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情感笔记-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尔克斯出生在哥伦比亚小镇阿拉卡塔卡的外祖父家里。身为上校的外祖父指挥过著名的“千日战争”,退役回到故乡后,除了没完没了地追忆往事,就是等待那笔有人许诺过却难以兑现的养老金。外祖母酷爱占卜算命,一个妹妹整天啃吃泥巴,还有许许多多彼此名字相同的得了痴呆症的亲戚……
等候宣判的过程去留两难(2)
从13岁认识马尔克斯到最后嫁给他,13年的时间,梅塞德斯或许已将未来想得通透。这个埃及血统的女孩,有着“尼罗河一般的娴静之美”,她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痛苦与狂喜、天堂与地狱交织着的创作之路,并最终赢得尊重。
相比之下,托尔斯泰娅就没那么幸运了。爱情给了她完全不同的结局——失去了爱人,同时还承担迫害丈夫和人类伟人的罪名。
18岁的索尼奇·卡贝尔斯,嫁给年龄几乎大自己一倍的列夫·托尔斯泰之后,变成了天才和伟人之妻托尔斯泰娅。
这个沙皇宫廷御医的女儿,在克里姆林宫受优雅教养长大的妙龄少女,“原来想凭仗孩子、充沛的精力、青春、健康美貌等资本和他平起平坐”,可她逐渐发现,有时候,尤其是她生病的时候,她“对他来说不过是一条瘟狗”。
冷漠伤得托尔斯泰娅体无完肤,却丝毫不影响她对天职的严格奉行——养育13个孩子,照顾生病的家人,管理田产,清算账目,到法院交涉,一遍遍抄写《战争与和平》,为丈夫出版作品,到博物馆保存和他有关的各种文献,同他争夺财产——托尔斯泰要把著作权(甚至田产)无偿捐赠……
她像超人一样,几乎无所不能。
从18岁到66岁,48年的婚姻中,托尔斯泰娅几乎每天都在追问爱情。她热烈地爱着托尔斯泰,和倾慕他的风流女人争风吃醋,被他的才华、思想打动,却在他的极度漠视中绝望。
多次自杀和出走未遂,越到后来越歇斯底里地要掌控自己的婚姻和生活,托尔斯泰娅最终完全失控——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10天之后,文学巨匠死了,她成为罪魁祸首。
在一场场耗尽激情和生命的爱情长跑中,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坚持着,还有些人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变得脆弱、疯狂、不可理喻。
总会有结局。
等待宣判的过程,去留两难。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天才的阴影里爱情支离破碎(1)
27岁雅恩成为杜拉斯最后一个情人。而他对她的全部了解,仅仅来自她的书。没有历史,没有行李,没有专长,没有名字……他带给女作家一个空白的生命,她可以在上面印上她想印的东西。
卡米耶·克洛岱尔疯了。
与罗丹15年的地下恋情耗尽了她的全部精力。这个有着钢铁意志的倔强女子,终于被击垮。她在精神病院一待就是30年。给家人的信中,卡米耶一直幻想着从那个阴冷潮湿的鬼地方出来,回到泥土、大理石、雕塑中间。可她最终没能实现愿望,甚至连墓地都不复存在。
人们已经不记得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才华横溢、执著不屈的女雕塑家了。就算被人提起,卡米耶也不过是罗丹绯闻中一个模糊不清的女主角,艺术家们的此类情感经历太过繁杂,谁也不会将“传言”过于当真。如果没有爱情的滋润,没有那些在天才生活里进进出出的女子,他们的创作源泉肯定会枯竭,可红颜知己们的最终结局,多半是堆积于一次次艳遇里的一现昙花,稍纵即逝,只为激发艺术家的灵感而绽放。
