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猛将列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先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要给自己的士兵装备武器和防护用品是不?
先说秦国士兵们的一般装备。
秦国给自己的军队装备了远程武器、长兵器和短兵器、重武器四样;其中远射兵器又分为三样……弓、弩、箭。大家对这三样武器肯定是一点都不陌生,尤其是其中的弩。相信看过张艺谋先生导演的《英雄》的兄弟对电影中的箭如雨下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感悟。
当时的秦军确实是那样,凭借着弩而有强大的杀伤力。
秦军中最重要的就是弩兵。秦代,最强大的兵种应该属于弓弩手,弓弩“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弓弩手已成为一支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兵种,一般人还当不上,它像特种部队,更像炮兵部队或者现在的火箭部队,必须由“善发强弩、远而必中”的摧锋之士组成。在战术上形成与车兵、骑兵的密切配合,而且对射手的选拔也格外慎重与严格。作为秦代的弓弩手,他们必须是年轻健壮的“材力武猛者”,经过至少两年的培训才可作为射手初入军阵。你看,不但人员素质高,而且领导还相当重视,这样部队的战斗力还了得吗?
接着,我们来看看秦军士兵手里都操着什么家伙杀敌。
长兵器,士兵们有矛、戈、戟、钺、殳、铍;(这几样长兵器,估计大家对矛和戈比较熟悉,对其他的都比较陌生吧?)
短兵器,主要是铜剑。
另外,秦军将领体恤士兵,还专门为他们特制了防身的甲、盾。他们的甲衣都是由金属扎叶制成,不同的兵种穿着不同的甲衣,这就像海陆空都有自己独特的制服一样。当然,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士兵们更多配备的还是用动物的皮制作的复合甲,这种复合甲不但轻便,而且坚韧,用了都说好。
对于这种复合甲,我们还要隆重介绍一下它在战斗中的作用,总结起来就是这样:复合甲虽然远不及金属甲坚硬,但负担轻,灵活方便,使得军队可以灵活的实施各种杀伤技巧,并能保持长时间作战而不疲劳。
你看看这就是高科技产品的优势。
还有,我给大家介绍一件恐怖武器……矛。
当时秦军的矛有多长?咱实话实说……两丈有余,米!面对这样的武器,你还不害怕?
介绍完了长兵器、短兵器、远程武器,现在我们来看看重武器,车和骑。
骑就不用介绍了吧?也就是一个士兵骑在一匹装备了重甲的战马身上杀敌的武器,咱们重点介绍车。
在中国象棋里,车(音ju)是杀伤力最大的棋子,它凶悍无敌,见马杀马,遇炮屠炮,神挡杀神,鬼当杀鬼,端的是锋锐无比,勇猛绝伦。这其实和车在秦汉时期战阵中的作用是相当的。
战车每车驾2匹或4匹马,配甲士三人,格斗战士若干,车上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护体兵器短剑。
想想吧,金戈铁马,马如龙,人如虎,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冲锋陷阵,在当是具有多么强大的杀势和夺人心神的气魄?
大家看看,这样的装备面对只会冲杀的匈奴,会有悬念吗?
也难怪战国时期七个大汉打架,最后只有姓秦的的大汉打胜了。
蒙恬跃马阵前,戟指怒骂,他声若巨雷,气焰熏天,双目直视着对面的千军万马,要求和匈奴决一死战!
匈奴怒发冲冠,他们在主帅声嘶力竭的催逼下发动了势如怒潮的攻击。
战争的伟烈就在冷兵器时代表现得最为强烈,千军万马如同海啸勃发,千万只马蹄击打着大地,每一寸土地都在战抖,飞卷的尘土冲天而起,闪耀的刀光晃花了眼睛,这是多么壮阔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啊!
匈奴骑兵倾巢而来。密如雷鸣的马蹄声惊醒了沉睡的梦。
蒙恬纹丝不动,他的眼睛注视着凶悍的来者。
匈奴雷霆般的攻势越发近了。
蒙恬举起了一只手,右手。
他背后的弩兵齐刷刷的半跪,强大的弓弩张开了坚韧的弦口,千万只利箭在同一时间内放在了弦上。
片刻之后,蒙恬手下的士兵已经可以看见匈奴士兵粗壮的大腿牢牢地夹着马鞍了。
蒙恬轻轻的放下了自己的右手。
一手惊雷。
随着他右手放下的同时,天空一下变得昏暗起来,太阳的光华黯淡了十秒。十秒之后,对面如同怒涛卷地的匈奴骑兵突然成批的倒下,无数士兵被从天而降的弩箭射中,就像一块块石头般跌下马来。
这只是第一波攻击。
紧接着,秦军强大无匹的弩兵在长官的指挥下连续发起了四次远程射击,太阳的光华也连续暗淡四次,匈奴骑兵却遭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匈奴士兵从未遇见过这样的对手,本能的恐惧使他们慌乱起来,原本整齐的马队陷入了巨大的混乱。
蒙恬给他们准备的第二顿大餐就在此时端上来了。
秦军的重武器,车骑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步兵的两翼杀了出来!蓄势已久的车骑部队恰如滚汤沃雪,他们一冲入匈奴阵中就给匈奴人造成了可怕的伤害,匈奴人此时当然不能唱着“你伤害了我”这首歌表示哀鸣,他们的头颅就像弹丸般落下,血肉之躯在秦军士兵无情的矛下、戈下、剑下以及马蹄下辗转死去。
这时秦军战车的冲击力和骑兵的机动力发挥到了极致,不断摧毁匈奴人仓促间建立的防线。
这就完了吗?没有!
