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秉见苏城眼神闪烁。不由问道:“你听说了这个项目?”
“有些风声。”
“你要是能在这个项目上帮忙,勘探队的事就算成了。你不光能带人过去,装备也可以带过去。”刘秉语气中透着狡猾。
苏城一直没说装备,是因为装备的所有权都在二级单位,例如胜利油田或者大庆油田等等,和石油总公司谈了,照样得找二级单位去谈,不如不谈,免得被刘秉当成砝码。
结果,他不说。刘秉自己却能想到。他既然提出来了,苏城就得通过许可,不得不争辩道:“中俄石油管道是很有必要的,但我对俄罗斯目前的政治状况不看好,石油管道的变数太多。实在是精力不济,耗不起啊。”
“你年纪轻轻的有什么耗不起的,我老头子都不怕。”刘秉不吃这种猜测的话。
苏城暗想:真要谈20年,你想谈也谈不动了。
明面上,他也提不出什么较好的理由,想想干脆道:“我反对建设这条管线。”
刘秉一惊:“为什么?大华不是还有希望控制西西伯利亚的部分石油?”
“那些石油卖到欧洲就行了。中俄管线的麻烦太多。大华是不会参与的。”从后世的经验来看,即使尤科斯公司活下来,安大线也建不出来,非得普京被打倒了才有希望。但普京又哪里是那么好打败的人。
苏城暗自摇头,他可不想为了25亿美元的项目,在俄罗斯玩政治决斗。
苏城的态度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刘秉,令他猜测里面有没有什么内涵,口中则道:“你不愿意的话,牵线搭桥就好了。”
刘秉原本就不是故意要卡苏城。后者心领神会的点头答应。
按计划确定了劳务合同,刘秉有些意兴索然的道:“你们发一份公函到石油总公司吧,把要求的事项,申请等等写清楚,写明白,内容要翔实,不能有含糊的地方。”
公函自然要含混才对。苏城不解的看向刘秉。
刘副总经理再次露出老汉似的笑容,道:“这个公函,你们要发出来,但不一定要让石油总公司收到。这里有几个要注意的要点,首先是封面不能太清楚,弄的像是路途磨损,降低它的紧急程度。其次是邮戳的时间,一定要在你们行动前,第三是石油总公司的收发室。这里我来弄好了……这样,等有需要的时候,你们也不至于没有通知。”
苏城听了一半就大为佩服,这比李琳提出的法子更进了一步,也更安全。他看着刘老头儿,心道:当官的果然都能挤出两泡坏水啊!
他又细致的问了一遍,回到公司就如法炮制。
等到公函寄出,沙鸣印和李琳立刻带上人马,杀奔各地,首先寻找固定的勘探队。
勘探是一门技术要求很高,同时对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要求很高的工作。稳定成熟的勘探队是非常宝贵的骨干力量,比临时组建的队伍强了不是一星半点,国内的勘探人员虽多,但水平好技术高,能扛得起大梁的勘探队并不多,全都是有名有姓的队伍,要想借出他们,显然不太容易。
苏城却是没有多少担心,无论是薪酬待遇,还是官面上的体系,大华都有了成熟的应对方式,再加上“为国争光”的大旗,没有任务的勘探队是很难拒绝的。
正文 第363章 秋明市
西西伯利亚的中心城市就是秋明洲的秋明市。这里也被俄国人称作他们的“石油之都”,就像是大庆市一样,平原上建立的秋明市整齐、干净、富足,拥有种类繁多的工业公司,以及十多所高校和研究院。
秋明市同样扼守着俄罗斯的交通大动脉,西伯利亚铁路和联接内外的战略级公路皆在此交汇。
