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管理的金科玉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试验结果显示:一个身居要职的老年人,经过这一过程的折腾后,都会被迫宣布退休。甚至有迹象显示,有些老年人在接受这种折磨前便自行退休,当他一听到要送他去斯德哥尔摩或温哥华开会时,就是让贤的征兆。
内阁的扩充导致权利的分散
一个委员会并不是一种机械的结合物,它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它就像一株植物,会生根成长,开花结果,然后枯萎凋谢,还会把种子散播开来,使其他的委员会得以接着开花结果。懂得了这种原理,你就能真正了解现代政府的结构和历史。
在显微镜下面做初步研究,组织学专家、历史学者甚至组建内阁者都会认为,一个委员会的最理想阵容是五个人。
五个人容易召集,并且在开会时可以更为迅速、有效、机密地办事。在这五个人当中,四个人可以分别精通财政、外交、国防和律政。第五个人,由于不擅长上述的任何方面,通常会让他出任主席或首席部长。
无论把将成员局限在五名是多么的方便,但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委员会的人数会很快地增加到七名或九名。需要上述四种领域之外的特别技能是他们增加成员的主要借口。
在一个九个人组成的内阁里,三个人制定政策,两个人提供资料,另一个人主理财政,加上中立的主席,总数是七个人。在看看另外两个人,似乎纯粹是点缀。
在许多国家,内阁仍然处在第二阶段,就是说把成员局限在九个人,不过这种内阁仍然是少数。在其他地方和较大的国家,它们的内阁成员通常都会有所增长。
新的成员会随时加入,有些自称是拥有特殊的学识,但多数是不得不招揽入阁的,因为他们在阁外会制造混乱。由于新成员接二连三的被带进来,内阁成员的总数迅速地由10名增加到20名。处在这第三阶段的内阁,将会暴露更多的缺点。
很难在同一时间和地点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是它最明显的缺点。
这只是开始。而一旦多数人会合在一起,极大可能都是些老态龙钟、疲惫不堪、听觉不灵者或聋子。这些成员很少是因为他们的贡献而入阁的,大多数人入阁,可能只是为了讨好某些外面的利益集团。
然而,这些受操纵的成员越是坚持本集团的利益,就越会激起其他的集团委派自己的成员入阁。于是,增加阁员获取权利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20个人的总数已经达到,并且很快就超过了这个限度。结果,内阁突然间进入最后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内阁的发展遭受突如其来的变化。
首先,举足轻重的那五个人已经事先会晤过,制定了决策。他们并不反对委员会的扩充,因为他们并没有给象征式的阁员留下什么可做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帕金森定律(6)
其次,因为整个会议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更多的成员不见得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这样一来,通过接受外面集团的代表入阁,委员会可以暂时缓和他们的压力。
随着阁门大开,阁员的人数由20名增加到30名,由30名增加到40名……成员的人数最终很可能会达到千人之众。
研究显示,内阁人数超过20或21名时,就会失去效率。皇室理事会、国王理事会和枢密院在开始走下坡时,其人数都超过20名,至于那些有更多人数的委员会则早已大权旁落了。
一个会议如果变质,其人数必定超过了20名。发言者发表言论时,都要站起来,这样才能使对方都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一旦站起来,他就情不自禁地长篇大论:“主席先生,我想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宣称,根据我25年的经验,我们应该以……主席先生,我们肩负重担,而至少我”就在这位仁兄喋喋不休地胡说时,其他人却忙着在桌下交换字条——“明天跟我一同吃午餐,好吗?";,“到时再决定吧!";——除此之外,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那个发言者极可能是在说梦话,只是他的声音没完没了地嗡嗡作响。该委员会已经无关紧要了。
机构膨胀所具备的条件
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帕金森作了精彩的阐述,我们该如何解决机构膨胀的问题呢?