在天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一些传记里,卡米耶只是一个语焉不详的大写字母C。她的幸运在于与罗丹不期而遇,师从于他。两个人在创造手法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幸也在此,罗丹太伟大,她永远只能站在巨人的阴影之下。并且,巨人的伟大光环,掩盖了他们品性中的诸多缺陷,自私、不负责、变幻无常。罗丹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情人兼优秀的粗雕工(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创造风格的趋同,使得卡米耶成为最好的人选),而不是一个和他并驾齐驱的女雕塑家。卡米耶一次次放下自己的工作,完成罗丹一系列雕塑的粗雕工作,她心力交瘁,疲惫不堪。那时,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大雕塑家罗丹站在她的面前,将她完完整整地包裹在自己的影子里。
相比之下,倒是没有艺术才华的露丝更幸运些。她为他牺牲了一切,罗丹感念困境时她的付出。他或许早已不爱她,却给了她无人能撼动的“伴侣”地位。起码,在雕塑家的传记中,有她一席之地,而不是一个字母或者代号。
一些人的名字注定与天才相联。不过,爱情的存在本身已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再一次见证别人的辉煌成就罢了。
为雅恩·安德烈亚打开黑岩楼的大门时,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个谜一样的女人已经66岁了。她在电话里跟他说:“来吧,不过要带瓶酒来。”雅恩于是站到了她的面前。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胆怯而显得愚笨。她知道他为她远道而来,她对他说:“我认识您已经很久了。”
27岁雅恩成为杜拉斯最后一个情人。而他对她的全部了解,仅仅来自她的书。没有历史,没有行李,没有专长,没有名字。他带给女作家一个空白的生命,她可以在上面印上她想印的东西。
此后的16年,雅恩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杜拉斯身边——除非为了求生而出逃——就像囚禁得发疯的囚徒,有时候必须逃出牢房散散步。他完全没有自己,只有一项艰难的工作:爱她。
不仅仅是情人,还是司机、保姆、秘书、护士、读者。一场长达16年的双人舞台剧,没有观众,只有演员。
幕间没有休息。只有一次,杜拉斯因酒精中毒而深度昏迷。这期间,雅恩写了他的第一本书:《我的情人杜拉斯》。这是一本日记式的编年史,在等待她苏醒的日子里,回忆是他的救命稻草。又过了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杜拉斯像往常一样推醒雅恩,对他说:“杜拉斯完了。”
幕布终于落下。雅恩跟随杜拉斯一并消失。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没有他的任何消息。雅恩将自己禁闭在令人作呕的小屋里,不洗澡,不起床,不说话,等着像垃圾一样烂掉。
杜拉斯已经离去,可雅恩无法将她从自己的生活里驱逐走。
杜拉斯说:“我要死了,跟我来吧,没有我您怎么办?”杜拉斯说:“写作吧,没必要自杀。别做蠢事。”——她没有留给他任何东西,只给了他自己无所不在的影子。他谈论她,重复她说过的话,按她的要求写作。他的文字里全是她,“像捡木柴一样收集诗句和回忆,以便当孤独像漫长的冬天一样袭来时,能用它们取暖。”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天才的阴影里爱情支离破碎(2)
