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巫祠时代-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户”,在今天的越南,汉时,是汉的南界。

  “赤帝与祝融”:赤帝就是炎帝。注意,这里不说赤帝,也不说祝融,而是说“赤帝与祝融所司者”。这是因为作者不能确定这个炎人之国是赤帝的领地还是祝融的领地。

  (3)绎史:“炎黄各有天下之半。”

  这里说的两半已经不是南北两半,而是东西两半,从皇帝(颛顼),赤帝两半转成炎黄的东西两半。

  前面说到,黄淮氏族树起炎帝当作旗帜,组织起来东方的反商战线。这就是炎的天下之半。东方的天下之半是炎,西方的天下之半是黄。黄就是黄帝。周人反商树起黄帝相号召。但是,绎史的“天下之半”另有所指。绎史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形势:炎帝代表齐,鲁的商氏族后代,黄帝代表周,晋的姬性家族。说炎黄两半就是说齐鲁一半和周晋一半。(两半说的用意在于:炎黄两半联合起来对抗更西的秦1半)。为什么发生了历史的大周转呢?

  讨论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说齐鲁学者。下面是关于春秋时代“学者”的统计:

  淮南子  西汉  淮南

  列子   战国  郑(在洛阳东,非姬姓)

  老子   春秋  苦县(楚地,河南鹿邑)

  庄子   战国  宋国(河南,商丘)

  孔子   春秋  鲁,曲阜

  孟子   战国  山东,邹县(齐)

  墨子   春秋  鲁,一说宋。宋在鲁西。

  韩非   战国  韩国,河南中部,山西东南。

  荀子       赵人,曾游学齐,楚。

  上面的统计告诉我们,春秋时代的百家学者集中在商殷的旧地,古河道,黄淮地区。古汉语是商人使用的语言。商亡以后,政治中心转向伊洛,商文化却在古河道和黄淮地区继承下来。从这份统计我们不能不想到“商文化”创造过历史的辉煌,所谓春秋文化是对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对春秋学者来说,颛顼,炎帝两个巫祠系统已经是历史,炎黄联合反商也已经是历史。炎黄的东西二半反映了东方的齐鲁,伊洛的周和渭河的秦3者的关系。这个时候的炎黄已经是用“现代的”内容代替了原始的内容。

  战国时,对于炎,黄的讨论极其热烈。讨论的焦点便是黄帝与炎帝谁是天下的正宗起源。是黄帝呢?还是炎帝呢?在今天,炎黄并称,叫做炎黄子孙。在战国时不是这样。一派争黄帝是正宗,一派争炎帝是正宗。在史记中,司马迁用黄帝“三战而夺其志”做了定论。可知,在战国时,炎是被当作南方楚人的“帝”。读者知道,炎帝崇拜很古老,名气也很大,被太行人崇拜,被黄淮崇拜。但是,春秋学者排的“五帝”却没有炎帝。为什么?因为将炎帝当作蛮方楚人的祖先而排斥在五帝以外。

  史记以后,黄帝正宗的地位确定了下来,在战国时还没有定论。

  炎帝与祝融

  继续讨论炎帝:炎帝起源于漳河炎始族,辉煌于黄淮商方国,汇合于淮河楚祖先。黄淮崇拜先后有神农,炎帝,舜帝,祝融被尊为楚祖先,(细说起来,还有颛顼和喾,楚人广泛吸收古汉语文化)。在今天,神农炎帝不清楚,炎帝舜帝不清楚,炎帝祝融不清楚,原因就在这里。本文探索炎帝与祝融。

  (4)淮南子&;#8226;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

  这一段话是对炎帝的讨论,说南方的天象为“火”,炎帝是南方的一颗星。或者说代表了南方的一颗星。南方用火来代表,所以叫炎帝。“其佐朱明。”是说 炎帝手里拿了朱明。读者,这1条讨论已经偏离我们讨论的主题,将炎帝当作天象名称。但是,文字说到“朱明”,值得注意,包含了有意思的东西。

  朱明是什么?在这里,是将朱明当作了炎帝手持的工具。

  衡山,五岳中的南岳,在湖南省的东南部。衡山有七十二峰,主峰叫祝融峰。在今天,衡山是著名的的旅游胜地。问题就出在祝融峰上。早在颛顼时代就有了祝融的名字。如果没有看到朱明这一条,本文就没有想到朱明和祝融是同义词。

  朱,在长江语(祝融语,有人考证)意长,长官。朱明意光明神,太阳神。祝融的意思是火神,祝融和朱明是一支氏族的两个名字。这是一段极其古远的历史。

  再进一步考察:朱明就是炎帝,祝融也是炎帝。反过来,炎帝就是朱明,炎帝就是祝融。

  祝融的名字流传到今天,华山的名字流传到今天,泰山的名字流传到今天,昆仑的名字流传到今天。可知,远古的时代距今天并不遥远。崇拜祝融的氏族人来到黄河边,祝融这个名字写进了山海经,祝融的后代(楚人)没有忘记自己的祖源。

