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鸦片战争-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敌人的炮弹不会打中我们!落在附近的炮弹是偶然的!”道格拉斯挥舞着双手,声嘶力竭地斥责着部下。这时,一颗炮弹在他的身边开了花,把一部分船栏杆炸飞了。
“嗨——!”道格拉斯狂吼了一声,倒在甲板上。
“没什么!”接着他又这么大喊了一声,咬紧牙关站了起来。从手腕上流下的血,吧嗒吧嗒地滴落在甲板上。
“司令官!”水手们喊叫着跑到他的身边。道格拉斯喜欢人家叫他司令官,而不愿叫他船长。
“司令官,到船舱里去吧!”水手们把他抱进了船舱。他在进船舱之前,一直瞪着眼睛盯着九龙的炮台。
这次炮战是从午时开始的。英国支援的船只很快就从尖沙咀开来,增强了进攻的力量。
清军兵船一边开炮,一边向海岸撤退。兵船上拉着铁丝网,以防被炮弹命中。但是,看来没有多大作用。
据说英国船队停止炮击、开始撤退是在戌刻。就是说相互炮击是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日落。听起来好像是展开了一场壮烈的海战。其实它跟现代战争不一样,战斗的速度相当缓慢。而且英国方面虽开出一艘军舰和十多只武装商船,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威吓,所以并没有出现拼死决斗的状况。
清军方面除了前面说的欧仕乾在战斗开始时阵亡外,水兵陈瑞龙在用步枪狙击敌船时,反而被敌弹打中,当场死亡。阵亡的只有这两个人。另外向上的报告中说:重伤二人,轻伤二人,但并无生命危险;兵船也有损坏,因中弹而进水,或部分破损,但能很快修复。
据记载,英国船队方面虽有折断桅杆之类的部分损坏,但无人死亡,仅有四人负伤。手腕受伤的道格拉斯当然是其中之一。看来他的运气是够糟的。
也许是幸而事先发出了一封抗议信,这次炮战并没有成为构成重大冲突的直接原因。由于马地臣的出谋献策,在九龙炮战之后,义律立即通过澳门的葡萄牙当局,向清国官吏解释说:这是为了生存而不得已采取的行动。我方现在仍然唯求和平。
应该说这次九龙洋面威吓性的开炮,还是收到了一些效果。这次事件确实刺激了广州的上层,也给基层的战斗部队带来了动摇。在炮战中可能丢掉性命的,毕竟是第一线的士兵。 。。
九龙炮火(6)
“由于得不到食物而产生的仇恨是可怕的。食物的交易就睁一眼闭一眼吧!”终于有人说出了这样的话。以后向英国船去兜售食品的小船,等于是免验放行了。
英国方面的记录也记载说,食品的价格比时价略高。这意味着向英国船提供食品的危险已经大大地减少了。可以想象这是沿海乡村的居民同水兵之间已经达成了默契。由于这种默契,双方都可获得利益,一方可以不必打仗,另一方可以通过兜售食品而获利。
九龙洋面发生冲突的九月四日,正是前面所说的林则徐访问澳门的第二天。他在这一天乘船巡视了海面。但他是朝着与九龙相反方向巡航的。
这次发生的冲突,林则徐在九月十八日——即事件发生的两周之后才向北京报告。在这篇奏文中,写着因我方炮弹命中敌船,“夷人纷纷落水”,“渔舟迭见夷尸随潮漂淌”,并引述新安县知县梁星源的报告,据说夷人从海中捞起尸首,悄悄地掩埋了十七具。
向上级报告战况,一般都要把自己一方的伤亡缩小,对敌人的损失加以夸大。九龙的指挥官赖恩爵给林则徐的报告也是经过了一番粉饰的。
不过,林则徐早就知道了事实真相。他已把石田时之助再次派往九龙,同时又和打进英国船队的简谊谭保持联系,双方的实际损失情况早已原原本本地传到钦差大臣的耳朵里。