蒙恬为匈奴人准备的第三顿大餐呼啸而出。
蒙恬跃马杨剑,怒喝一声:“冲啊!”
此时,秦军的中军猛虎出闸,气卷天地,他们随着蒙恬的大旗奋勇向前,一鼓作气冲入了即将崩溃的匈奴军中,见马杀马,见人砍人,死了的割下首级,没死的一刀穿心,首级照收。根据大秦军队的传统,中军以轻装步兵、战车部队和重装步兵为主,这些士兵就是一支军队的绝对主力,杀起人来那气势那杀气真正是鬼哭神嚎!匈奴,这个南征北战打遍了周围游牧民族的强悍力量这一次才知道了什么叫做文明!
这就完了吗?还是没有!
读者兄弟你想想,十几万人呢,一刀一刀的砍,要砍多久?再说匈奴人也不是智商很低,他们一看秦军凶猛,于是就仗着马快,顾头不顾尾立刻逃跑。
跑?蒙恬是穷寇不追的人吗?
匈奴人在前面跑,蒙恬率领轻骑二万迅猛追击,敌人跑的有多快,他追的就有多快,匈奴人一边跑一边回头张望,他们看见蒙恬就像天神一样叱咤风云,哪里还有恋战之心?
于是匈奴向无边的北方逃窜,蒙恬向无边的北方追击。
此役,匈奴的主力受到雷霆万钧般的重创。
蒙恬为了彻底消除匈奴人对大秦帝国边境的侵扰,绝不姑息养奸,再让军队稍作休整以后,他以破竹之势连续攻击,不给匈奴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同时他一举收复了河套、阳山、北假等地区(这可是数万平方千米的富饶土地啊!),他的兵锋所向,匈奴望风而逃,绝对没有勇气再和他来一次对决,从此远遁大漠,匈奴的子孙们一边就着满口黄沙喝茶,一边怨毒的希望蒙恬早早死去。
是不是匈奴真的这么不经打?
当然不是,套用一句话来解释一下……不是匈奴无能,而是蒙恬太厉害了!
是的,蒙恬的战略思想、战术手段在当时绝对是超一流的。匈奴那时候还只知道在草原上欺负弱小民族呐,怎么可能是蒙恬的对手?
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这是何等的神气,何等的威风!大家想想看,那时候的生态环境是很好的,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草场绝对是天然的、绿色的,不必费心劳力的在每匹马或者牛羊的屁股上写上“绿色产品”的字样来标榜自己,多好啊……原始森林一望无际,地上的草儿长得比牛马还高,这么一片肥美的土地又回到了大秦的手中,匈奴人却连在这里牧马都不行!因为有蒙恬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
匈奴人气的南望而痛哭,鼻涕口水一块儿流。
可是,这一次出战匈奴却为蒙恬的人生埋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颗炸弹就是他最喜爱的公子扶苏。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章 边陲长城
雪落边关静无声,蒙恬留守边关不回家。
蒙恬打败了匈奴,致使匈奴单于后退七百余里,从那以后连续十余年不敢南侵,他算是为大秦帝国解决了北方的安全问题。
始皇帝接到战报,高兴地连喝了几碗老酒,然后大笔一挥,给蒙恬写来了诏书,让蒙恬继续留守边关,公子扶苏回家和始皇帝聊天。蒙恬不能闲着,为了永绝后患,始皇帝让他修长城。
是的,就是修建那个想起来人们就骂始皇帝暴虐百姓,得意起来人们就喊世界奇观的长城。
始皇帝不是酒囊饭袋,他不想白手起家,他给蒙恬的命令中特别注明:老蒙,你把以前秦、燕、赵旧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增高、加固,最好连接的长一些,莫让匈奴再有机可趁!皇帝我给你搞好后勤保障,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石头……你自己看着办吧!
蒙恬接到这个命令当然很激动,他自己本来就有这个打算,现在老板发话了,他怎能不好好干?
这是多好的皇帝啊!他在心里感叹。
始皇帝确实雷厉风行,前面把诏书给了蒙恬,后面他就派出大批官吏在全国各地征集民工,并源源不断地派往漫长的北部边境。
我估计孟姜女亲爱的丈夫就是在那时候被掳到北方去了。
那个时候在大秦的土地上有多少悲剧在上演呢?妻离子散、背井离乡一向就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最凄惨的境遇,所以在长期以来,造就这场悲剧的始皇帝就背上了千古骂名,捎带着,他的忠实手下蒙恬也没有好果子吃,也被骂成了走狗。
那么长城该不该修?