  海水回落以后,被黄河,淮河,海河三条水冲积加高的土地大片地显露出来,形成了华北平原。同样的地貌变化也发生在长江水域。在秦岭以南是长江水系。长江水冲出巫山,一路上填平了沿途的几个海,这被填平的几个海便是今天的平川沃土。汉水与长江的汇合处是著名的江汉平原。在长江的南岸,一块更大的低地,留下了今天的洞庭湖。这块地方直到今天还不过海拔几十米,可知,长江曾经是崇山峻岭环绕的海,渊。

  以洞庭湖为中心,向南,衡山七十二峰有一个祝融峰,从衡山再向南,湖南的南部,有一个宁远县,宁远县南就是九疑山,那里有葬舜的苍悟山。

  祝融氏族这样描绘洞庭湖:

  “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沣,沅,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九江,九条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戴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这是起源于洞庭湖地区的史诗。史诗歌颂了一位始族时代的崇拜,这位崇拜叫做祝融。祝融的后代带了他们的崇拜,集团式地迁徙,从洞庭湖不远万里,顺汉水而上,停留在秦岭南坡。这整个的过程不少于千年的时间。从时间上算,早到公元前四千年祝融史诗已经产生出来。祝融氏族是“楚人”的祖先,来自长江边的洞庭湖。祝融人不远万里,向北迁徙,融合进了古汉语氏族。在春秋时期,楚人分布在黄淮平原的南部和丹江山地。

  当着祝融人来到黄河以后,在几百年的时间里 祝融这个名字分别的被配上朱明和炎帝二个词语,这里的炎帝被当作了祝融的翻译词。古汉语人,也许就是祝融人的后代,楚人的祖先,懂得祝融的词意,只有懂得祝融语的人才能翻译出朱明和炎帝。朱明,意伟大的官长。炎帝,意崇高的首领。后代的人,或者古汉语人只知道炎帝与朱明之间有关系,却不懂得是什么关系。只知道炎帝与祝融之间有关系,同样不知道是什么关系。

  历史真会开玩笑,在长时间的演化中,黄淮崇拜的炎帝再度辉煌。3个名字发生戏剧性变化:朱明被认为是炎帝的工具,祝融成了炎帝的后代。同一件事,古汉语说炎帝,楚人说祝融。当着炎帝和神农“串”在一起的时候,更加不清楚这二者的关系。崇拜炎帝的人将神农当作一个时代,将炎帝排在神农的第一代,炎帝的位置越抬越高。到了西汉时,在史记中将炎帝和神农分做不同的首领,恢复了历史的真实。神农,祝融,颛顼,炎帝,都是氏族早期的巫祠和崇拜,代表了各据一方的巫祠氏族,这些个名字名气大是后人讨论起来的。

  炎起源于太行山崇拜,炎始族是太行山土著。可是,炎帝却成了南方崇拜。在氏族融合的大潮中,南方始族汇合进了古汉语氏族,炎帝崇拜终于被古汉语尊为中华人祖先。

  怎么知道楚人是祝融的后代呢?楚的成分很复杂,祝融人是楚的起源之一,(楚祖先的重要成分还有伏羲人后代即太昊)。

  楚人自称是祝融的后代,楚人有宗谱(见史记),宗谱记载,楚人的远祖是祝融。

  从长江到黄河越过千山万水,祝融史诗在古汉语地区流传下来。

  女娲表达了生育崇拜,禹表达了治理家园的要求,成为了永久的主题。因为语言的原因,无法知道祝融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与其它的记载联系起来看,这祝融是太阳,火,光明等意思,猜想便是祝融史诗的主题。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丢失的史诗  木兰辞  匈奴史诗
古汉语 

  中华史诗由古汉语流传下来,这样就产生了误解,以为古汉语讲述的历史就是古中华史。其实,古中华社会经过了多种语言的记录。古汉语只是多种语言中的一支语言。古汉语的地区只是古中华的一小块地区。万年以来,中华人遍及中华土地,产生和使用多种语言。多种的非汉语或者成为“方言”,随着氏族的融合而汇合进汉语,或者不再使用,消失。很多非汉语的记录就这样的丢失了。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广大的长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更西,更北的古汉语没有达到的地区,程度不等的丢失了古社会的记录。唯有古汉语源远流长,语言的记录与中华社会一样长。

  在今天,能够知道社会从距今万年开始,是因为考古的证实。在考古学以前,我们没有办法认识史诗,无法认识史诗的历史背景,无法证实史诗是古社会的原始记录,中华史诗被称作神话传说。考古学为认识古中华提供了可靠的证实,因为考古的帮助, 中华史诗揭开了历史之谜。

