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卫纪事-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总,本来是很压抑很郁闷的伦理正剧,现在弄成轻松搞笑剧了。

  

  第79章 高老三相亲

  春节前济兰收到瓜尔佳氏送过来的信,说乌尔登随大军剿匪去了,国尔敏多尼在家里都好,有左邻右舍照顾,不用担心,暂不考虑回京城,如果有合适的便宜的地与铺子,同丽敏协商买下,请济兰帮忙。

  济兰寄信给江容说春节时济兰与江氏接丽敏一起过,并未回舒穆鲁家。仁义家接江氏祖孙几人过去聚了几天,见着了仁义家的子辈孙辈们。济兰感叹自己叔叔家确实比自己家有礼得多,自己家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济兰与丽敏看了一块正蓝旗旗人的一块地,买下来落在多尼名下,足有一顷十亩,地是好田,花了七百两银子,一般租金是三钱到四钱一亩,济兰觉得自己闲着也是闲着,自己租下来种,给了五钱一亩的租金共计五十五两,火速的种上了小麦,红薯,土豆,油菜。

  济兰没提江氏的抱怨,江氏很担心种这些地收不回来租金,济兰是坚持自己种着试试,不种心里总以为能赚钱,种了才知道赚还是不赚。

  明拙陆续送货出来,把三只狗给江容捎过来了。江容很开心。

  生活总是在种种无奈与希望的调剂之下,缓缓进行。

  高老头这边的春节是在劳动中热火的过完了,高老头后来在与老头们闲聊时很感慨的说是有生以来最开怀的一个春节。

  二月时明心的庙盖好了,河滩边上种的树在大家念佛声中也七七八八的都长绿芽了。周围路过的农人看见绿芽都会念一声佛,树活了娃娃们就有地方上学了。

  江容猜测那些种树的人没少过去浇水浇肥。基本上活得差不多。几根没活的,为了避免种树人的愧疚,江容又买树苗让他们补上。

  既然树都已经活过来,江容履约让江二请了周围的一个颇有名气的老夫子过来教学,束修是一年六十两银子,当然没有在荆州那里那么高,毕竟这里比较贫瘠,物质水平低些。中午孩子们温课,有两个馍馍吃,菜就比较随意,有时有点咸菜,有时炒菜,有时没有。下午明心教孩子们算账记账,这个算账更受大家的欢迎一些,很多家的女孩子都过来学,高家的孩子们全去上学了。江容没有去听课,只是看农书之类的不明白了就去与明心讨论。

  至于对岸的孩子们在滦河的冰不能行走后,只能等冬天水结冰时再过来听课了。

  明心说等江容的竹子长出来了,就可以搭浮桥了。

  可那差不多最早是次年了。

  如果搭了桥的话,两岸的集都可以赶了,当地人的生活方便许多,也能把地里的更多东西拿去卖,当然,大家又一齐盼着江容的竹子全部能够活下来。

  江容也盼着竹子全能活下来,活下来的话,可比种小麦什么的简单划算多了。江容让高老头喊人每天早晨晚上各浇一次水,要浇透,其他时间不准浇。

  江容很喜欢这种有规划的感觉。

  慢慢的江容的地也全种满了,基本上是种的各种耐寒耐旱的树,象石榴,八角,枣树,杏树,桧树,杨树,甚至桂花树都有试种,花椒也育苗了。因为现在全是初种,树苗间还可以再种其他作物,于是套种了油菜,牧草,紫云英,萝卜等,还根据肥力薄弱种了大家喜欢种的红薯,土豆。其中那些套种的全是根据当地的老农经验套的。反正江容的要求是种能喂猪喂鸡喂鸭的高产的,到了种花生的时候就再全种花生。

  鸡鸭猪也入了圈。还养了些马和牛,驴骡子之类的。高老头时时喊些年纪大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专门割草扔在猪场里让这种牲畜吃和踩,以便蓄肥。