没有杜拉斯,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叫做雅恩·安德烈亚的年轻人。他给自己的第二本书取名为《我,奴隶与情人》。作为天才杜拉斯的陪伴,雅恩这个名字将不断被人提及,因为爱情或者因为被奴役。
天才的阴影实在太沉重,爱情经不起它的重压。你或许会说,有些人并没有被淹没在天才的阴影里。你说得不错,比如西蒙娜·德·波伏娃,那个被萨特亲昵地称为“海狸”的女人,独立而显眼地与巨人比肩而立。可别忘了,此时他们之间已不再有爱情,只是志同道合的伙伴。
爱情无法因背叛、嫉妒、自私、无休无止的索要而长久,伙伴却由于不可替代、彼此需要而同路。
在名声地位的呵护下,身材异常矮小、近乎独眼的萨特,有着与其外表极不相称的吸引力。或许,波伏娃试图打败她的情敌?谁又知道呢?尘埃落定了,如今,她和萨特一起躺在巴黎蒙帕那斯公墓的同一个墓穴里。
爱情早已死去。
光环笼罩下的卑微肉身(1)
我在这里总结的不过是他的情史,与文学无关。骗财骗色?我可没这么说。
年近30的某一天,巴尔扎克突然宣布,自己不是奥瑙利·巴尔扎克,而是奥瑙利·德·巴尔扎克。可别小看姓氏中这个小小的改动,它意味着这个姓的所有人拥有贵族的权利和资格,身世显赫。
作家有时会将想象与现实混淆,这一点,完全出自老父亲的遗传。出身贫贱农夫之家,喜欢吹牛的老巴尔扎克声称自己担任过皇室秘书,是上流社会诚实正派的一员。不过,老父确实有些本事,他改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在法国风云动荡的年代,一会儿支持国王、皇帝;一会儿支持共和国,不仅未遭池鱼之殃,反倒左右逢源,轻轻松松地攫取了大笔财富。
名利给了老巴尔扎克“讨好”女人的底气和本钱,他春风得意地在50多岁的“高龄”上娶到了小自己32岁的新娘,还在60岁之后添了一堆私生子。在父亲的遗传基因——想象力、对财富的追逐、寻花问柳等等尚未显现之前,巴尔扎克挨过了苦命的童年。
爱财、苛刻、神经质的母亲特别不喜欢这个长子。明明家中宽敞富裕,却愣是在儿子尚不满月之时,就将他送出家门寄养。即使多年后儿子归家,她也让他痛苦不堪,不得不主动逃离。这就能理解巴尔扎克成年后为什么偏爱大龄情人了——他声称“对年轻女孩子深恶痛绝”,她们要求太多给予太少,“40岁的女人愿意为你做一切,20岁的女人则什么也不做。”
不排除这种说法有讨好初恋情人之嫌。母亲以为儿子爱上了名门望族的小姐,没成想22岁的巴尔扎克着迷的却是45岁的祖母级人物德·柏尔尼夫人。她具有他所倾慕的两大品性:贵族姓氏和财富,也让他无处宣泄的青春激情得以流淌。此后多年,柏尔尼夫人身兼情人、资助者、朋友和心理咨询师的多重角色,在巴尔扎克生意场或者情场失意之时,给他庇护和安慰。如此情分,却没能换来弥留之际见他最后一面。夫人病危之时,奥瑙利正远在他乡,沉醉在对其他女人的深情厚爱里。
巴尔扎克从来直言不讳自己渴望有“一个女人和一笔财富”。他曾给自己的妹妹写信:“看看周遭,是否能帮我物色个有笔财富的寡妇……在她面前将我夸耀一番——一个极好的小伙子,22岁,长得帅气,眼睛溜转活泼,全身充满激情!是众神曾经烹出的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这显然低估了自己的女人缘,高估了长相。巴尔扎克的相貌确实不敢恭维,依照传记作者的说法,他头发乱蓬蓬滴得出油,满嘴烂牙,胡须不刮,鞋带不系。城里的一个老裁缝想把老巴尔扎克的衣服改给他穿,结果苦不堪言:顾得了他牛似的大脖子和粗壮肩膀,就没法将腰身裁得时髦点,何况他还有个肥满的臀部呢。
虽然实际长相远不及照片英俊,可这无妨奥瑙利成为女人们眼中的“浪漫情人”。一经启蒙,他的无限潜能就持续不断地迸发。
结识柏尔尼夫人几年后,他邂逅41岁的德·阿布兰代斯。此时的公爵夫人已经家道衰败,门前冷落,可她显赫的身世、丰富的阅历、上层社会的人脉,都足以让雄心勃勃的年轻“写手”怦然心动。
因为提到“写手”两字,我们暂且放下情事,看看此时巴尔扎克的文学创作。