苏联解体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这座远东的城市,居民仍然像是往常那样,正常的作息,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
秋明火车站也在照常运行。他们每天都要接送数千人次的旅客,还有数千吨的物资,是西西伯利亚的最大吞吐机构。这个规模也许还比不上中国一个县区的规模,但考虑到秋明市只有一个中国普通县十分之一的人口,倒是能说明来往人数的比例之高。
“呜呜1”
火车的长鸣声响起,两名检修工从月台的值班室走出来,慢吞吞地的往轨道处走。列车开行数百公里就要检查,同时,他们还要兼做给水工作,以保证火车上的用水充足。西伯利亚铁路在运行之初是以豪华旅所的方式进行的,随着苏联时代的到来,曾经的豪华车厢通通变成了特权人物的专列,但火车运行的一系列标准仍然遗留了下来。
“加夫里,去把水管拿来。”驮长高声呼喝。
“知道了。是货车吗?这是今天进过的第几辆货车了?有点超过数量了。”
“也许又是送往莫斯科的物资,那里快要穷透了,咱们都在向中国要援助了,你能想象吗?俄罗斯联邦,哼哼……”
“队长,小心说话。”
“怕什么。他们不是讲民主吗?我这就是在讲民主。”队长尽管这样说,还是没有继续讲下去。在苏维埃共和国内,越是远离莫斯科的俄罗斯城市对苏联的忠诚度就越高,西伯利亚即是一个典型。当苏联解体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火车站里是哭声一片。队长也不止一次的诅咒过莫斯科人,诅咒他们为了金钱抛弃国家的行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西伯利亚提供了苏联20%以上的谷物,秋明市物资充沛政府和商业机关继续运作,这里的人很少挨饿,反而是追求未来和幸福的莫斯科人饿的死去活来。
“兹拉”
长途跋涉的火车轮子溅出火花,用了上百米的距离才停下来。
两名检查员不急不慢的过去提着扳手挨着轮子敲。探伤仪那种高级东西,不是苏联人喜欢的装备。
和他们相对的另一边,也有两名检查员跳下了月台,漫不经心的工作。不管是苏联还是俄罗斯,数十年来,他们的工作就是如此。不似苏联的欧洲部分,西伯利亚的人口非常少相当于20个法国的面积,人口还比不上巴黎。就业问题在西伯利亚就不是问题,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生活方式与莫斯科完全不同。
大约十几分钟后,他们才给火车加满水拍拍车厢,各自回房间休息去了。
“今天好累。”加夫里将沉重的身体小心的放置在躺椅上面朝阳光,准备趁着天还暖和,睡一个好觉。在他的经验里,每天的工作量就应该这么多。
“呜呜”火车的鸣笛声分外恼人。
加夫里用手使劲的在脸前面扇一扇,似乎想要把声音驱逐出去似的。
“兹拉。。”火车的刹闸声,伴随着队长的吼声:“加夫里,把水管拿来。”
“又怎么了。”加夫里被吓醒来了,声音也大的很。
队长指指前方道:“远东来的列车,快点,必须要在1纷钟内干完。”
“这么急做什么?”加夫里嘟囔着,但还是爬了起来。
队长抓起工具袋的同时,道:“因为后面还有火车。”
“还有……怎么可能?”加夫里所印象里车站30分钟能来一班车就不少了,轮到他们的2个小时也不一定。所以有充裕的时间睡午觉。