  江容有时在想要不要填鸭。后来想想不要了,那是费时间需要技术的活,等万事皆顺后再慢慢来吧。

  高老头与黄志礼做这些事做得极开心。

  高老头热爱喊年纪大些的人过来干活,在这物质贫苦的华北山区,农人家中平时都是省吃俭用的,有吃食都是紧着小孩子们的,壮劳力要赚钱也要紧着,生活水平最低的就是上了年纪的人了。高老头自己也穷过,于是固定的喊些老头老太干活,实在事多才喊年轻的人,反正年轻人比较容易找活做。

  江容觉得高老头同江氏一样有一种天生的善良,自己很弱小很贫苦,但是同情一样贫苦可怜的人,不过这没啥,只要在误差接受范围内,就算有人偷奸耍滑,江容都懒得出声,他高兴喊哪个做事就喊那个好了。黄志礼在荆州时还做过苦力活,是他大哥二哥都做管事后分家出去,才轮到他跟着江容出来。过来这里,他只用袖着手喊别人做,个个都尊重他得不得了,喊他三爷。他在当地进了不少农具日杂类的货到江二的铺子里,不赚钱的在卖。

  江工的杂货铺卖的东西很多,赚钱的货不多,赚钱主要是布(净色布摆了一些在这铺子里卖),腊肉腊肠类的。许多货不赚钱的乡下小铺子,居然每个月也能赚个十几两银子,令江二目瞪口呆。江容得意的说,只要是做买卖的,基本上没有不赚钱的,只是赚多与赚少的事。张氏看着铺子带着孩子,日子过得滋润无比,她又聪明能干,每天同江二一起对着三字经学上几个字,居然也能自己记账了。

  这个杂货铺江容有一半的股份,因知道赚钱不多,于是江容说暂时不用算账了,江二家负担重,等赚钱时比如说每个月赚一百两以上时再分钱吧。

  日子刚刚好过一点,张氏开始为高老三说亲,说了十几门亲都不成,张氏急得嘴角起泡,过来串门时,时时与黄志礼的老婆发牢骚。

  江容劝张氏不要急。

  张氏私下同江容牢骚说,现在还可以说老三没懂事,小孩子气,成熟得晚,过几年,大家都知道他是个笨的了。那样更没有哪家肯许闺女给高老三了。

  江容对此颇不以为然,高老三娶老婆应该是他高兴娶就娶,如果娶个老婆过的日子还不如不娶的话,那不是请个祖宗过来了。其实张氏不应该这样着急,应该高老三盖好屋,有地,有产业了,再去求亲,估计只要去提,没有不肯的,他本人长得又英俊,不说话没人挑理的,有钱人笨点那叫忠厚。

  高老三长得高且英俊,就是真的有点笨。江容觉得江二兄弟三个,唯有江二聪明灵活,按普通人的智商是一百来讲,高老大有八十分,江二有一百二十分,高老三勉强在六十分上下浮动。

  但是现在是个结亲极讲究钱财的年代,只要有钱有产业有势力,高老三一定娶得到老婆。估计大把人抢着把女儿送上来给高老三选。

  江容去找江二,说,“二叔,我们开个榨油坊吧,收了油菜籽就可以开工了。榨油坊让三叔管着人榨油,二叔你就去收豆子花生油菜之类的,给你分三成利。”

  江二问,“开榨油坊成不成,这么多家开,我们再开会不会不赚钱?”

  江容说,“开榨油坊只要有本钱,豆饼和豆油能卖出去,肯定是赚钱的。豆渣还可以再做豆腐卖。”

  豆饼比大米与大豆都贵。豆渣还可以做豆腐,还可以做豆渣饼吃,有人还用它做酱油。豆饼当饲料也好,当肥料也好。一寻思到这些,江二恨不得立刻再去买地种大豆。

  江容劝阻了江二,“买现成的豆子榨油多好,卖成品更赚钱。再说了,我们有那么多事做,哪有那么多功夫去种地。”

  江二说,“老三是笨点,让他看着工人做事应该没问题。说出去也好听,油坊的老板,他娶老婆也好娶些。”

