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巫祠时代-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面说到,在巫祠时代,存在4种类型。契氏族是生产氏族类型。契氏族起源于太行山,是漳河人的后代。关于契氏族,见远古中华第4集大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华夏  尧舜禹  夏墟
华夏

  古汉语不晚于公元前3千年传播到伊洛地区。但是在伊洛地区古汉语是巫祠用来传播古河道文化,至于用古汉语收集和整理伊洛的方言史诗那是公元前2000年以后的事情。在巫祠时代,一方面古河道的古汉语向西方传播,一方面伊洛地区的伏羲方言向河南东部和黄淮平原迁徙,与黄淮地区的方言汇合。随着伊洛地区对古汉语的普及,大量的方言史诗丢失了。伊洛的土著叫作伏羲人。伏羲人经历丰富:从山西到河南,从河南到黄淮。伏羲人从使用伏羲方言到使用炎帝方言,从炎帝方言到黄淮方言,架起了古汉语通向黄淮方言的桥梁。伏羲人为建树古汉语氏族功不可没。但是,伏羲人自己的史诗却丢失了。伏羲,这位远古的祖先不但今天人知之甚少,而且,春秋人也很模糊。古人说,伏羲距今30万年。在今天,知道了,伏羲人土著山西,说30万年也不过份。伏羲人的方言自称叫作萯。古汉语翻译伏羲,这个字显然是一种植物(渭河的娲是脐带,古河道的农,禹,是动物龙,蛇,炎是鸟,祝融是太阳)。在今天,对伏羲的考据认识就是这样。

  八千年前的伏羲人生存的能力还是很低的,不但以采集的方式生存,而且只能在水边的平地上。读者可能想到,天然的食物是有限的。芮城人受到食物的限制,维持在一个有限的数量,人口不是很多。到了伏羲人时期,走上了广阔的土地,得到了大发展的机会。经过了几千年的繁殖,增长,人口数增长了十几倍,以至几十倍。二千年的时间里,伏羲人从单纯的采集,进入到渔猎时代。在渔猎时代,虽然还没有人工生产,只是采集的范围扩大了。从出土的遗物看,有了渔猎的工具,能够网鱼,钓鱼,能够扑捉小动物,相当于神农人食五谷以前的生活。公元前四千年,河南平原的食物开始枯竭。伏羲人面临着饥饿的考验。因为食物不足,向东方迁徙,许多村落的始族离散,消失,人口减少。伏羲时代结束。伏羲以后的时代叫作华夏时代。华夏主要由华和夏两部分人口组成。

  从公元前四千年到公元前二千五百年是从采集向人工生产的转变时期,可以想像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也极其缓慢。一定不是“将种子撒到地里就有收获,将牛羊赶到山坡就有肉吃”那么简单。关于人工生产在文字记载中见不到,可是,这见不到的人工生产却决定着一个历史时期。人工生产养育了史诗的生产,创造了中华史诗。

  读者可能记得,在仰韶时代有走巫。走巫,那是原始的文化人。走巫从一个始族到别一个始族,传播着历史文化,讲述着始族的起源故事。在始族时代走巫还没有自己的“领地”。走巫从一个村落走到另一个村落。到了巫祠时代就不同了,巫有了自己的领地,开始从始族和村落里独立出来。在早期阶段,巫的宣讲主要的还是始族的起源故事。这是采集时代的始族人最感兴趣的内容。巫祠时代的巫讲述了动物崇拜,人渴望得到的强力从动物那里表现出来。这样就产生了动物崇拜。巫的宣讲从始族的起源转向了对动物的崇拜。到了晚期,关于帝崇拜的巫祠故事产生出来。这便是巫祠时代的特征。巫祠时代是古中华各地区都走过的历程,伊洛也走过。

  说到夏,读者一定想到,历史上有个夏。夏,商,周,秦,汉,夏是第一个政权。本书的华夏时代是指公元前四千年到公元前二千五百年这一段1千多年的历史时间。华夏时代与春秋人制作的历史夏朝是不是一回事?两个夏是怎样的关系?本书将讨论到。

