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养生大道-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渗透。
  由此看来,无论从医学还是从文化的高度,《黄帝内经》对于人的身体、精神等关照可谓是大小兼顾,不单问你穿得暖不暖,还告诉你如何做人。就这一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黄帝内经》不仅是医书,更是一种关于生命终极关怀的典籍。
   。 想看书来

养生,从阴阳说起
第二节  法于阴阳的中国式养生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这里,以一种问答的形式记录了黄帝对于生命的一种最为本真的追问,为什么过去的人年过百岁而不显衰老,而现在的人不过半百就会显出一种衰老的样子?到底是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还是养生之道没有得以传承呢?对此,岐伯的回答可谓巨细兼顾,概括性地说明了古人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日常生活中对于饮食有节制,对于作息有一定规律,所以,在形体和精神上都很和合协调;而当下的人常把酒当水喝,还贪恋情色而肆意放纵自己,两相比较,所以有现在这样的情况。上文不仅解释了这样一种生活中的现象,还对养生的根本、养生的一种大道作出了精辟的说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效法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懂得调养精气的方法。
  说阴阳是生命之本,那么,何为阴,何为阳,又到底什么是阴阳?从中国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和转注等,但要知道什么是阴阳,就得先知道“阴”和“阳”两个字的来头。从字源上看,“阴阳”都有一个左“阝”,即古文中的“阜”字。《说文解字》中“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即指一种没有石头的土山,也就是说,“阴”与“阳”都是对这个无石之山“阜”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创字之初,“阳”就是指的“阜”的日光可以照见的一面;“阴”则相反,指的是“阜”之未被日光照射到的一面。固然,这反映的还是阴与阳较为原始的一种本意,这样确定的阴阳,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渐而,阴阳有了一种升华和延展,《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阴阳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定”义。可见,阴阳最初含义是非常朴素的,表示的是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逐渐的认识过程中,阴阳进入了一个升华的阶段,延伸至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与静等。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着的、表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求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黄帝内经》以“黄帝的第一问”开篇,在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中,一种养生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渐至浮现出来。那么,今人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说法,我想大多数人不会在岐伯的回答中得到一种顿悟,找到一种释怀的感觉,更多地会从外部去找一些原因。比如,现在的人压力太大了,什么房子、车子、票子一个都不能少,在高压下,可谓是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果真如此吗?且不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详加比较那些各自所处社会的压力,让我们单刀直入,在慢慢剥离这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大道中探究人体健康的奥妙。
  放眼疾病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人生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表现为一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表里、寒热、虚实在疾病过程中的表现是如此,就是人在世界的来去也是如此。刚面世的孩子是哭着来的,但人走的时候往往带着一种安详;来到世界的时候,是手把拇指扣在里面握住拳头而来的,走的时候往往被称为是“撒手人寰”。试想,这一生一死、一哭一笑,这一握拳和撒手都是一种正反现象的表现。对此,就像电脑信息的编码一样,中医没有用“0”和“1”来表示,而是用了阴和阳来加以概括。作为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
事物都有两面,而且这两面都可以用阴和阳来进行概括和统一,但二者的划分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因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同时物质又是运动变化的;所以,阴阳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为了对阴阳的变化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整体的认识,现简略地作一个介绍以供参考:
  (1) 阴阳互根互源
  类似于鸡生蛋、蛋孵鸡一样,阴与阳互根互源。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阴阳相互依存,跟我们哲学中学习的一样,就是相斗争而发展,相对立而存在,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从黄帝的话中我们不难明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密切结合是生命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属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又需要机能活动来进行吸取。
  (2) 阴阳此消彼长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也就是说阴阳各有“俞会”,出极还入,入极反出;内外循环周而复始,生命不息而出入无已,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各自近乎钟摆一样此消彼长地运动变化着。尽管如此,这里仍然有一个阴阳平衡的问题,这就像钟的摆针一样,如果左右、上下的摆动在大致相当的幅度,则时钟就能正确地显示时间;否则,则会出现一种失常,于钟表就是不能正确地告诉人们时间,于人们就是“阴阳消长”超出了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健康出了问题,人们轻则不能正常地作息,重则卧床不起。
  从另一角度看,人们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理论对身体健康进行了一个表象的把握,临床上更是以阴阳的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属于阴盛则见寒证;而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则属阳盛则见热证。当然,并非不左即右地表现为阴阳的盛衰,有些时候是因为偏虚。虚为消,实为阳,这里的虚实是相对的。虚寒虚热都属于这种情况。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阴,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此为阴消,“阳”相对地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
  当然,在掌握了阴阳的消长盛衰规律的基础上,由阴阳推知身体的问题,也可以由出现的症状来反推阴阳消长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可以起到推证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一个由病证到根本层面的病理的相互印证的过程。具体说来,阴阳的盛衰和消长与身体病证之间有如下两大关系:一是阴证,主要表现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二是阳证,主要表现为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从阴阳消长关系中我们不难找到日常生活的一个答案,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出汗反而感觉到冷,为什么我们跑肚子刚两天就会瘦得跟变了个人似的。原因就在于阴在内,故而其运动方向都是一致对外的。而“阴胜则寒”,汗出多了就降温了,这就是吐泄足以致虚!所以,从养生上来讲,正常人行“阳道”,往往可以致“实”,会得病的;而虚弱人行“阳道”,则正好可以转壮,结果将是健康。所以说,“阳道实”只不过是一种“道”理:不知可致病;制而用之,足以却疾!那么,作为一种养生的大道,就是一种养生之术,是好是坏,在乎用者本人!