  江二同张氏商量,张氏立刻停止了安排高老三的相亲活动。

  江容偶尔听到张氏同黄志礼的老婆讲,榨油坊估计是收了豆子八九月就开了,先给老三盖了房子,到时看中哪家的姑娘就直接去提亲,不用相了。高老三要是没看中呢,就随他。这种决定倒是同江容的想法不约而同。同聪明人讲话就是好,点一下,就明白了,不用解释太多。

  江容回去后又去巡查自己的地,那些树苗慢慢的长大,有些活了,有些死了,有树苗补的就补上,没有树苗补的江容一一记下,准备来年再补上。

  套种的庄稼长得极好,因为底肥施得肥,看上去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大地。

  竹子活了一大半,不象大家所悲观的想象的那样,是一垅一垅的有沟的,方便引水排水,江容归功于底肥施得足,加大家勤劳的浇水,浇水浇得实在。高老头虽然不聪明,但是做事老实,喊的人也做事老实,没有偷懒一说。再就是竹子选的是买的地中阳光算最好的一块地。不过,这些,江容不打算告诉别人。只让大家以为自己是运气好就可以了。

  江容在竹子旁边选了块地,准备按自己的想法盖房子,要舒服,要美观,要符合自己所有的想象,可不能马虎了,这里是要生活许多年的地方,是四处游历后回来歇脚的地方。

  

  第80章 开米铺

  江容又收到济兰的长信,大意说,仁诚种地,是比其他旗人种地略强,所以日子过得略好些。现在济兰种着多尼的地,种了些杂粮就等着收了,但心中非常的没底,怕天旱了收成不好,又怕收时下雨粮食坏在地里。济兰决定开铺子,开铺子怎么样赚钱也多过种地,并且安心,不用担心天灾人祸,随便天怎么旱都不怕,大家都要吃米穿衣服,卖布利润大,没有后台,不敢卖布,只能卖米,赚得少些,但是安稳,计划在宣武门外大街南开个米铺,济兰有过一家一家去收肥的经验,觉得一家一家的去卖米也是很可以的,到新谷麦出来时,他再一家一家的去收米去,他的狐朋狗友们家里都会把米卖给他的,但是他本钱不够,手上的银子不多,都没舍得盖房子,目前先住着江容的房子,希望能与江容合伙卖米。

  江容对济兰的工作能力是有信心的,济兰收肥,成果都令江容较满意,在京城收集树苗种子,赊欠的事济兰也做出来了,脸皮够厚,吵架打架又有经验不肯吃亏,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笑脸以对。估计就算有人闹事,济兰也能搞得定。

  江容想起自己要开油坊的,榨的油也得有人卖,地里种出来的杂粮也是要卖的,正好济兰卖米了,卖米同卖油的顾客群体都差不多,推销一样同推销几样相比,多种品种更好推销,因为有更多选择。

  以后还要卖酒,于是江容立刻就决定合伙开米铺子。

  江容去找江二说济兰要开米铺喊自己合伙,要去京城看下。

  张氏急急忙忙在旁边说,“正好让高老头高氏带孩子们去看看姑妈,去京城见过世面。”

  江容说,“很好啊,济兰说买了房子了,正好老太太一个人呆在家里闷得慌。难得可以显摆一下,没得亲戚去看她就太没意思啦。”

  江二摸摸江容的头,“小孩子说话没大没小。”

  张氏说,“我说妞妞说得太对了,姑妈一直过着苦日子,现在日子好过了,显摆下才好。我们现在日子也好过了一点了,让爹娘带孩子们见下世面才好。不要象我一样,连京城都没去过。”

  江容拉着张氏的手说,“婶婶,等你生完小弟弟了就去京城去陪我玛麼说话吧。我玛麼最喜欢你了。”

  江二皱眉说担心地里,怕爹娘走不开。

  张氏说,“爹娘哪里就那么能干啊,老人家们再能干,也得歇会吧。现在地都种下去了,大多是树,让老三帮忙看着,常喊来做事的那几个伙计全都信得过的,你再多去看着就行了。”