  就古汉语的历史讲,可以分作以下几个阶段:口语时期,绘画时期,文字时期,商周语时期。甲骨文以后,古汉语成熟起来,春秋以后进入汉语时期。著名的春秋(战国)古书就是使用汉语讲述和书写。春秋古书是在汉语的早期,书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语和方言词语。这是今天认识古中华的又一方面的重要资料。

  就汉语的形式讲,分作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是对声音的记录。今天的汉语以表义为主,古汉语以表声为主。古汉语实际上是声音语言,这是古汉语不同于汉语的又一个特点。古中华人说的话今天听不懂,古声音语言配成的文字语言今天同样难懂。这是辨识古汉语的重要依据。流传到今天的古汉语(文字)是认识古中华的与考古遗址同样可靠的资料。细心寻找古中华人的“声音”意义特别重大。

  木兰辞             

  写到这里,作者想到了一篇诗,诗的题目叫做木兰辞。木兰辞出自“汉乐府”,这篇诗流传到汉代收集和整理。相信读者读过这篇诗。木兰辞讲了一位“可汗氏族”的英雄,可知是从氏族方言翻译进汉语。这辞有史又有诗,可不就是史诗吗?

  (巫祠整理的)史诗一定不是真人真事,也许表现某个“群体”,用艺术手法制作的故事。它是一种创造,表达了一定的理想,是心中的歌。如果有读者去寻找木兰的真迹,那一定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也许在祭庙中能够找到木兰的神象。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探索):

  历来从文学的角度读木兰辞,欣赏这篇诗。这篇诗文学性强,艺术性高,不失为里程碑式的文学珍品。本书从史诗的角度探索。说的是:

  在可汗氏族间发生了一次战争。“燕山胡骑鸣啾啾”,战争的地点在渤海岸,西辽河。“胡骑”,可知可汗氏族已经与古汉语氏族融合。军队的组织是“可汗大点兵”的战时总动员而不是常备军作战。战争的结果是“赏赐百千强”,分战利品。可知,这一篇诗写了部落(氏族)时代。从语言看,称爹为爷,称姐为阿姊。留下了古汉语痕迹。这一篇诗将我们带向氏族时代的渤海岸。渤海岸的始族人是红山文化人。这一支人口使用自己的方言创造了辉煌的红山文化。渤海岸人直到东汉三国以后南北朝方才接受汉语。因此,渤海岸人的史诗没有被古汉语流传下来。这一篇是唯一的一篇。

  (历史传记还是史诗):

  对木兰辞探索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说,说什么史诗,说什么始族起源,说什么祖先歌,木兰辞分明是一篇历史传记,歌颂一位历史英雄。

  是传记呢?还是史诗呢?

  “史诗经过了演变,在内容上增添了,丰富了,故事完整了。在地区上,流传的范围扩大了,转移了。在语言上,可能从一种方言传播到另一种方言,甚至史诗的母语方言消失了,不能为今天知道”。 我们将木兰辞放回它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来看木兰这个名字。木兰的原义既不是木也不是兰,这个汉语化的词语只是对外来语的翻译词。回到木兰辞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只有神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没有人的崇拜,当然也没有什么历史英雄。如果这篇辞从母始族,母氏族,母民族的语言流传下来一定不是今天这样的情节。

  匈奴史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上面是1篇优美史诗,从中学课本能够看到。风吹吹低见牛羊,可是今天的北方草原,连小腿也难遮盖。读这1篇史诗就自然想到1支伟大的北方氏族。这支氏族叫作匈奴。匈奴是秦汉时名字。匈奴祖先在商时的名字是荤粥hunyu。荤粥的祖先来自六盘山洮河。那里出土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的远祖来自山西芮城人后代。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禹治水  禹氏族
禹治水

  我们民族唯一一部情节完整,延续到今天的史诗是禹治水的故事。禹治水的故事跨越了长时间,跨越了大地区,因此,寻找禹治水的起源地区,起源始族以及探索故事情节的时代背景就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禹治水的故事中有一个情节说,龟负泥,龙曳尾。这是动物崇拜时代的情节,可知治水史诗之早。龙就是蛇。对这种动物,渭河方言翻译成古汉语叫作腹虫,汉语叫作蛇。龙呢?是黄淮地区的方言。在古书墨子中明白说到龙就是蛇。墨子在春秋时的宋,宋在今天的黄淮平原。

  神农祠讲述禹治水的故事,在巫宣讲的流传中增加了禹的情节:在禹的时代,没有工具,禹就发动龙和龟来挖泥,开沟,龟将泥负在背上,龙就用尾巴拖了龟爬行,终于开出了沟渠,排除了积水,从大水滔天到干爽的土地,是龟神和蛇神治理出来的。显然,禹就是蛇神和龟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