  夏这个名字由周流传下来,对于夏的认识却需要从对历史的考察得到。不错,商人和周人都说夏,可知夏是确实的,只是对夏的认识不清楚。

  第一,夏的时间,

  周在公元前1千年灭商,这是古书记载的时间。既然这样,周一定有一个不少于千年的兴起时间,就是公元前2千年(周人将领地扩大到伊洛不晚于公元前1500年)。这样推算,商的兴起时间应当在公元前3千年。实际上,在探索古河道的史诗时,商的兴起时间不晚于公元前2500年。这样推算,夏朝的时间确实在华夏时代。华夏时代和夏朝其实是一回事,不过是名字不同。本书称作华夏时代而不叫夏朝。

  第二,夏的地点,古书有记载。

  因为先有禹,后有夏,古人从禹找起。在伊洛平原有一个渊,传说是禹的遗址。在黄河北岸山西境有一个夏墟。夏墟自然是夏的遗址。在山西南部,芮城人的故乡,不但有名字,而且出土了规模可观的遗址,但是遗址的社会进程不比商早,可知夏墟在华夏时代的晚期。周春秋时代指夏墟为夏,今天还有地名夏县。据史记,商汤灭夏时,夏桀逃向有娀墟。有娀墟在漳河(也许在沁河)。传说商的纣王在朝歌。朝歌曾经是夏的领地。朝歌在洛阳西,在豫西山地和伊洛平原交界的地方。这么多的资料提供了夏的地点: 夏大致上在伊洛平原和山西南部的黄河两岸。

  夏的时间和地点确定了。将它放到远古中华的大范围里,就发现:在公元前4千年到公元前2500年的巫祠时代,形成了几个社会中心。这几个社会中心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标志古中华进入新的时代。在古河道是神农以后的高阳,高辛,炎帝,蚩尤,禹氏族。在渭河平原是华人,女娲,昆仑,轩辕,黄帝,后稷。在伊洛平原本书称作华夏时代。对于古河道史诗和渭河史诗已经讨论过。可是伊洛呢,为什么伊洛中心没有史诗?原来,伊洛的史诗编进了夏史中。从尧舜禹到夏,这就是伊洛史诗。

  尧舜禹

  夏起源于“尧舜禹”,因为史记的记载当作了历史。

  尧是伊洛地区的巫祠,禹神话在这里最后完成。舜是黄淮巫祠的名字,与炎帝在同一个地区。禹像女娲一样,是个神话,并不是社会的实在,到了华夏时代,禹氏族在伊洛形成起来。当我们确定了这些关系,就能够描绘出来尧舜禹的轮廓。

  起源时期的禹神话是龙曳尾,龟负泥。这是动物崇拜时期。起源的地区在古河道。这是因为古河道这片平地最先生成。随着黄淮平原的生成,禹神话向黄淮平原传播。禹的情节是在黄淮时期增加出来。怎么判断?从语言判断。龙和禹都是方言的蛇。这是因为禹神话在流传中,被不同的方言始族接受,被不同的方言巫祠宣讲。龙和禹都不是古汉语。这是确定禹神话起源和流传地区的依据。

  禹神话在黄淮的流传与舜巫祠的宣讲有关。凡是史诗一定被巫祠宣讲才能流传。这其中,舜巫祠的宣讲最为有力。舜巫祠在黄淮的名声就象渭河的轩辕和古河道的高阳,高辛那么著名。禹神话经由舜的宣讲而制作出来。

  伊洛的著名巫祠是尧,禹神话向西传播被尧接受被尧宣讲。尧巫祠将渭河的治水神话汇合进了禹神话,这样就有了鲧治水的情节。禹治水的史诗在伊洛平原最后完成。

  在今天,社会的结构划分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个部分。这样划分的话,巫祠,崇拜相当于史诗时代的上层建筑,生产氏族则是经济基础。巫祠在后代也被当作远古时代的崇拜。尧巫祠和舜巫祠被古人当作帝崇拜。尧舜禹就这样制作成为远古的历史。在伊洛,尧巫祠受到生产氏族的维护,因而组成华夏时代的社会中心。华夏时代的人口主体叫作禹氏族。关于禹氏族,已经讨论过。