  张氏带着江容去通知高老头两口子,又去通知刘氏准备孩子们上京城的衣服和在路上的吃食。至于高老头两口子与江二的两个娃娃还有江容的衣服和吃食,张氏会准备。

  高老头两口子高兴的准备上京事宜,他们都是老实人,估计这辈子没想过还有机会去京城看看花天酒地的生活。

  从前舒穆鲁家同高老头家都没怎么来往,江氏高老头姐弟俩都老实没心眼没财权,高老头在高家老人在时没财权,后来老人们过世了,又是刘氏管家了,刘氏为人极吝啬。

  江二归宗姓江,按律高家产业江二是一块瓦都得不到的。

  虽然是亲得不得了的血亲,两家的来往也就是乌尔登夫妇省了点饷银和禄米给江二成亲,江二去看看江氏给点零花的铜钱或是碎银,再就是捎些地里的杂粮干菜过去给乌尔登。

  高老头叮嘱好高老三要注意的事项,让高老三有事多去问问高老大与江二,高老大种地也是一把好手,江二擅长于同人打交道,高老三闷声说知道了,你们放心的去玩吧,玩半年回来都成。

  高老头又去同常常喊来做事的老头们打了招呼要求多费心种地,千万不要让她荒了。

  明明种的大多是树,树下套种的而已,当然老农们不会讲出来,个个都恭喜高老头好福气,让高老头去京城到处转一转,回来讲给老伙计们听。

  高老头两口子打扮得齐齐整整带着孙子孙女们一起,车上装着地里出的高粱米绿豆红薯干萝卜干之类的,加上江容一共坐了两辆马车去京城济兰家。

  其中江容坐着的那辆车正是高十九赶的。

  一路上,高十九说开米铺好,那么地里出产的不管是多还是少都可以直接拉去卖了,在本地卖不起价,在京城,说不定城里人喜欢倒能卖出高价来。以后就可以常常赶车送杂粮到京城卖,从京城拉些稀罕货色来这里卖,这是好事,庄里的车把式的活计也多了。

  坐在马车上,高老头的孙子孙女们都很稀奇,大家出这么远的远门还是第一次。

  江氏见到自己兄弟两口子及侄子女们,高兴得不行,当然少不了姐弟两人抹眼泪的桥段,下人们都恭维高老头的孙女们长得很出挑,大大的眼睛,同江氏年轻时很象,将来也必是有福气的。济兰赶快赏钱给大家,又给钱给江福让江福安排吃点好的,等高老头一众休息好了带他们出去玩,不要不舍得花钱,务必玩得开心。

  济兰则带江容去看自己看好的铺子,周围是菜场,都是卖菜的。

  济兰说这边热闹,过来买菜的人都是大户人家的,自己可以一家一家的推销自己的米,自己的米会干净好看足秤。至于每年新谷新麦下来时,自己去那些庄里,一家一家的收回来,那时便宜,自己绝对不干那种大斗进,小斗出的事情,一定慢慢的做信用。支出主要是买铺子的钱,买新米的钱,买拉辗的牲口的钱,雇人的人工钱。

  江容看了济兰选的铺子大概位置表示赞同,提议济兰还去内城开,去旗人居住地开设碓房碾房,那些内城的旗人领了甲米会去米铺舂,多的会卖,等他们缺米了得再去买,济兰可以便宜收,贵卖,舂米的主要客户应该是旗人。

  济兰一拍脑袋,“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旗人有数十万住在内城哪。内城可以便宜收米,贵卖,还可以卖其他的杂粮,土产。舂米后的糠是可以喂猪喂鸡的,我们可以买地种菜种粮雇人喂猪喂鸡,等喂成了,那些人要买鸡蛋啥的,都可以卖。我们还可以再合伙开一家象嫂嫂那样卖卤味的铺子。”

  江容问,“一万两够了没?”

  济兰吓一大跳,“你怎么有这么多银子?”

  江容说,“财神照顾,运气好而已。你明年也会有这么多了。”

  济兰又兴高采烈的说,“那我到时就让老娘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招摇过市,气死老头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