  (3) 阴阳的相对性
  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一会说“外为阳,内为阴”,一会又说阴阳是相对的。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阴与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在阐述代表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世间万物相互关系的一种概括。而且这里的“相对”,并非是针对同一个参照物而言,而是针对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换句话说,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事物而定。就人体而言我们知道,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但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而再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阴阳也是在一定的比较下而言的。
  阴阳的相对性,还在于阴阳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的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如果说“阴阳的相对性”还只是一个属性上的概括的话,那么,转化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到底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转化。这也就是人们经常发现有的人尤其是小孩在高烧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阴寒危象的征兆。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
  总之,遵循天道自然,力求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中国式养生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种养生的要略。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即在认定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养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天人相应
第三节  习《黄帝内经》,明养生“大道”
  大道,就是较为本质性的原则。道字,上面是个“首”,代表头,引申为思想,而一种意象就清晰地浮现出来了,即表示思想像是乘上了马车一样在疾驰。明道,就是抓住我们平常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即直指本质。
  日子越过越好了,寿命越来越长了,人们对于健康想得也越来越多了,怎么办?往前看,带着太多功利心为大众老百姓打造的产品,不是信息的大量重叠就是一种没有定性的探讨,近乎一种流行歌曲过眼云烟,甚至还不如流行歌曲,因为在一定层面上,在它们引导下,大众在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与其左顾右盼地徘徊,不如从《黄帝内经》这样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经典中学习养生之道。大浪淘沙,在研习《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的同时,其实就是在获知我们身体的奥秘和规律。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灵枢?邪客》
  从上面的相互对应关系看出,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几乎存在一种按比例缩小的相似关系,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天地是一种自然的幻化,而自然与人存在一种同构的血亲关系,在养生上理所当然就要有一种顺应自然之心。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对于自然,顺应,如何做呢?总起来说,就是人禀天地之气,首先就应该掌握天地的四时变化规律,从而调和自身的成长,期间,顺则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生命的泉源,逆则虚实不通,病情无察,自然就会体验病来如山倒之感觉,这也就是很多人经常都自我感觉良好,一些小病经常没有放在眼里,其结果是健康总在那些他们认为的“小病”里上演阴沟里翻船的闹剧。
  那么,顺应自然,怎么才能做到呢?这里,可以先就顺应自然的含义作一个了解。总体上我们已经知道,就是要依靠天地提供的物质条件来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天地踏着相同的节律,保持一种和谐,一种“天人合一”。往往大原则容易记住,但由于其抽象,很多时候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这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细分的角度对顺应自然作一个解剖。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阴阳消长、因时而宜和因地制宜。
  (1) 阴阳消长
  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相互通应,息息相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输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输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输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输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输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XC桥。tif;JZ〗,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即认为,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就会发生在肝经,而表现在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常发生在心经,而会在胸胁有所表现。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常会发生在肺经,而表现在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会发生在肾经,而表现在腰股。中央属于土,病变经常会出没于脾经,而表现在脊背。所以说,春气作病,病证往往会集中在头部;而夏气作病,则病多在心脏;秋气作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