该修,我认为。
秦帝国的北方边界东起于东海之滨,向西穿过现在的辽宁、内蒙古地区,再向西抵达黄河,止于阴山折而向南。熟悉中国地形地貌的兄弟姐妹们都知道,这里没有太多险峻的山脉,没有长江大河的阻碍,也没有什么地势可为依托,而匈奴也好,东胡也好,他们都是游牧民族,骑着马,跑得快,如果没有什么屏障拦着,匈奴会在秋高马肥的季节一鼓作气跑到长江边上一边看荷花,一边抢女人!
所以,始皇帝之所以命令蒙恬修长城,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帝国建造一个人为的战略防线。
他的这个出发点是对的,很对,至少他是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游牧民族无休止的袭扰。
但是他的做法对不对?
对秦的统治,我们一直有一个定论性的看法,那就是“*”
始皇帝暴不暴?当然暴。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想要修建一道战略防线,没有足够的人力,能修得起来吗?
不能。
因此始皇帝想要完成自己的梦想,就必须大量的征集人手,逼迫他们为自己的梦想服务。
我不是在为始皇帝辩解,我是站在当时的立场上看待他的问题。
不说他了,说长城。
长城,从始皇帝时期开始大规模修建,一直修到了明朝。
数千年以后,孟姜女的哭声还在回荡,始皇帝的尸骨还在神秘莫测的掩藏着,但是长城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骄傲。
蒙恬每天餐风露宿的在山里面跑着,吃不好也睡不好,而且他还时不时的瞄着远遁的匈奴,等匈奴稍有南来之意,他立刻就披甲上马,挥剑杀人,让那匈奴南下的念头即使在梦里都不敢冒出头来!
他的手下有几十万大军数十万劳工,每一个人的日子都不好过,蒙恬离家千里,只有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才能梦见故乡的山水草木。
他率领手下经历了十几年艰辛劳动,终于修好了一座雄伟坚固的长城。
他修建的这条长城后来就被称作“万里长城”,这座长城成了一个民族的骄傲。
蒙恬一边修着长城,一边还在琢磨着怎样才能更好的治理收复的土地,经过请示汇报,始皇同意他在黄河沿岸的河套一带遍设44县,并立九原为郡,管辖这些新兴的县域。不仅如此,他还根据大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特点,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边防管理机构,有力地支撑了他痛打匈奴的后勤保障和“防渗透、防偷袭、防侵扰”的三防政策。
公元前211年,他发遣三万多名罪犯,让他们带上劳动工具和干粮食水,远赴兆河、榆中一代安家落户,耕田种地,放养养牛,娶妻生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地发展经济,为自己更为国家准备后备的军事力量,让那匈奴见了一边哭一边绝望地往嘴里塞沙子,打消回来抢东西的念头。
就这样吗?
不是。蒙恬一辈子在外面跑,经常被马背颠的腰酸背痛,手足发麻,苦不堪言,为什么?因为路上到处都是大石头小石头,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坡,一会儿跋山,一会儿涉水,他的身子骨能受得了吗?他是大将,并不是铁将。所以他想建一条高速公路,想跑六十跑六十,想跑一百跑一百,马儿跑得快,人也不颠簸,多好啊!
说干就干,这次他没有请示领导,自己点齐了一批工程兵就干上了。当然,为了领导出门方便,他从咸阳修起,一口气把咸阳和九原连接起来,修了一条又宽又长的直道,这不但克服了九原地处偏远信息不灵的弊端,而且还为直道沿线的老百姓带来了出门进城、贩卖农产、交流文化的便利。其实这一条高速公路更重要的是对于国家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等物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你看,蒙恬不简单吧?
有一天,蒙恬正坐在军帐里喝着白开水看图纸,忽然有人向他报告说,公子扶苏来了。
蒙恬把手里的白开水一扔就跑出去迎接扶苏。
他和扶苏不相见已经很久了。
自从好多年前两个人一起把嚣张的匈奴打的哭爹喊娘以后,蒙恬就再也没有见过扶苏。
此时,依旧是大漠边关,依旧是故人犹在,可是两个人的心态却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蒙恬在边关坚硬的风中看见扶苏的脸色苍白,原本气质超群的风采已被岁月磨蚀;扶苏在遍地砾石的边关看见蒙恬的脸色黧黑,原本剑拔弩张的慷慨也被岁月打磨。
两人相对无语,目光中露出了对岁月的沉思。
扶苏不是得意而来,他是失意而至。
他的失意来自于他的父亲,那个雄才伟略的千古一帝。
始皇帝统一全国以后,不但完成了一统天下的梦想,而且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匈奴,所以在既无外患,亦无内忧的情况下,为了自己能够千秋万代永做皇帝,他开始施行日渐严酷的*。
在“焚书坑儒”这一问题上,扶苏不但强烈,而且坚决反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阻止这件事,并且坚决反对“重法绳之臣”,始皇帝的龙鳞能被忤逆吗?当然不能。所以始皇帝看见扶苏就心烦,但他又不能杀了自己的儿子,他只好把扶苏扔到了边关,让扶苏去监督蒙恬守卫边疆。
就这样,扶苏来了,满怀着郁郁的苦闷来到了蒙恬的身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