应当向朝廷奏报到什么程度呢?来自现场的正式报告,根本没有证据加以证实。看到敌兵纷纷落水,——毕竟只是看到;据说渔船上的人亲自看到敌尸漂淌,——只不过是听说看到了;听说掩埋了十七具尸体,也只是风闻,无法确定其地点,把尸体挖掘出来看看。
赖恩爵送来三顶英国水兵的帽子作为证物,说是淹死的敌兵的遗物。——在战斗中,在甲板上被风刮走帽子,这乃是常有的事;很可能是在战斗之后,有两三顶帽子漂流到岸边。
林则徐在心里暗暗地笑起来。但他还是煞费苦心地考虑了给北京的报告。关于英国船开炮的动机,简谊谭作为一个当事人,早已送来了一份充满自信的报告。——不过是英国人为了便于获得食物而进行的威吓,并不是有预谋,而是临时决定的。
“时机尚不成熟!”林则徐这么认为。海陆两方面的志愿兵刚刚开始训练;为了把仗打得出色,当前他最需要的是时间;如果对方并无真正要打仗的意思,现在就不应该深究这次事件。
“要更加严厉地禁止鸦片走私!”林则徐首先向海口的各部队重申了这道命令。这道命令带有微妙的含义。从表面上看,不过是过去的命令的重申。但是,再一次发出了这样的命令,是强调首先要严禁鸦片,因而也可以解释为把监视英国人购买食物放在次要地位。
九月十五日,接到澳门的谍报,说义律偷偷进入了澳门。第二天——十六日,收到澳门同知蒋立昂同样内容的正式报告,说义律通过葡萄牙当局(西洋夷目)“乞诚”。所谓乞诚,就是要进行辩解,乞求重新和好。
“看来谊谭的情报还是正确的。”
林则徐摸清了英国方面的想法,与十七日来到虎门的邓廷桢商量之后,草拟了奏折,十八日呈送北京。奏折中关于九龙炮击事件的部分,原封不动地抄录了赖恩爵的粉饰报告。他认为报告打了胜仗,皇帝就不会发脾气了。
“限定的时间一天一天地少了!”林则徐仰望夜空,低声地这么说。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上写道:“……时见月华。”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九龙炮火(7)
5
由于林则徐下了带暗示性的命令,再加上与第一线官兵及沿海居民的利益一致,英国船队购买食品比以前容易多了。
“好容易松快一点啦。还是因为放了大炮啊!”哈利?维多首先为他卧病在床的好友约翰?克罗斯高兴。
“不过,我讨厌大炮的声音。”约翰用微弱的声音说。
这里虽是尖沙咀的海面,但九龙洋面的炮声还是听得很清楚的。约翰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从广州撤到澳门,又由澳门被赶到海上,这样急剧的变化当然对病人没有什么好处。
“我愿意以自己的身子来为大伙儿赎罪。这也许是我的使命。我感到还是在人世好。……”约翰经常这么说。哈利每听到这样的话,总感到一阵凄凉。
《孙子兵法》上写道:“围师必阙”。完全断绝了退路的军队,就会拼死决斗。所以包围了敌军,一定要给敌军留出一条退路。这是一种战略。《六韬》上也有同样的说法,认为穷寇一定会死战,因此要“置遗欠之道”。
英国船队已从澳门被赶出来,如果在海上又得不到食物,那就保不定会成为“穷寇”。九龙炮击也许就是这种穷寇的表现。
林则徐决定在这里“置遗欠之道”。他遵照“穷寇勿追”这一传统的兵法原理,开了一条获得食物的道。但另一方面,他决定更加严厉地禁止鸦片走私。
对于恶劣的鸦片走私船,清国方面早已记录在册,密切注视。记载在册的鸦片船中,行为最恶劣的要数英国船巴基尼亚旧译丹时那。号。有情报说,巴基尼亚号于九月十一日晚开进了谭仔洋。这是附近的渔民向官吏报告的。
守备黄琮率领兵船赶赴谭仔洋海面,于九月十二日上午四时左右发现了一艘好似巴基尼亚号的大船,船旁靠着一只小艇。悄悄地近前一看,大概是鸦片交易已经完毕,从大船上垂下一个绳梯,三四个黑影溜进了小艇。接着小艇就飞速地划走了。
黄琮立即下了决心:“好,小家伙不管它,干巴基尼亚号!”