“听说增加了列车。”队长摇摇头,拉着他就走。
加夫里无奈的跟在后面,再将适才的工作来了一遍,人困马乏的回到自己的躺椅上,昏昏欲睡的道:“不知运的什么东西,竟然有这么多。”
“谁知道呢,以前只有阿富汗战争的时候,才会有这么密集的列车。”你知道的,西伯利亚地区就那么些列车,要密集发车,还得从别的地方调运,十分麻烦。”他说的阿富汗战争,是苏联70年代发起的战争,持续10年,伤亡三万,也是武装直升机和毒刺导弹大放异彩的战场。
加夫里打了一个激灵,裹住躺椅上早就准备好的毯子,皱眉道:“不会又要打仗了吧。”
队长不能确定的摇头道:“应该不会吧。”
但他也说不准,苏联都解体了,现在要是有人说,月亮会从天上掉下来,他也有可能躲
到通古斯去。
列车没有留给他们多长时间去疑惑,“呜呜”的汽笛声再次响起,加夫里也不睡了,闷闷的起身。
令他惊讶的是,火车并没有停在月台上,而是缓慢的开向了秋明车站的货场,远远的能够看到一群人等在那里,准备卸货的样子。
“看来不是打仗了,否则不会卸货在秋明市。”队长松了一口气。
“去看看?”加夫里这下来了精神,不等队长回答,收紧领口就往货场而去。
卸车的只是几节车厢,加犬里眼尖的发现了几台地震仪。秋明市因石油而起,因石油而生,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石油工业打交道,地震仪之类的东西,加夫里在中学时就曾参观过。
“看来是要开发油田了……”加夫里嘀咕着,脚步向前,又想靠近些。
“在此止步。”一个工人模样的俄罗斯人拦住了他,指指后面道:“我们要卸车了。”
加夫里这才注意到,早先一辆货运列车,竟也停靠在了火车站内而且厢门打开。
一辆涂成绿色的吉普车,在牵弓车的帮助下,缓缓的倒了出来。后面的工人等位置腾出来以后,一拥而上,将无数的纸箱搬了出来。
“是罐头。”加夫里不自觉的舔了一下嘴唇。西伯利亚不太缺乏谷物,罐头等轻工产品一样匮乏。
俄罗斯工人点点头道:,‘油田偏僻缺少食物。”
“哎,兄弟,能不能给我弄一箱。””
加夫里搜遍裤兜,就找出来半包烟全塞给了对方。
本地生产的烟草,有特别的香味和冲味,在苏联的铁路系统内也有一点知名度。
俄罗斯工人拈起一根点燃,点点头道:“我帮你去问一下,肯定是要花钱的。估计还不便宜,是中国货。
“麻烦你了,我带着钱呢。”加夫里作为铁路工人经常能够见到南来北往的产品,若有机会就买下来。自己家里用不上的,也可以分给亲戚朋友。像是罐头这种稀缺品,肯定有人愿意要。
那俄罗斯工人爬到车厢上询问去了。一会儿,有黄皮肤的中国人伸出头来看了看加夫里,然后又缩回头去。
不大一阵子俄罗斯工人又出来,道:,‘老总同意了’一盒罐头1000卢布,最多卖你一箱12罐,你要多少?”
“就12罐。”加夫里没有挑剔的意思,从靴筒内掏出钱来,数给对方。在苏联兴盛的时候,1万卢布可以买一辆东德或捷克产的私人汽车。现在只能买1狮罐头大家没什么选择,只能尽可能且尽快的把每月的工资花完。
等交易结束,加大里将罐头箱满意的放在地上,然后问:“其他人能来买罐头吗?”
这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俄罗斯工人点头道:“可以卖韝箱。这一次。”
“这一次?”
“对的。”
“这是哪个公司的车?”
“大华实业。”
“没听说过俄罗斯的公司吗?”
