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伍皓说新闻-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态,就不要一报再报了。
  11。吹牛的新闻。扑灭一次山火,本来是一个小火点,部队一去几分钟就搞定了,也要写成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知情人就会说:“吹牛了。”
  12。形式主义的新闻。虽然推出了新的举措,但这些“新招”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只是迎合宣传报道的需要,就不要去写新闻。有的单位有的领导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媒体如果也助长这种形式主义,那就更让搞形式主义的人头脑发热了。
  13。一味评功摆好的新闻。好人好事应该报,首长领导有方也可以报,但如果把新闻写成肉麻的“马屁文章”,读者肯定反感。
  14。广告新闻。把新闻写得像自吹自擂的广告,或者广告做得像新闻,读者看完以后都会在心里骂:“白花我这么多时间去看,原来是个广告!”
  15。照抄材料的新闻。有些记者离了现成的书面材料就不会写稿,但工作材料往往缺少新闻所需要的感性。照着材料写新闻,会识字、写字的人都会,还要记者做什么!
  16。把常识当新闻的新闻。很多冠以“专家认为”“有识之士指出”的新闻,其实不少讲的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也过于低估读者的认知水平了。你写一篇“森警提醒,山火来了不要顺着火头跑”的新闻,意思就不大,因为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17。伪新闻。伪新闻也许不是记者故意假造的新闻,但是经不起推敲,传播的可能是并不正确的东西,如“耳朵认字”“气功催眠”“清水变油”这类的东西。这一类新闻严格说来也属于假新闻的范畴。
  18。八卦新闻。尽管媒体正在呈现娱乐化的趋势,但一个有追求的记者,又何必把青春和生命浪费在名人明星们的打情骂俏、声色犬马这些事上。名人做出的对社会有益的事、说出的对人有启迪的话报一报也就行了。
  19。空发议论的新闻。没有任何具体的新闻事实,通篇只有说教的新闻,写了也没多少人爱看,白白浪费报纸版面。即使是新闻评论,也要缘事而发。
  20。无实质内容只有领导讲话的会议新闻。如果说党报不能不报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不能不报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部门和小单位召开的会议、领导在会上讲的话,就别学着大领导那样去报道了。多报些领导们深入基层干的实事、解决的实际问题,更有助于树立贵单位领导的良好形象。
  21。写作一塌糊涂的新闻。进入“快餐文化”时代,办报质量下滑大约已无力回天了,但是希望写稿的同志们还是用点儿心吧,也别对付到通篇读下来不知所云、新闻“五要素”都省了、标题导语也不讲究了,甚至到了文不通字不顺、逻辑不清、语法混乱、错别字连篇的地步。
  我一条一条细细数来,不知不觉就讲了将近3个小时。限于思想水平的局限,还不能穷其所有。新闻报道中究竟还有哪些东西堪称“垃圾新闻”呢?烦请热心的读者们帮助我一一揪将出来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澄清新闻要谨防受人摆布(1)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上午一上班,我就看到业务通报,有领导同志提出“要认真研究澄清性新闻,对澄清新闻要一边研究一边做,逐步丰富认识,完善具体做法,以便正确及时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晚间,有作者传来一条稿件。我收到后一看,正好是一条澄清新闻:《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
  今年6月11日,香港海关发出警告称,从来自内地的“三七高级药物牙膏”、“田七特效中药牙膏”和“美加净牙膏(含氟)”中检测出含量为%至%不等的二甘醇,呼吁当地消费者不要使用,并要求经销商回收相关产品。随后,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纷纷告诫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
  这位作者参加了今天下午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该公司宣称,经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是:三七牙膏二甘醇含量为零。
  发不发这条稿件我很是犯难。
  牙膏是每个人都要用到的生活日用品,香港对三七牙膏发出回收令,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发出警示,告诫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兹事体大。这篇稿件对此进行了澄清,否认三七牙膏中含有二甘醇。从维护“国产”声誉和我国出口产品形象出发,这样的澄清新闻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发。
  我之所以犹豫的原因,是这篇新闻尽管题材重大,但通篇看下来,文中出来澄清的是两个人,都是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自己的人,一个是市场营销部经理张际来,一个是技术总监李琼。尽管导语中提到经过了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但甚至都没有采访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除了一个“三七牙膏二甘醇含量为零”的结果,就再没有一个字提到检测机构。
  而且,香港和新加坡、新西兰的检测机构检出含量为%至%不等的二甘醇,现在云南的检测机构没有检出,是否云南的检测机构就比香港、新加坡、新西兰的权威呢?云南的检测机构为云南企业的产品作出的检验,难道就不会被怀疑为“地方保护”吗?
