烦恼。资粮就是粮食、资本,盖障的资粮就是引起盖障的基础、原因。这段话告诉了我们烦恼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所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都应该注意断掉烦恼产生的资粮,反思自己的不足,即:不贪图色欲,修持柔和而避免“厌拒相”,知足、不放逸、不贪吃、精进学习、意志力顽强而克服愚痴,从大局出发、谨慎行事以保持清醒的头脑,随缘而生妙用,以克服无决定智。
2007年6月2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17、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三)
17、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三)
问:四,家是社会的一个单元,看问题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而抛弃社会于不顾,如何能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对待社会而不是同流合污?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对症治疗。笔者举两个例子,为大家作参考。本篇针对青少年的虚荣心,下一篇针对青少年的网瘾问题。这两篇都是储存在我电脑里的文章,现在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于青少年的虚荣心
信息咨询:很多青少年的虚荣心较重,喜欢穿名牌,和同学比富,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不良行为?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虚荣心实际上是不健康的心理,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虚荣心产生的原因很多,下面我们列举一下。
1、面子观念的驱动。很多青少年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而说出很多虚荣的话,做出许多虚荣的事情来,甚至害人害己。
面子观念实际上执着于一种“小我”,也就是“我相”,与“无我”相对。不清楚真正的“我”是什么,叫做“我痴”。
《唯识论&;#8226;四》:“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大意是说,所谓“我痴”,就是执着于“我相”,不清楚无私无我的道理,所以才叫做“我痴”。
所以,要在修养上应努力克服“我相”,做到“无我”,从而去除虚荣心。如何克服“我相”呢?可以通过升华自己的思想,逐渐远离私心,来克服“我相”。
2、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虚荣心。
有些青少年不清楚品德、人格的重要意义,不清楚最受人尊敬的往往是人的人格。追求或显示虚荣,仍然是庸俗的思想行为,他们遭到的往往是鄙夷的目光,而不是受到他人的尊敬。所以,应该学会重视自己的人格,清楚一个人的修养好,品行高尚,内心才是真正幸福的,高尚的理想情操才是人的真正生活追求。
如果清楚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人格与虚荣之间,理所应当要选择人格,那么虚荣心就不会抬头。
3、横向比较心理不平衡,产生虚荣心。
盲目攀比,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很难以平衡,这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
如果一定要比较,就应看看自己的各方面有没有进步,比如在学业上、在修养上。
克服这种虚荣心,最关键的就是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扎实地做起,“平常心”是道。禅宗马祖道一说过:“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把握平常心,做好平常的每一件小事,就是大道。而虚荣是不务实际、不踏实的思想和行为,是与大道相反的。所以,“平常心是道”是克服这类虚荣心的方法。
4、不良性格或寻找另外一种平衡而导致虚荣行为的出现。
有的青少年性格外向,处处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出风头。有的青少年性格内向,很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