在家境拮据之时,奥瑙利执拗地背叛母亲的意愿,宣布他要当诗人和作家。这让母亲惊慌失色,她严厉反对,倒是老父宽容。也曾试过舞文弄墨的老巴尔扎克纵容了儿子,家人们达成协议,资助他两年。若不成功,他就得从事正经职业。
奥瑙利一心扑到了写作上,白天黑夜的艰苦创作以无所回报告终。一切都还为时过早,人们尚不知道有一个叫奥瑙利·巴尔扎克的天才。可他必须养活自己。一个人出现了,有着贵族姓氏的年轻人,他们决定合作。巴尔扎克负责写,他的写作速度惊人;对方负责出版(当然不是以奥瑙利的名字)、销售等事宜,收入平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光环笼罩下的卑微肉身(2)
钱现在是首要目标。巴尔扎克才不在乎这些低级趣味的小说是谁写的呢,只要它们能卖得出来,换来法郎。后来,他索性开设了一间“小说制造厂”,以一天一章的平均速度制造产品,将自己“变成文艺娼妓,同时为两三个文艺老鸨卖身”——斯蒂芬·茨威格传记里的这些话,可不怎么好听。
天才毕竟是天才。巴尔扎克最终成为世人皆知的伟大作家,可终其一生,他都没摆脱赚钱谋生的命运——一边拼命写作,赚得足够钱摆脱累人的工作;一边挥霍无度,债台高筑,不得不在自己的寓所开一扇后门以躲避追债者。当然,这只是个人私事,无妨其作品的千古流传和文学价值。
靠着情书的狂轰滥炸,巴尔扎克对女人几乎“攻无不克”。也有失手的时候,比如惨败给德·卡斯特里侯爵夫人。侯爵英年早逝,侯爵夫人又不幸从马上摔下,终身残疾,明摆着的大好机会,可任凭巴尔扎克死缠烂打,她总是在关键时刻撤身而退。大作家人财两空,郁闷而归。
在巴尔扎克复杂漫长的情爱经历中,最有必要提及的是他唯一的妻子:韩斯迦伯爵夫人。这又是一个身世非凡的女人,俄国声名显赫的家族中的一员。巴尔扎克的作品激起她丰富的想象,于是给作家写来一封匿名信。没有地址,没有姓名,情场老手还是嗅出了信中的非同寻常,居然在报上登出寻人启事,找寻匿名者。偏巧,写信人看到了启事,长达数年的通信从此开始。
两人都摆脱不了见一面的诱惑,相见极其富有戏剧性:巴尔扎克没想到韩斯迦夫人如此美貌富有;夫人更没想到梦想中的白马王子居然如此其貌不扬、粗俗不堪。
天才的巴尔扎克最终征服了高贵富有的俄国夫人。在持续十多年的通信和偶尔几次会面之后,她答应嫁给她。伯爵已经离世,他们之间不该再存在障碍,可“准新娘”迟迟不肯兑现她的诺言。花费无度,时时负债累累;拈花惹草,绯闻不断——“准新郎”的品性让她犹豫不决。家族的声望,儿女的前途,涉外婚姻需获沙皇批准,财产不能转移到国外——种种牵绊也令她忧心忡忡。
最终,天遂人愿,所有问题(除了本性难移之外)迎刃而解,巴尔扎克赢得财富与美人同归。不幸的是,回法国不久,这个伟大的天才就溘然长逝。被后人屡屡提及时,他的名字是如愿以偿的奥瑙利·德·巴尔扎克。
没错,他就是那个作品流芳千古的著名人物、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著作等身的名人大家。我在这里总结的不过是他的情史,与文学无关。
骗财骗色?我可没这么说。
她们等待的爱情最终没来(1)
英国文学史上的这些才女们,实际对爱情并没多大把握。小说以大团圆结尾,女作家却孤独地向这个世界谢幕。
当亚瑟·贝尔·尼科尔斯来哈沃斯担任夏洛蒂父亲的助理牧师时,没有人——特别是夏洛蒂·勃朗特本人——会想到,他会成为她的丈夫。
夏洛蒂对教区的助理牧师们,一向评价不高。她告诉朋友:“他(尼科尔斯)狭隘的思想尤其使我大吃一惊”。当他去爱尔兰度假时,她甚至说:“我很抱歉地说,很多教区居民表达这样一种愿望,那就是他不用再费事跨过海峡了,他留在现在所在的地方就好。”
此时的夏洛蒂,正在给埃热先生写信,字里行间激情荡漾。他是她的法语老师,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两个人在布鲁塞尔相识。
从照片上看,埃热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