  我心里实在打鼓:澄清新闻虽然很有读者市场,但这样的澄清新闻能够让人信服吗?澄清新闻若不能让人信服,还不如不发。让人信服的澄清新闻是权威发布,反之,不能让人信服的澄清新闻,很难说不是越抹越黑。
  由此想到采写澄清新闻,有几条是一定得把握住的:
  第一,来源一定得权威。权威来自监管部门和中立机构,而不是当事的任何一方。只是当事一方的独白,就不是“澄清”而是“辩解”。而自我的辩解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小偷说他没有偷别人的东西,他自己说不管用,除非有人能证明他的清白。
  第二,立场一定得中立。媒体是社会公器,不是什么人想发言就给他发言的地方。记者不能去充当任何一方的代言人。但是立场中立也不等于没有立场。甲说有媒体就报有,乙说没有媒体就报没有,甲和乙都不会有损伤甚至都有利可图,受损害的只能是记者和媒体的形象与声誉。被人当枪使还让自己受伤,不要去干这种傻事。

澄清新闻要谨防受人摆布(2)
第三,题材一定要重大。哪些事值得去澄清,哪些事不用理它,心里都要有数。涉及国计民生,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流传广泛,已经是众所周知,不澄清则可能误导公众、对公众利益产生损害的流言和传言,才值得去做澄清新闻;只涉及“小众”甚至一两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管他谁是谁非呢。即使对方是名人,最好也不要去追逐。名人对骂,媒体何必争着抢着给他们提供对骂和辩解的舞台呢?纯属私人恩怨的那些糗事儿,即使“澄清”了又有何意义,大家还不是当成“八卦”一笑了之,记者和媒体的格调却丢了。不要把澄清新闻的着力点放在小部分人的互相攻击上。
  第四,证据一定要充分。光有结论没有证据,起不到澄清的作用。即使有确凿的证据,写新闻还要交代证据的获取、论证过程,还得把证据解释明白,让读者一看就觉得是这么回事儿。要澄清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光摆出“没有”的结论不能使人信服,怎么送检的,检测机构是用什么标准检测的,他们为什么得出“不含二甘醇”的结论,都要让检测机构自己来说,或许能让人相信。你写进新闻的证据推翻不了传言,澄清新闻就失去了意义。
  第五,疑问一定要解决。三七牙膏为什么香港检测就有二甘醇,云南检测就没有,肯定是每个读者都会质疑的问题。既然要写澄清新闻,就要对所有可能产生的疑问都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香港为什么就会检测出二甘醇呢?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张际来表示,被香港海关检测的“有可能”是假冒产品。自己都还不能肯定和证实,又怎么能解决读者的疑问呢?
  第六,涉媒一定要慎重。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谓要“澄清”的,多是其他兄弟媒体的报道被指“失实”。现在舆论监督环境确实不好,只要有媒体刊发批评报道,被批评方就没有不千方百计要挑媒体“失实”毛病的,只有指责媒体“失实”,他自己也才好有台阶下。这一类涉及媒体报道的“澄清”,还是慎重些好。有些媒体因为被批评方恰恰是自己的广告客户,或者对方媒体恰恰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就正好趁机打击一下其他媒体,殊不知你在损害其他媒体的公信力的同时,自己的公信力也在无形中受到损害。多数人不会去记住哪个具体的媒体名称,只会说:“瞧瞧,又是假新闻,媒体信不得。”当然,我们不能庸俗到因为同是媒体就互相庇护,但至少应该去了解一下兄弟媒体采写这条所谓的“失实”新闻的背景、过程,直接找到采写者,听听他的看法是必需的。
  第七,意见一定要兼听。谁发布新闻就报道谁的意见,是记者最容易养成的习惯动作。但既是澄清新闻,就一定涉及当事的另一方,没有起因何来澄清?澄清新闻摆明了至少是涉及双边的新闻,兼听则明。从乙方得到澄清,最好反过来再采访一下甲方对此的反应,这样写出来的澄清新闻就会显得公允。
  第八,自己一定要查证。光听别人出来表态澄清,总是让人手心里捏一把汗。听到传言,记者去亲自查证,才能做出最有价值的澄清新闻。有一条最经典的澄清新闻:前些年,西方通讯社报道金日成“遇刺身亡”,我驻平壤记者并未从朝鲜官方去探询消息,而是眼见为实,在参加朝鲜一次国务活动时亲眼见到金日成了,才火速传回一条仅49个字的简讯:“金日成看上去身体很好,时而同周围的人交谈。”谣言不攻自破。记者主动针对传闻、流言去亲自调查核实,采写出来的才是澄清新闻的上乘佳作。比如对三七牙膏,记者如果不是仅听牙膏厂说,而是自己买盒牙膏送去检验,自然就能得到澄清。这两天网上有个热帖,批评关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粉煤灰质量没有问题的澄清新闻是“2007年最任劳任怨为他人揩屎奖”“2007年最忠于一方当事人材料的报道”,批评者的理由就是“稿子里没有显示一个记者的独立调查工作,通篇都是材料”!且不去评判对整个报道的批评有无道理,记者的独立调查工作还是值得在采写澄清新闻时去身体力行的。