  在华夏时代的晚期,生产氏族成长起来,建立起来独立的组织。生产氏族走上上层建筑,代替了巫祠和崇拜,成为了维系社会的纽带。禹氏族以崇拜为纽带,不同于生产氏族。随着生产氏族的兴起,伊洛的禹氏族退出了伊洛平原。这个时候,华夏时代就结束了。

  夏墟

  不晚于公元前三千年,古汉语的巫祠包括喾崇拜向依洛传播。在以后的千年里,古汉语替代了伏羲语,伊洛古汉语化。公元前2500年生产氏族的唐进入了依洛。依洛地区是禹氏族的领地,氏族间的斗争自然难免。这个时期的禹氏族被周人称作夏,被商人称作羌。禹氏族与汤氏族的斗争古书描绘为汤灭夏桀。

  禹氏族退出伊洛,向北到了黄河北岸。在黄河北岸留下了夏墟遗址,这个时候有了夏的名字。夏人在夏墟定居下来。

  汤来自古河道的商。商的中心在安阳。安阳出土了商的文字。商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中没有夏字,夏的地区在甲骨文中叫作羌。商(汤)对羌进行过激烈的征伐。本书想像,周人的夏和商人的羌都是指夏墟。汤兴起了,夏衰落了。夏是崇拜禹的氏族。寻找夏的事实,寻找了几百年,从春秋到战国,以夏朝定论。

  古书记载,实际上是“尚书”的记载,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

  传说启的母亲“裂开”,启生出来,所以叫启(禹的父亲裂开,生了禹)。山海经记载,在“巴”的地方有一个巫祠崇拜叫作夏后启。夏后启“乘两龙,云盖三层。”显然是个巫祠。

  汤灭夏桀是个故事,将故事当作了历史,走进了误区。历史是一条长河,而历史故事是“河水”,将复杂的历史演变简单化。从夏到商是一段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而不是一次战争的事情。

  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周人兴起。从商到周的转变历史记载为公元前1066年。周人作出了夏,商,周历史大约是将禹氏族当作远祖。。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人工生产  社会关系
人工生产

  巫祠时代即是人工生产的开始时期。人工生产是社会的重要转变时期。人工生产是人类脱离动物群的最后一个界限。从这个意义讲,将人工生产称作文明,将人工生产的开始称作文明的曙光。本文以华夏时代为例探索人工生产。

  从神农的讨论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因为发现了五谷(粮食)而实现了定居,开始有了村落生活。这是公元前6千年的事情。又是2千年的时间过去了,野生的谷也近于枯竭。食物的减少加速了氏族人的流动,饥饿促成了始族的失散,食物质量的下降加大了人口的死亡率,公元前4千年,可供人口流动的大空间已经不多了,始族人开始了争生存,争土地的斗争。

  在古文中,有田字。田字与土地生产,人工生产有关。田字能够启发我们去推测初始的人工生产。

  到了华夏时代,开始出现一方一方的田。田的四面是无法跨越的壕沟。田里长满了荒草。这样的田原来是吸引野兽的,将野生的动物关进田里,这可能是原始的人工生产。因为田联成了片,已经没有野兽可以吸引,只有羊,兔,猪一类的动物任其自然的繁殖。兔,羊吃荒草,猪则拱食地下的根茎。在夏时代,河洛地区不大吃草种子,草种子就不像豆菽那么有饱满的籽粒,也不像瓜果那么多汁,也不像臻栗那么香甜,也不象老鼠那样肉质。这些食物在方田的范围内也难见到。全氏族的人几乎都奔向很远的地方去采集。这时候的方田已经没有动物,唯一的是铺天盖地的鸟雀在啄食草种子。于是 在鸟盛的季节里,人们便张网捕鸟。