四周一片漆黑,要追小艇的话很容易迷失方向,对付巴基尼亚号这样的大船,不需要这样的担心。
兵船中有一个人略懂一点洋文。
“怎么样?肯定是那只船吗?”兵船悄悄地靠近商船,黄琮问这个人说。
这个懂洋文的人辨认了一下船尾上浮现在黑暗中的白色文字,回答说:“嗯,看来不会有错。”
于是兵船上点起几个灯笼,突然鼓噪起来。大船上的人以为有什么事情,两三个水手来到甲板,瞅着下面问道:“这样深更半夜,有什么事吗?”
因为说的是外国话,兵船上的人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那个勉强认识一点洋文的人,却根本不会外国话。
“搜查船舱!”黄琮大声地喊道。可是对方也不懂他的中国话。
商船上另一个水手来到甲板上,想探身往下瞅一瞅。这时,他把手放在旁边大炮的炮身上。当时是海盗横行的时代,贸易商船也是武装的。但黄琮一看甲板上的水手把手放在炮身上,就认为要开炮。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投掷火斗火罐!”
所谓“火斗火罐”是一种投掷武器,大概像原始的火焰瓶。兵船上准备了很多火斗火罐,水兵们抓起来使劲地投向商船。
清代有一种喷射毒焰的武器,叫做“喷筒”。筒内安一个齿轮状的部件,上面带有小玛瑙石,向轴头冲击,立即像打火机那样发火,点燃充塞在筒内的硫磺等各种药粉,喷射出剧烈的毒气。据说药粉的调配始终是保密的。不过,火斗火罐并不是用毒焰来消灭敌人,目的只是引起火灾。
接连不断地投进商船的火斗火罐,打在桅杆上,像焰火似的火花四射,在甲板上爆炸的也燃烧起来。
“起火啦!”船上一片混乱。
“到处都起火啦!”“这是怎么搞的?”“不行啦!”“快跳海吧!”
从睡梦中被叫起来的船员们,一点也摸不着头脑。总之,船被大火包围了,船员们慌忙朝海里跳去。好在离岸近,还可以游水逃命。
这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大火,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怎么就弄成这个样子呀?是遭到了大规模的海盗袭击吗?”
连船长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也是有原因的。这只船并不是巴基尼亚号,而且不是英国船。它是在马尼拉航线上航行的西班牙的贸易船,名字叫毕尔巴罗号。它遭到了从未经历过的袭击。
最先是沿海渔民听到这只船的名字,认为它就是巴基尼亚号,报告了官吏;接着是兵船上唯一的一个能辨认一点洋文的家伙也认为如此。毕尔巴罗和巴基尼亚两字相差虽然很大,但发音有点相似。这给它带来了厄运。
黄琮活捉了两名未来得及逃跑的水手,洋洋得意地凯旋而归,向上级报告他进攻并烧毁了鸦片走私船巴基尼亚号。
林则徐在九月十八日的奏折中当然也写进了这一“辉煌的战果”。
关于这次“巴基尼亚号事件”,第二年二月,马尼拉政厅派遣了使节哈尔贡去澳门,与清国当局进行了谈判,好容易才得到解决。大概由于没有闹出人命,仅是赔偿问题,所以比较顺利地达成了协议。
另外,九月十二日拂晓急忙离开毕尔巴罗号划走的小艇,并不是鸦片走私船,而是来出售生鲜食品的小船。
部署(1)
穆彰阿集团借此机会,按自己的意图,一举发起了人事调动活动。林则徐被取消了两江总督的任命,改任为两广总督。两广与两江相比,级别就降低了一等。
关键的两江总督一职一度曾任命邓廷桢担任,但担心他受过林则徐的巨大影响,立即改变主意,派他当云贵总督,接着又发生变化,最后让他当闽浙(福建、浙江)总督。两江总督决定由云贵总督伊里布担任。他是穆彰阿打了三个圆圈的人物。
1