  最后,广告一定要去掉。很多澄清新闻无形中变成了对发布一方的“软广告”,这是很令读者反感的。还是说这条“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吧,澄清牙膏里到底含不含有二甘醇就行了,作者还用了整整两大段来介绍三七牙膏的悠久历史、优良品质和获过的各种奖项,还通过昆明牙膏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琼之口,信誓旦旦表示“以前不用二甘醇,以后也绝不用二甘醇”。广告味儿太浓了。
  我提醒作者,香港的曝光和昆明牙膏有限公司的澄清,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牙膏二甘醇风波”,与其采写厂家单方面的澄清新闻,不如从这一角度进行调查采访,采写深度追踪报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有点同情那个叫訾北佳的新闻造假者——兼谈新闻不要“硬做”要“巧做”(1)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那个叫訾北佳的原北京电视台记者,用几笼自己做来自己吃的“纸馅包子”把全国人民都忽悠了;
  那个叫訾北佳的著名的新闻造假者,这些天来真是把全国新闻界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神经搞得紧张兮兮。
  周五下午我也主持开了一个会,通知所有采编人员一律不得缺席,原来已经安排有采访的也一律改期,因为要传达对訾北佳“纸馅包子”造假事件的通报和###、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加强新闻管理的最新精神。
  “纸馅包子”自然是不好吃的,现在訾北佳自己酿的这个苦果自己咽下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新闻造假而被刑拘,以我孤陋寡闻似乎并无第二人。
  訾北佳带给全国新闻界的震动无异于一场地震。但是说心里话,对这个新闻造假者,我有点同情。
  訾北佳事件的“标签”意义,在于从今往后,“新闻造假”不仅仅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跟其他形形色色假冒伪劣的制造者一样,同列为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说得通俗点儿,訾北佳这回“祸”闯大了。
  之所以有点同情訾北佳,是因为我在想,这个倒霉蛋儿一定是看到身边许许多多的同行都或多或少使过一些“造假”的“障眼法”,也都没有出什么事儿。事情闹大了,当事人找上门来,顶多发个“更正”或“道歉声明”;更多情况下,新闻单位都爱面子,不到万不得已连“更正”和“道歉”也不会轻易做的,内部批评教育一下、扣点儿人民币了事。他哪里想得到这回“祸”会闯这么大呢?
  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造假”之风对新闻界的浸淫之深。我们且别只顾着幸灾乐祸,每一个新闻人还是都认真检点一下自己先。
  还要追问的是,訾北佳为什么要造假?有许多的论者已经指出,姓訾的不过是在北京电视台打工的“新闻民工”,跟其他在工厂里打工的民工没什么区别,也是要靠计件拿钱的,甚至比工厂里的民工更惨,前期的采访、差旅、制作等费用都要自己垫资,播出了这一切才有回报,播不出自己就赔大了。我也相信这是真的,訾北佳造假绝不像有些人推测是为了追求轰动、“出名”。如果出于这个动机,那他现在应该心满意足了,这回全国新闻界还有谁比他更“出名”啊?养家糊口、谋生活恐怕才是他想得最多的。很多新闻单位,监督起别的单位、部门和企业来起劲得很,像“山西黑砖窑”这样的事件哪个新闻单位都趋之若鹜,无不扮演着劳动者利益代言人的角色,然而新闻单位的镜子是从来不照自己的。你善待记者编辑了吗?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创造让他们成长成才的空间了吗?所以,我有点同情訾北佳。
  訾北佳又为什么能造假?大家都归结到新闻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的最新通知也要求新闻单位建立和完善选题报告、采访安排、刊播终审等管理制度。但我相信,“不得造假”的制度在任何新闻单位都是有的。

有点同情那个叫訾北佳的新闻造假者——兼谈新闻不要“硬做”要“巧做”(2)
比如说,选题制度能说没有吗?每个媒体都有“编前会”这样的制度。更多的情形是,老总们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听选题汇报,或者闭门造车,凭自己的经验决定什么选题要做。一锤定音之后,记者们就得去做。我曾接待过几次从北京、广州等地大老远跑来云南的记者同行,他们接到举报线索,但是来调查采访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我建议他们把情况如实向编辑部汇报,他们苦笑着说,这个选题是编委会上定下来的,我们敢说不做了?我们老总可不像你,哪里有得商量啊!
  我问,那你打算怎么办?
  硬着头皮做呗,好歹要弄个稿子回去,否则交不了差。他们告诉我。
  要是碰到老总自己“精心策划”出来而且很“得意”的选题,就更不容记者“挑战”了。有次去同城一家报纸拜访他们的当班总编,正碰上有记者来汇报:“老总,你出的那个题目,采访了,不太好做。”总编就咆哮了:“废什么话!6点前见不到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