“植物学家的任务不是去除杂草,他只要能够告诉我们,野草生长得有多么快,就万事大吉了。";这就是帕金森教授给我们的答案。
如果这个症结解不开的话,社会将会逐渐衰败,企业将会慢慢萧条。
吃透这个定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前提。所谓定律,无非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阐释,而规律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
那么,“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呢?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必须有其内部运作的活动方式,其中管理占据一定的位置。像这样的团体有很多,大到各种行政部门,小到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的小公司。
其次,寻找助手的领导者本身不具有权力的垄断性,对他而言,做错某事或者其他的原因都会轻易的丧失权力。
第三,称职的领导不必寻找助手,因此这位“领导者";对他的工作来说是不称职的。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可见,“帕金森定律”只在一个权力非垄断的二流领导管理的团体中才起作用。
那么,在一个没有管理职能的团体——比如兴趣小组之类,不存在“帕金森定律";描述的可怕顽症;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平庸的人做助手;一个有能力的人,他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
解决帕金森定律的关键
那么“帕金森定律”的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恩格斯曾说过:“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
人是社会性和动物性的结合体,因利而为。如果他的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出于本能,他会竭尽所能来维护他的既得利益。一个既得权力的拥有者,如果出现了权力危机,他是不会轻易让出自己的权力的,也不会轻易地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因此,他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人作助手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
假设有一个私营企业主,拥有公司的土地、产权。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他感到在管理方面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他必须选择能人来协助他,于是便向各种媒体发了征聘广告。
帕金森定律(7)
接受应聘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人的自身条件十分理想: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完了MBA课程,而且有长达十年的管理经验,业绩良好。
这个私营企业主会不会聘任他呢?
老板的想法可能是:公司的土地、产权都是我的,这就意味着这个人是来为来我打工的“无产阶级”,干得好可以给他很高的待遇,继续留用他,要是干得不好也可以解雇他,不论他工作多么积极,他都不可能超越我,老板永远是我。
就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留了下来。这位老板完全不受“帕金森定律";的影响。
接着,这个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新的问题又将出现。这时,高才生由于没有给自己好好充电,所学知识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他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于是,他向各种媒体发出征聘广告,各种人才络绎不绝涌来。
在这些应聘者中,老板比较看重其中两位:一个是理论功底极为深厚,实践经验却非常匮乏的某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另一个是拥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多年操作经验的实干家。
老板拿不定主意,让他选择,经过一番盘算,他选择了那个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
可见,要想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就必须把用*放在一个公正、公开、平等、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用*放在一个被招聘者的直接上司手里。
彼得原理
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
事情弄砸的原因
荒唐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你可能见到过这样一副漫画:一位护士对熟睡的病人大声叫喊:“喂!醒醒!吃安眠药的时间到了!”
你也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医院在救治急诊病人前,会要求患者将宝贵的时间花在填写大量表格上。
或许你还知道爱尔兰人欧布莱恩的故事,他在往来于香港与澳门之间的渡轮上呆了11个月,原因是他没有可以在两地下船的证明文件,香港和澳门当局都没有发证明给他。
还有,许多产品在保证期内会发生故障,因此,各种商品的制造商依照惯例,总会在各地设立服务站。
事实上,类似的现象并没有时空的限制。
例如,19世纪英国政论家麦考莱(Maculay)根据当时日记作家皮普斯(Samuei Pepys)的记载,描述了英国海军1684年时的情形:“海军总部实在令人惊奇,浪费、贪污、无知、懒散无所不包……他们的判断不足信赖……他们从不履行合约,也从不执行巡检的任务……有些新兵腐化、无能,如不加紧训练和纠正,甚至可能在船靠岸的时候失足落海……”此外,水手们情愿将他们的配给券六折贱卖给地下钱庄,因为他们无法按期领到薪水。至于大多数在海上往来的船只,指挥统率者往往没有受过航海训练。
英国名将威灵顿将军(Wellington)在前往葡萄牙参加1810年战役前,曾翻阅了随行的军官名单,然后说道:“我只有盼望敌人看到这份名单时,也能和我一样感到战栗不安。”
南北战争时期的名将泰勒(Richard Taylor)提到七日战役时评议道:“南军将领对地形根本不熟,在雷契曼城一天的行军情况就好比在美洲丛林中行军一样混乱。”而另一位名将罗伯特?李将军(Robert E.Lee)也悲痛地抱怨说:“我的命令简直无法实行。”
帕金森定律(8)
二战期间,一艘医疗船的澳籍指挥官在检查改装后的水槽时赫然发现,水箱的内部漆居然是足以让船上每个人中毒的红铅。
上述事例不得不让自诩为“理性动物”的人们汗颜,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胜任”现象无所不在!