“中国。”
“中国!”加夫里重复了一遍。
就在此时,“呜呜”的火车汽笛声又鸣响了他只好匆匆赶回月台工作。
与前几辆车不同,这次是一辆客车。
加夫里惊讶的看着一队又一队黄皮肤的中国人,走下火车,在月台上排成整齐的队伍,然后喊出嘹亮的口号。
加夫里的脚步不禁慢了下来。
此情此景,让他想到了很多很多。当他还是少先队员的时候,秋明市的石油工人,每天都要排着队出发。一些大型工厂的工人,也经常举行准军事训1练。最近10年,这种事情就再难见到了。
“他们来秋明市做什么?”加夫里来到队长身边,下意识的问。
“开采石油。”队长的语气沉闷,用手指了一下。
加夫里走过来所地方,已经卸下来的汽车,正组成车队,顺着旧铁道颠簸的开过来。
这些车辆,有些是苏联产的,有些是外国产的,但大部分都是中国产的。大华实业租赁来的各种装备中,就包括了车辆和车辆上携带的仪器。
“列队上车。
“列队上车!”加夫里不熟悉的中国话,在月台前后响起。
汽车一辆辆的停在站前,搭载满乘客,就向着城外的方向开去,竟是一点停歇的意思都没有。
有的工人队伍静悄悄的上车,有的工人队伍喊着口号上车,有的工人队伍唱着歌上车,唯一相同的,是一种加夫里熟悉又陌生的力量。
那力量,默默的澎湃,涌动……
那力量,令加夫里想要快步奔呢。…。
那力量,仿佛可以让人触摸到幸福。
……
正文 第364章 物探队
4月16日。
两支全副武装的中国物探队,经过车辆碾压出来的颠簸路段,默默的驶入了库瓦克地区,没有仪式,也没有欢迎,更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是,坐在车里的物探队员的心,却是热情滚烫的。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这个口号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为传播,并不是因为体育运动本身,而是因为中国人的情感需要。近三百年来,中国无时无刻的不在受到外国列强的凌辱,因此,当人民终于看到了希望,成为一个**自主的国家公民的时候,渴望被认可的心态,自然而然的就萌生了。
如今,中国的物探队,走出了国门,竟而踏上了前苏联西伯利亚的土地。这种情感稍作宣传,就会变的浓烈而炙热的。
当物探队员们看到前苏联的铁路工人,为了50箱罐头的名额争抢的时候,当物探队员们看到俄罗斯边防警察因为听说中国工人的目的地而神情扭捏的时候,用不着“为国争光”的条幅和丰厚的薪酬体系,每个人都已做好了贡献全部能力的准备。
中国工人,向来是最容易感动也最容易奉献的群体。五六十年代援助亚非拉国家的中国工人,是为了国家政治。90年代以后,出国工作的中国工人,是为了国家经济……最终,无论结果如何,他们所做的只是奉献再奉献。
苏城和每一位物探队员握手,然后拍着他们的肩膀。目送车队深入未经开发的库瓦克地区。
他所在的位置,是阿里克塞准备的临时营地,也是整个库瓦克地区最后的补给点。这里原本有一个伐木工人的队伍,自80年代以来,就不明不白的取消了,倒是留下了一块空地,一些能够使用的木头和工具。以及最重要的水源地。
和城市比起来,这样的营地条件自然艰苦。不过,即使是如此艰苦的条件。物探队员也享受不上,他们一旦深入到库瓦克地区深处,基本就只能依靠自己。直升飞机只有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才能呼叫。为了节省燃油,帐篷内也不会有任何加热装置,除此以外,随车携带的食物就是他们全部的补给品,每人依靠数十公斤的物资,要在野外生存两个月左右,若是勘探的情况好的话,持续工作三个月乃至四个月也不奇怪,所以连食物都得精打细算……
物探队员所谓的生存,也并非是简简单单的活下来就行了。他们还需要完成最重要的勘探工作。城市里讲究的8小时工作制,或者三倍加班工资,对勘探队员毫无意义。他们首先要顺应自然,其次要顺应设备,第三要顺应技术。争分夺秒根本就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若是天气晴朗的时候不抢着干,一旦遇到雷雨或风暴,就会拖延进度。
若是没有雷雨和风暴——这么好的天气还不努力工作,队员们自己也看不过去。
苏城目送车队消失在山丘后方,才转身回来。
同在营地的李政夫笑容满面,道:“新马公司的勘探队。已经使用直升飞机运输到了目的地,你们晚了一个星期了。”
“哦?是吗?”苏城说着无意义的语气助词。他计划要运载数万人进行大规模的勘探,自然不能使用直升飞机。事实上,光是搬场涉及到的设备和后勤物资,就重达3。5万吨。刚刚通过的两支物探队,还属于先遣队的性质。
李政夫仿佛已经取得了胜利似的道:“再过一周,伊藤商社的物探队也要抵达了,按照规则,双方各勘探6000平方公里,你们再不抓紧,就只能等着认输了。”
6000平方公里听起来不小,但要算起来,也就是长100公里,宽60公里的狭窄区域罢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