外国船与中国船连气味也不一样。附着在甲板、船具上的气味、食品与调料,以及外国人的体臭,人们称之为夷臭或魔臭。它给人们带来的那种不协调的、不舒服的感觉,近似于迷信深的人对待魔性事物所怀有的那种原始的畏惧感。在人们的眼中,往往把未知的世界看作是另外一个世界。
当时很少人对另外的世界感到憧憬和向往,一般人都怀着一种蔑视而又恐惧的心理。对于未知的事物,像对无底的深渊那样,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从未接触过夷人和夷船的人,并没有这种可怕的恐惧感,只是在概念上把它们当作应当憎恶的异物。对夷人或夷船,广东人也认为是来自另一世界的异物,但有着立体的、实际的感受;而北京方面只从平面来考虑,并无立体感,所以往往认为可以简单地把他们收拾掉。
“这些带进鸦片的不逞之徒,把他们赶走!”
对深居在紫禁城里的道光皇帝来说,一提起夷人,不过是向中国输入鸦片、削弱民力、流出财货、使清王室贫困、像狐狸般狡猾的商人集团。他知道他们有军舰,但那是保护商业的可鄙的武装;这种军事力量并不是为了正义和统治,而是为了赚钱。——他们口头上大谈正义时,一定是掺杂着商业利益。过去来朝见的夷人,如马戛尔尼、阿美士德、律劳卑,都是为了商业谈判而来的。
道光皇帝只往来于北京和避暑地热河之间,对其他世界一无所知。乾隆皇帝多次游江南,道光皇帝认为祖父大规模“南巡”浪费了大量经费,是清王室财富减少的一大原因,至今他还为祖父的亏空擦屁股。所以他从未想过要外出巡游。
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奏折送到他的面前。他可以从文章中了解全国的情况。但那只是通过文字而获得的知识。这些文字是写在纸上的,这些知识也像纸一样平板而单调。他不知道使奏折内容充实的方法,不能够掌握有血有肉的真实情况。可是,正是由他来决定一切。
对于广州九月十八日上报九龙事件、巴基尼亚号事件等的奏折,道光皇帝作了这样的朱批:“……朕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葸。”
“孟浪”是草率从事、胡作非为的意思。这个朱批的意思是:“我不担心你们胡作非为,只是警诫你们不要害怕。”就是说,出一点差错没有关系,关于鸦片和夷人的问题,你们不要害怕,要大胆放手地干。这实际上带有挑唆的意思。
林则徐认为准备不足,因而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冲突。在道光十九年的秋天,北京的皇帝比广州当局要过激得多。
来自各地的奏折,为了避免皇帝的斥责,都是巧妙地作过一番粉饰的。拿九龙事件来说,就奏报什么敌人掩埋了十七具尸体,尸体在海上漂淌。其实英方实际负伤的,包括道格拉斯在内仅有四人。有的报告上还写道:“由于我方的炮击,义律的帽带被打断了。”仅看这些奏折的表面文章,当然会感到英国人不足为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部署(2)
穆彰阿这些人一直在捏着一把汗。同样是在北京,他们能从广州的密探那儿接到事实真相的报告,比皇帝知道的事情更多,所以提心吊胆。而且皇帝的“发情期”似乎还没有过去。
跟往常一样,穆彰阿与来京的直隶总督琦善在家中密谈。
“皇上什么也不知道,却大发雷霆,说什么过火一点也没关系,要大胆放手地干。真要这么干的话,可要出大乱子啊!”军机大臣抱着胳膊说。
“予厚庵那边情况怎么样?”直隶总督担心地问道。
“根据广州的报告,据说林则徐警诫部下不要轻举妄动,看来厚庵还比较顺利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