彼得博士的发现
彼得博士对人们的不胜任行为观察后,渐渐意识到一种规律的存在——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迟早都会有这样的遭遇。
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
当时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充当了彼得博士的听众,每位参会者都已经完成了圆满的提议书,每个人也都已获得提升——晋升为一项或一项以上研究计划的主管。
这些人获得职位上的提升与他们的研究能力并无关联。其他更多人并不擅于研究计划,他们只是拚命地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
于是,彼得博士决心向他们引介彼得原理,用来说明他们的困境。
他们听了之后,敌意、嘲笑兼而有之。
促使彼得博士把天才的思想写成书籍的是著名记者胡尔,他对彼得原理很感兴趣。
但《彼得原理》一书的出版却颇费周折,一共有14位不称职编辑给彼得博士回了退稿信。于是,他决定采用迂回法——在他的书中称为“彼得迂回法”。
他和胡尔先生先后在报纸杂志上撰文介绍彼得原理,读者的反响十分强烈,数月之内,彼得博士收到400多封读者来信,邀请他演讲和约稿的人也蜂拥而至。
终于有出版商找彼得博士商谈出版事宜,因为他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
该书于1969年2月出版后,渐渐登上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并一直占据榜首位置,持续时间长达20周。
至今,《彼得原理》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热销。
更不可思议的是,该书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课程,并成为许多研讨会争相讨论的主题。
此外,该书还促成了几个严肃的研究计划,调查彼得原理的有效性如何,结果每项研究都证实彼得博士的观察是准确无误的。
彼得博士对“彼得原理”的诠释,成为20世纪最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创见。
辉煌下的无奈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同时,人类也造就了一些可怕的不称职。
人类大力推行官僚政治,即使是完成一件最简单的工作,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类的社会结构越复杂,人浮于事、混吃混喝者就越多,并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教导: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具有自知的睿智。他们会说:“你懂得越多,前途越不可估量,总有一天你也会获得高位。”
于是,我们用功读书,直到大学毕业,踏入社会,进入一种行业,我们仍紧紧抱持着上述的信念。
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许多人都不能尽到工作上的职责,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专职何在。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优柔寡断的政客装腔作势,俨然是果决刚毅的政治家;自命消息可靠的权威人士,到头来将过错归咎于难以把握的情况;懒散而傲慢的公务员不计其数;军事将领以豪壮的措辞掩饰行为的怯懦……
在这个复杂、虚矫的社会里,充满了不道德的牧师、贪污的法官、头脑不清的律师、文笔不通的作家以及连拼写都会出错的英文老师,对此,我们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而已。 。。
帕金森定律(9)
在收集和分析了数百件工作上不胜任的案例后,彼得博士得出了“彼得原理”的公式: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
彼得原理是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所有的层级制度之谜,同时,它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许多人可能获得一两次的晋升——从某个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仍可胜任的更高阶层,但能胜任新职位将使他有资格再度晋升,于是,每个人最后都由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不能胜任的阶层。
因此,彼得原理的推论结果是: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阶层,那么不胜任的员工终将占据每个阶层的职位。
既然如此,谁来推动层级组织的轮轴呢?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你很难找到一个所有员工都到达不胜任阶层的组织。大部分的情况是,人们仍会完成某些任务,因此,层级组织仍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到达不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
升迁后的不胜任
既然不胜任普遍存在于政治、法律、教育和企业各界,那么,在这些机构里,员工们是如何在组织阶层中往上爬,他们升迁后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彼得博士收集的研究资料中,以下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市政府档案,第十七号案例”
汤姆斯是市公共工程部的维修领班,他为人亲切和气,深获市政府高级官员的赏识和称赞。
一名工程部的监工说:“我喜欢汤姆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