  在华夏时代,洪旱雨涝的灾害时时的威胁着生存,食物极紧张,略微地减产也被感觉到。夏人对天的依赖比对祖先(崇拜)的依赖大多了。生育神的女娲不再有凝聚力,相对来说,治水的禹更受崇拜。

  一支始族在伊洛住下来。这住下来的始族人以草种子为食。这支始族人就这样的解决了食物的来源。人少地荒,到处是废弃的田,这支人定居下来,不再去采集。春天到了,将地里的荒草烧掉,重新撒上采集回来的草种子(黍,粟),种子成熟了,将别块田的猪,羊赶进田里。这田里的出产便是人,猪,羊的食物。

  这一支始族人建设了自己的巫祠,巫祠的崇拜叫做禹。在夏时代没有人的名字,也没有“族”的名字。只有一个崇拜的名字,叫做禹。

  象夏人这样的方式叫做田牧。田牧跟种植不一样,跟畜牧也不一样。请读者想像一下,这样的生产收成极低极低。从采集到田牧一定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过渡过程。如果说从田牧以后的生产叫做土地生产,那么,田牧以前,也包括田牧在内,只能叫做人工生产。从采集到田牧,人工生产的比重逐渐的增加,从副业转变到主业。夏人排除积水,划分领地,扑杀田里的鸟兽,补种种子,挖沟扩田,恢复瓜果的种植,等等。

  夏人的种植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就象南庄头人烧制出来的第一片陶片。夏人走上了种植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河洛生存了下来。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河洛也象渭河那样的“墟”下来,象“太昊”那样墟下来,那么仰韶文化就失去了最后一块土地,华夏史也就象世界的古文明一样发生断代。如果是这样,源自伏羲人的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将消失于墟,历史将是别一种记载。人工的生产大约从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已经开始,不同的地区有先后,这由食物的来源决定。食物来源较充分的地区(氏族),人工的生产要晚,人口稠密的地区要早。氏族人不懂得生产致富的道理,只有饥饿的逼迫才是生产的开始。这个时期的生产组织者或者叫做生产氏族的首领自然谈不上政权。说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大约指的是这个时期。这是个极其艰苦的时期,一定不是如今天这样的农业技术,如今天这样的生猪饲养场。在初期的千年的时间里,在对人工生产的摸索中,又不知有多少人饿死才换来了生产的能力。

  夏人的种植生产叫做田牧。这是一种极其原始的生产方式,象半坡人那样的壕沟围起来的村落叫做田。田里生长着禾草,畜养了动物,始族人的居住都在田里。如果说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用在夏人的社会形态却很合适。这样的生产方式也只能是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在以后的几百年的时间里,夏人开始有了中心氏族。一个中心氏族有若干的依附人口。这依附的人口不一定住在壕沟里面。依附人口的出现,是因为采集的生存越来越困难,那些离散的人口就不能不以依附劳动的方式。在今天,有工厂主和工人。在皇帝时代,有地主和农民。在夏时代,就是依附劳动。

  依附劳动的开始也就是分工的开始,社会的人口开始分做生产者,生产的管理者和积累的消耗者3个部分。田牧生产一旦出现,现代意义的社会结构也将出现。田牧生产的出现立刻就出现了“族”的划分,叫做氏族。氏族是具有生产关系的社会群体。从社会形态上讲,仍然是始族,始族的联合。就生产的关系讲,中心氏族,或者叫首领氏族实现了对积累的占有,而依附的劳动,以及后来的依附氏族则没有占有。

  依附劳动显示了一种新的生产力,这种新的生产力能够产生积累,能够将一点点的生产剩余积累起来。这样的积累在始族的关系中较难实现。

  壕沟围起来的一块块的土地,人畜杂居在里面,这就叫田。一个氏族都有几块这样的田。田里长着粟类,秋天的时候,粟成熟了,却并不收割,任凭在地里自然的风干。夏人没有粮食仓库,没有堆积粮食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